Category: 主题文章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对琼瑶“善终权”的反思(受教舌)2025.02.15

    受教舌 翩然而去 上海沙白女士赴瑞士选择安乐死不久,台湾著名作家琼瑶竟在寓所开煤气自杀。一听到这消息,我就很惊讶:琼瑶怎么这么想不开?赶紧搜了不少资讯来看。原来,琼瑶在遗书中说,正因自己想得开才决定“翩然”而去。我也搜到了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的话,终于明白了她为什么这么做。 琼瑶说: 人一定要有善终权,如果没有善终权,这个人活这一辈子,最后对自己的死亡没有办法选择,要任人摆布,这个太没有人权,没有公理、没有正义了。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我又没有要求我来,我没有跟我父母说:“请你把我生下来!”我就莫名其妙来到世间了。来到世间,我可能要经过很多的波折,很多的奋斗,最起码,我对我如何死亡,应该有权利吧?生都无权了,为什么死也不给权利呢?人是应该有善终权的。这个善终权超越子女对你的爱,超越伴侣对你的爱,超越法律,超越一生可以做的决定,因为要你自己做决定。 毕竟是大作家,琼瑶的一番话比沙白的视频影响力大多了。她说得斩钉截铁,做得果断决绝。她信奉“生命的美好,就在于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洒、能嫉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一旦不能这样了,她宁可提前谢幕退场。 真是潇洒走一回。但问题在于,死并不是“了”,死的解释权不在人这里。《希伯来书》9章27节说:“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正如电影《无间道2》说:“出来混,总要还的!”——人是要向上帝还账的。 易碎的骨瓷 这些年,没怎么关注琼瑶。记得上高中那会儿,从广播听到《彩霞满天》,亢奋不已;从电视看到《昨夜星辰》,激动难眠。长大后,慢慢才发现青春虽好,但人总是要长大的;爱情虽好,但却不是生命的全部,人不能将爱情当成信仰。而琼瑶,她确实活成了爱情教教主(通过大量的搜索内容表明),为此不惜知三当三。可惜所托非人,她心心念念只会一心一意爱她的丈夫平鑫涛,竟不过是一个“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语)。这是琼瑶自己的发现,她在自传《我的故事》中写道: 他把他所有的遗产与其他7人持分,我完全不能运用。至于他,没有给我任何金钱、房屋、公司。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把所有的钱都给儿孙,在他内心,可能认为这样是公平的。只是,没有事先和我讨论,让我在他去世后才知道,也未免太用心机了! 这时候,琼瑶的世界观崩塌了。丈夫去世后,整整3年时间,她连提都不愿意提起他。 从这里看出,琼瑶其实一点都不潇洒。她一生追求爱情,却掉进了爱情的坑里。正如圣经所说,“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16:4)面对生命的痛苦和人世的苍凉,有韧劲的生命,也许会选择咬牙承受,偏偏琼瑶骨子里很脆弱,她一生慕强慕成,独独承受不了生命中骤然而至的磨难。 对琼瑶这一点,我认为平鑫涛前妻林婉珍倒是看得很准。在《往事浮光》中,她这样评价琼瑶: “家里有一套用了十多年的搪瓷盘子,但平鑫涛喜欢用瓷器用餐。后来想想,我可能就是他眼中的搪瓷盘子,耐用、不怕破、不怕坏,而琼瑶就是骨瓷,脆弱、易碎、需要小心呵护。” 但人生怎会没风风雨雨?哪能总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再说,人由于原罪和本罪的作祟,又在生老病死的轮番轰炸下,怎能完全摆脱脆弱?也难怪只是因为平鑫涛的治疗需要短时间插管,琼瑶脆弱的心脏就承受不了。平鑫涛的儿子咨询了很多人,都倾向于该插管时就要插,因为插管后医疗效果良好。但琼瑶当即崩溃大哭。 轮到她自己,晚年事业不顺,又加上坐骨神经痛、右腿韧带肌腱挛缩发炎,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大病,但琼瑶完全受不了,她要亲手结束这天大的“苦难”。 我认为,琼瑶似乎被惯坏了,越老越活成了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毕竟,凭《窗外》一举成名后的她太顺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就忙着在爱情王国里缔造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爱情神话。。但生活并不只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有美丽背后的苍凉,和刚强背后的脆弱。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表面上热爱生命的琼瑶,某种程度上其实是需要呵护、不经泪泉和血雨的“骨瓷”。 受苦的上帝 在三毛自杀后,好友杏林子说:“她怎么敢?”杏林子在12岁时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胀,无处不疼,几至瘫痪。痛不欲生的她想过自杀但16岁时,主耶稣非常神奇地找到和鼓舞了她。在《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中,杏林子回忆道: 病了整整50年,除去中间少数几年,我从未有一夜睡到天亮的福气。一个晚上痛醒个30次、40次是家常便饭……你仿佛被整个世界遗弃。夜如此漫漫无尽期,眼泪不由自主潸然而下。 就在这样一个夜晚,我又在那里自怜自伤,突然,我感觉到有一个“人”就坐在我身边。虽然看不见祂,但我能感受到祂的存在,连祂的呼吸、体温似乎都能感受到。甚至有一度,我很想用手去触摸祂,终究是不敢。这是上帝吗?是祂陪同你一起受苦、一起流泪吗?原来,你并不孤单,你的苦楚、你的忧伤、你的惶然无助,祂全知道。原来,信仰是这样单纯的一件事。表面看起来,信了耶稣,好像并无什么改变,病仍持续病著,家中经济照样困窘如故。奇妙的是心境的改变。 得到心灵释放和平安的杏林子笔耕不辍,写了30多本书,帮助了很多人。在《生之颂》中,杏林子写道:“没有被烈日灼伤过的皮肤,永远不知树荫的清凉,没有流过眼泪的双目,也永远不了解人间的疾苦。”哭过漫漫长夜,才知道黎明的可贵。“唯有通过苦难的桥梁,我们的生命方能与上帝密切契合。” 琼瑶没有在苦难中遇见上帝,更无法经历与上帝的密切契合,当她谈到“善终权”时,其背后是说,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自己有权支配生命。 但人不是生命的主人。上帝才是。人生会有苦难,基督来到世界上,也经历了至深的苦难。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祂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祂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并蒙上帝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祂为大祭司。(《来》5:7-10 ) 在苦难面前,连贵为神子的主耶稣基督都没有跳过,我们生为罪人,为什么还要声声抗议呢? 上帝使用苦难来雕琢我们,好让我们更亲近祂。因着苦难,学习顺服,进入完全,这就是人性成长三部曲。 蒙召与基督一同受苦 著名神学家杨牧谷得了鼻咽癌,抗争10年后安然离世。他生前,曾把与病痛搏斗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叫《再生情缘》。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接受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并不会叫生命更苦,只是当苦难来袭,我们不会惊慌失措、夸大苦难,反而会以平常心来接纳它。这是潘霍华的名言,他说基督徒蒙召,就是蒙召与基督一同受苦。 逃避苦难,苦难便成了一生要逃避的对象,一生要贿赂的魔头,人永远活在它的阴影下,无穷无尽……接受苦难的操练吧,以一颗愿意为主为人受苦的心作为装备,你会看见一个更大的禾田展示在你面前,更宽阔有效的门为你敞开,再没有势力可以关上。  欧阳修在《玉楼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说到底,沙白和琼瑶鼓吹的“善终权”,无关善终,不过是对苦难的逃避而已。我有一位知己,他每周3次肾透析,已历经20年,以至于现在每次打针穿刺透析,都需要一个小时才找得到血管,但他笑起来还那么坦然无惧,声振林樾。有时去看望他,从他家出来,我总想:“谁说伤痕累累活着就不是一种祝福?” 参考书目: 琼瑶,《我的故事》,(台湾:春光出版社,2018年)。 林婉珍,《往事浮光》,(台湾:皇冠出版社,2018年)。 杏林子,《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台湾:九歌出版社,2004年)。 杏林子,《生之颂》,(台湾:九歌出版社,1995年)。 杨牧谷,《再生情缘》,(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作者来自中国。

    阅读全文…

  • 赋予日子多一点生命——浅谈安宁疗护(逸岚)2025.01.15

    临终陪伴是有意义的。病人的生命,在关爱的陪伴中得到了肯定。而陪伴的人,也在陪伴的过程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阅读全文…

  • “尊严死”与重病老人照顾(基甸)2025.01.11

    有很多网友表示,认同琼瑶的“尊严死”的观念,认为应该尊重病重老人对生命终结方式的自主选择权。

    阅读全文…

  • 舅舅走了(傲洁)2024.10.21

    踩在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路上,死神如魅影不时在眼前晃动。每闻至亲好友离世,我的心仿佛被掘了一个坑,流不出的眼泪一直往坑里淌。

    阅读全文…

  • 临终病床上的安慰(古墨)2024.10.19

    在死亡面前,人是何等孤独无依。若没有上帝的爱,人踏上的是一条充满孤独与绝望的路。

    阅读全文…

  • 《举目》104期——编者的话:纷争与合一(谈妮)

    谈妮 2024年年底,始自2020年的疫情威吓已逐渐远去,教会也在逐渐恢复活力。可面对新常态与新挑战,《我(们)渴望复兴》:“因为看见太阳已经升起,世上仍尚有许多幽暗与寒冷之处,亟需照耀和温暖。” 在分裂日愈激化的今天,《举目》104期刊出《使徒的冲突——从葛培理与金恩》,谈如何处理立场的分歧;《巨星泰勒丝与自我缺席的时代》探讨喧嚣中的孤独;《一个只有“自己人”的世界——电影“利益区域“》展示排除与拥抱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如何爱一个”烂人“》醒悟美善可逆转必然的腐烂;《“鸡娃”父母,为谁幸苦为谁忙?》提醒在价值观的对立中,有上帝的帮助。 对信徒而言,矛盾还出在自己与自己之间的斗争:《SOS——救我,脱离“永远都不够好“的控告循环》;教会中因背景差异而产生的权力张力:《赶出教堂里的大象》;实践福音使命时必须做的选择:《望极天涯却见家——携手去享受流浪》、《今日散居宣教:海外华人教会的挑战和机遇》、《“世俗时代”慕道友的天堂》;在职场上随时面临的挑战:《“一身浓浓的“班味儿”,怎么办?》;传递信仰时在教导、品格、牧养等方面的平衡:《最后一封信》。 这些作者都没有止于“吐槽”,而是梳理纷争,不论是对己、对人、对工作、对呼召……都指出合一的追求与盼望。也因此,在岁首年终,我们《感恩,使此刻成为永恒》,并有《欢庆时光中的静思——圣诞真意》,更在《华人教会需要春晚么?》的省思中,对社区以具体的行动见证合一。

    阅读全文…

  • 上帝无难事,我就不会单身到底吗?(恩岩)2024.09.21

    上帝的心意到底是什么?从旧约,到初代教会,再到现在,祂的心意,随时代改变了吗?

    阅读全文…

  • 单身性守则(黄奕明)2024.08.26

    为主守身的人是有福的,不要浪费生命,要效法保罗多作主工。教会不可歧视这些为主守身的信徒,要提供他们适合的服事机会。

    阅读全文…

  • 面对站在“风口”的他们,我能做什么?(恩岩)2024.08.24

    在如今的逼迫环境,面对很多问题,有限的人很难给出“耶稣式”的完美答案。

    阅读全文…

  • 告别巴黎,迎向洛杉矶 ——兼谈《举目》立场与定位(谈 妮)  2024.08.1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8.13 谈 妮 2024年8月11日,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结束。是日,由著名演员汤姆 • 克鲁斯代表,在巴黎奥运会场,接过奥运会旗降落至洛杉矶好莱坞,象征巴黎奥运的结束与对下一届奥运会的交棒。 过去两周,因为《举目》刊登了《我没有被冒犯,但我的确不喜欢——巴黎奥运开幕式2024.08.03》、《断想巴黎奥运开幕式——除了愤怒、抗议和抵制,我们还能作何反思?2024.08.08》两文,而引发网络舆论浪潮。由于第三篇《被冒犯了吗?的确是!但不是为了达芬奇! 2024.08.12》不论在观点、角度或作者年龄、背景等,都可以成为前两篇的补足。所以,我们仍然按原定计划,在北美时间奥运闭幕当天推出,结束此议题,并再写此文,以回应关注我们的朋友。 《举目》不是新闻性媒体,不曾也不敢以“华人教会权威媒体”的姿态自居,去“仲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作为一个约有30年历史的媒体,《举目》的自我定位,始终是“一个提供论坛、资讯、交流、报导的深度平台。建造海内外事奉者,以基督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举目》,顾名思义,是“举目望天”——以赤子之心,仰望、亲近、寻求天父的心意。“举目望田”——以基督的心和眼,观看福音禾田、透视世态人心、承担事奉使命。近年来,我们保持初心,更具体的表述,是要“面对当代挑战,与教会同行,和跟随基督者一起成长”。 三篇文章刊出后,非常谢谢许多朋友的留言,有正面,也有负面:正面的,给我们肯定;负面的,也激发我们的反省。正如今年五月出版的《举目》103期,主题就是反思力——借着反思,保守我们的心(箴4:23),不但“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24),而且能常常“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因此,我们要在此特别说明: 1. 《举目》在真道上,坚持《使徒信经》与宗教改革之后大公教会共同确认的基要信仰。在伦理与生活议题上,如婚姻(包含LGBTQIA+。《创》2:24)、堕胎(《诗》139:16)等,皆坚持圣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2.《举目》努力在教会历史的属灵传承上回应时代,与教会一起思考,如何在作法上有所突破。只要是基于严谨解经的圣经立场,欢迎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举目》坚持谦卑面对忠告与批评,但拒绝偏激、自义和出于血气的言论。 这次前两篇文章刊登之后,有人表示自己觉得被巴黎奥运冒犯。《举目》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文章作者有权表达他个人的感受,也欢迎读者表达不同的感受;上帝必悦纳我们这爱主护教的心切。 3. 从这次巴黎奥运的怪像,可以看出这是个失序的时代,我们虽然痛心,但我们有信仰,因此有盼望,有呼召,有使命。既然巴黎奥运已经结束,《举目》就不再继续参与这事件的讨论。我们呼吁,大家举目转向未来——四年后的2028年奥运,将在洛杉矶举行,这给予住在北美的华人基督徒,一个近距离积极参与、实践公共神学的机会。 我们更期望,每一位爱主而有宣教心志的基督徒,从牧长到会众,注目已经有了奥运会旗颜色的Hollywood地标。 从现在到2028年,请为洛杉矶奥运会的宣教契机热切祷告,并预备在洛杉矶奥运会中,直面必然成为奥运卖点的“好莱坞”文化。请共同举目望天,擧目望田,用诸般的智慧,让基督的圣洁和荣耀,在全球奥运会观众前彰显。 《举目》和[海外校园机构]愿与北美众教会和中西福音机构配搭,面向“宣教洛杉矶2028“这重大的宣教使命。 作者现为《举目》主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