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主題文章

  •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對瓊瑤“善終權”的反思(受教舌)2025.02.15

    受教舌 翩然而去 上海沙白女士赴瑞士選擇安樂死不久,台灣著名作家瓊瑤竟在寓所開煤氣自殺。一聽到這消息,我就很驚訝:瓊瑤怎麼這麼想不開?趕緊搜了不少資訊來看。原來,瓊瑤在遺書中說,正因自己想得開才決定“翩然”而去。我也搜到了她在一次採訪中所說的話,終於明白了她為什麼這麼做。 瓊瑤說: 人一定要有善終權,如果沒有善終權,這個人活這一輩子,最後對自己的死亡沒有辦法選擇,要任人擺佈,這個太沒有人權,沒有公理、沒有正義了。一個人活著,為什麼?我又沒有要求我來,我沒有跟我父母說:“請你把我生下來!”我就莫名其妙來到世間了。來到世間,我可能要經過很多的波折,很多的奮鬥,最起碼,我對我如何死亡,應該有權利吧?生都無權了,為什麼死也不給權利呢?人是應該有善終權的。這個善終權超越子女對你的愛,超越伴侶對你的愛,超越法律,超越一生可以做的決定,因為要你自己做決定。 畢竟是大作家,瓊瑤的一番話比沙白的視頻影響力大多了。她說得斬釘截鐵,做得果斷決絕。她信奉“生命的美好,就在於能愛、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說、能跑、能動、能紅塵作伴活得瀟灑、能嫉惡如仇活得轟轟烈烈”,一旦不能這樣了,她寧可提前謝幕退場。 真是瀟灑走一回。但問題在於,死並不是“了”,死的解釋權不在人這裡。《希伯來書》9章27節說:“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正如電影《無間道2》說:“出來混,總要還的!”——人是要向上帝還賬的。 易碎的骨瓷 這些年,沒怎麼關注瓊瑤。記得上高中那會兒,從廣播聽到《彩霞滿天》,亢奮不已;從電視看到《昨夜星辰》,激動難眠。長大後,慢慢才發現青春雖好,但人總是要長大的;愛情雖好,但卻不是生命的全部,人不能將愛情當成信仰。而瓊瑤,她確實活成了愛情教教主(通過大量的搜索內容表明),為此不惜知三當三。可惜所托非人,她心心念念只會一心一意愛她的丈夫平鑫濤,竟不過是一個“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語)。這是瓊瑤自己的發現,她在自傳《我的故事》中寫道: 他把他所有的遺產與其他7人持分,我完全不能運用。至於他,沒有給我任何金錢、房屋、公司。他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把所有的錢都給兒孫,在他內心,可能認為這樣是公平的。只是,沒有事先和我討論,讓我在他去世後才知道,也未免太用心機了! 這時候,瓊瑤的世界觀崩塌了。丈夫去世後,整整3年時間,她連提都不願意提起他。 從這裡看出,瓊瑤其實一點都不瀟灑。她一生追求愛情,卻掉進了愛情的坑裡。正如聖經所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16:4)面對生命的痛苦和人世的蒼涼,有韌勁的生命,也許會選擇咬牙承受,偏偏瓊瑤骨子裡很脆弱,她一生慕強慕成,獨獨承受不了生命中驟然而至的磨難。 對瓊瑤這一點,我認為平鑫濤前妻林婉珍倒是看得很准。在《往事浮光》中,她這樣評價瓊瑤: “家裡有一套用了十多年的搪瓷盤子,但平鑫濤喜歡用瓷器用餐。後來想想,我可能就是他眼中的搪瓷盤子,耐用、不怕破、不怕壞,而瓊瑤就是骨瓷,脆弱、易碎、需要小心呵護。” 但人生怎會沒風風雨雨?哪能總轟轟烈烈、瀟瀟灑灑?再說,人由於原罪和本罪的作祟,又在生老病死的輪番轟炸下,怎能完全擺脫脆弱?也難怪只是因為平鑫濤的治療需要短時間插管,瓊瑤脆弱的心臟就承受不了。平鑫濤的兒子諮詢了很多人,都傾向於該插管時就要插,因為插管後醫療效果良好。但瓊瑤當即崩潰大哭。 輪到她自己,晚年事業不順,又加上坐骨神經痛、右腿韌帶肌腱攣縮發炎,也許在有些人看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也不是什麼不得了的大病,但瓊瑤完全受不了,她要親手結束這天大的“苦難”。 我認為,瓊瑤似乎被慣壞了,越老越活成了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畢竟,憑《窗外》一舉成名後的她太順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就忙著在愛情王國裡締造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愛情神話。。但生活並不只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有美麗背後的蒼涼,和剛強背後的脆弱。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表面上熱愛生命的瓊瑤,某種程度上其實是需要呵護、不經淚泉和血雨的“骨瓷”。 受苦的上帝 在三毛自殺後,好友杏林子說:“她怎麼敢?”杏林子在12歲時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時手腳腫脹,無處不疼,幾至癱瘓。痛不欲生的她想過自殺但16歲時,主耶穌非常神奇地找到和鼓舞了她。在《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中,杏林子回憶道: 病了整整50年,除去中間少數幾年,我從未有一夜睡到天亮的福氣。一個晚上痛醒個30次、40次是家常便飯……你彷彿被整個世界遺棄。夜如此漫漫無盡期,眼淚不由自主潸然而下。 就在這樣一個夜晚,我又在那裡自憐自傷,突然,我感覺到有一個“人”就坐在我身邊。雖然看不見祂,但我能感受到祂的存在,連祂的呼吸、體溫似乎都能感受到。甚至有一度,我很想用手去觸摸祂,終究是不敢。這是上帝嗎?是祂陪同你一起受苦、一起流淚嗎?原來,你並不孤單,你的苦楚、你的憂傷、你的惶然無助,祂全知道。原來,信仰是這樣單純的一件事。表面看起來,信了耶穌,好像並無什麼改變,病仍持續病著,家中經濟照樣困窘如故。奇妙的是心境的改變。 得到心靈釋放和平安的杏林子筆耕不輟,寫了30多本書,幫助了很多人。在《生之頌》中,杏林子寫道:“沒有被烈日灼傷過的皮膚,永遠不知樹蔭的清涼,沒有流過眼淚的雙目,也永遠不了解人間的疾苦。”哭過漫漫長夜,才知道黎明的可貴。“唯有通過苦難的橋樑,我們的生命方能與上帝密切契合。” 瓊瑤沒有在苦難中遇見上帝,更無法經歷與上帝的密切契合,當她談到“善終權”時,其背後是說,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自己有權支配生命。 但人不是生命的主人。上帝才是。人生會有苦難,基督來到世界上,也經歷了至深的苦難。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誠蒙了應允。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並蒙上帝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稱祂為大祭司。(《來》5:7-10 ) 在苦難面前,連貴為神子的主耶穌基督都沒有跳過,我們生為罪人,為什麼還要聲聲抗議呢? 上帝使用苦難來雕琢我們,好讓我們更親近祂。因著苦難,學習順服,進入完全,這就是人性成長三部曲。 蒙召與基督一同受苦 著名神學家楊牧谷得了鼻咽癌,抗爭10年後安然離世。他生前,曾把與病痛搏鬥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名叫《再生情緣》。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接受苦難是生命的一部分並不會叫生命更苦,只是當苦難來襲,我們不會驚慌失措、誇大苦難,反而會以平常心來接納它。這是潘霍華的名言,他說基督徒蒙召,就是蒙召與基督一同受苦。 逃避苦難,苦難便成了一生要逃避的對象,一生要賄賂的魔頭,人永遠活在它的陰影下,無窮無盡……接受苦難的操練吧,以一顆願意為主為人受苦的心作為裝備,你會看見一個更大的禾田展示在你面前,更寬闊有效的門為你敞開,再沒有勢力可以關上。  歐陽修在《玉樓春》說:“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說到底,沙白和瓊瑤鼓吹的“善終權”,無關善終,不過是對苦難的逃避而已。我有一位知己,他每周3次腎透析,已歷經20年,以至於現在每次打針穿刺透析,都需要一個小時才找得到血管,但他笑起來還那麼坦然無懼,聲振林樾。有時去看望他,從他家出來,我總想:“誰說傷痕累累活著就不是一種祝福?” 參考書目: 瓊瑤,《我的故事》,(台灣:春光出版社,2018年)。 林婉珍,《往事浮光》,(台灣:皇冠出版社,2018年)。 杏林子,《俠風長流:劉俠回憶錄》,(台灣:九歌出版社,2004年)。 杏林子,《生之頌》,(台灣:九歌出版社,1995年)。 楊牧穀,《再生情緣》,(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 作者來自中國。

    閲讀全文…

  • 賦予日子多一點生命——淺談安寧療護(逸嵐)2025.01.15

    臨終陪伴是有意義的。病人的生命,在關愛的陪伴中得到了肯定。而陪伴的人,也在陪伴的過程中,找到成長的力量。

    閲讀全文…

  • “尊嚴死”與重病老人照顧(基甸)2025.01.11

    有很多網友表示,認同瓊瑤的“尊嚴死”的觀念,認為應該尊重病重老人對生命終結方式的自主選擇權。

    閲讀全文…

  • 舅舅走了(傲潔)2024.10.21

    踩在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路上,死神如魅影不時在眼前晃動。每聞至親好友離世,我的心彷彿被掘了一個坑,流不出的眼淚一直往坑裡淌。

    閲讀全文…

  • 臨終病床上的安慰(古墨)2024.10.19

    在死亡面前,人是何等孤獨無依。若沒有上帝的愛,人踏上的是一條充滿孤獨與絕望的路。

    閲讀全文…

  • 《舉目》104期——編者的話:紛爭與合一(談妮)

    談妮 2024年年底,始自2020年的疫情威嚇已逐漸遠去,教會也在逐漸恢復活力。可面對新常態與新挑戰,《我(們)渴望復興》:“因為看見太陽已經升起,世上仍尚有許多幽暗與寒冷之處,亟需照耀和溫暖。” 在分裂日愈激化的今天,《舉目》104期刊出《使徒的衝突——從葛培理與金恩》,談如何處理立場的分歧;《巨星泰勒絲與自我缺席的時代》探討喧囂中的孤獨;《一個只有“自己人”的世界——電影“利益區域“》展示排除與擁抱間存在的利益衝突;《如何愛一個”爛人“》醒悟美善可逆轉必然的腐爛;《“雞娃”父母,為誰幸苦為誰忙?》提醒在價值觀的對立中,有上帝的幫助。 對信徒而言,矛盾還出在自己與自己之間的鬥爭:《SOS——救我,脫離“永遠都不夠好“的控告循環》;教會中因背景差異而產生的權力張力:《趕出教堂裡的大象》;實踐福音使命時必須做的選擇:《望極天涯卻見家——攜手去享受流浪》、《今日散居宣教:海外華人教會的挑戰和機遇》、《“世俗時代”慕道友的天堂》;在職場上隨時面臨的挑戰:《“一身濃濃的“班味兒”,怎麽辦?》;傳遞信仰時在教導、品格、牧養等方面的平衡:《最後一封信》。 這些作者都沒有止於“吐槽”,而是梳理紛爭,不論是對己、對人、對工作、對呼召……都指出合一的追求與盼望。也因此,在歲首年終,我們《感恩,使此刻成為永恆》,並有《歡慶時光中的靜思——聖誕真意》,更在《華人教會需要春晚麼?》的省思中,對社區以具體的行動見證合一。

    閲讀全文…

  • 上帝無難事,我就不會單身到底嗎?(恩岩)2024.09.21

    上帝的心意到底是什麼?從舊約,到初代教會,再到現在,祂的心意,隨時代改變了嗎?

    閲讀全文…

  • 單身性守則(黃奕明)2024.08.26

    為主守身的人是有福的,不要浪費生命,要效法保羅多作主工。教會不可歧視這些為主守身的信徒,要提供他們適合的服事機會。

    閲讀全文…

  • 面對站在“風口”的他們,我能做什麼?(恩岩)2024.08.24

    在如今的逼迫環境,面對很多問題,有限的人很難給出“耶穌式”的完美答案。

    閲讀全文…

  • 告別巴黎,迎向洛杉磯 ——兼談《舉目》立場與定位(談 妮)  2024.08.13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13 談 妮 2024年8月11日,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巴黎結束。是日,由著名演員湯姆 • 克魯斯代表,在巴黎奧運會場,接過奧運會旗降落至洛杉磯好萊塢,象徵巴黎奧運的結束與對下一屆奧運會的交棒。 過去兩週,因為《舉目》刊登了《我沒有被冒犯,但我的確不喜歡——巴黎奧運開幕式2024.08.03》、《斷想巴黎奧運開幕式——除了憤怒、抗議和抵制,我們還能作何反思?2024.08.08》兩文,而引發網絡輿論浪潮。由於第三篇《被冒犯了嗎?的確是!但不是為了達芬奇! 2024.08.12》不論在觀點、角度或作者年齡、背景等,都可以成為前兩篇的補足。所以,我們仍然按原定計劃,在北美時間奧運閉幕當天推出,結束此議題,並再寫此文,以回應關注我們的朋友。 《舉目》不是新聞性媒體,不曾也不敢以“華人教會權威媒體”的姿態自居,去“仲裁”具有爭議性的話題。 作為一個約有30年歷史的媒體,《舉目》的自我定位,始終是“一個提供論壇、資訊、交流、報導的深度平臺。建造海內外事奉者,以基督爲中心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舉目》,顧名思義,是“舉目望天”——以赤子之心,仰望、親近、尋求天父的心意。“舉目望田”——以基督的心和眼,觀看福音禾田、透視世態人心、承擔事奉使命。近年來,我們保持初心,更具體的表述,是要“面對當代挑戰,與教會同行,和跟隨基督者一起成長”。 三篇文章刊出後,非常謝謝許多朋友的留言,有正面,也有負面:正面的,給我們肯定;負面的,也激發我們的反省。正如今年五月出版的《舉目》103期,主題就是反思力——藉著反思,保守我們的心(箴4:23),不但“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4:24),而且能常常“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因此,我們要在此特別說明: 1. 《舉目》在真道上,堅持《使徒信經》與宗教改革之後大公教會共同確認的基要信仰。在倫理與生活議題上,如婚姻(包含LGBTQIA+。《創》2:24)、墮胎(《詩》139:16)等,皆堅持聖經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2.《舉目》努力在教會歷史的屬靈傳承上回應時代,與教會一起思考,如何在作法上有所突破。只要是基於嚴謹解經的聖經立場,歡迎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見。《舉目》堅持謙卑面對忠告與批評,但拒絕偏激、自義和出於血氣的言論。 這次前兩篇文章刊登之後,有人表示自己覺得被巴黎奧運冒犯。《舉目》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文章作者有權表達他個人的感受,也歡迎讀者表達不同的感受;上帝必悅納我們這愛主護教的心切。 3. 從這次巴黎奧運的怪像,可以看出這是個失序的時代,我們雖然痛心,但我們有信仰,因此有盼望,有呼召,有使命。既然巴黎奧運已經結束,《舉目》就不再繼續參與這事件的討論。我們呼籲,大家舉目轉向未來——四年後的2028年奧運,將在洛杉磯舉行,這給予住在北美的華人基督徒,一個近距離積極參與、實踐公共神學的機會。 我們更期望,每一位愛主而有宣教心志的基督徒,從牧長到會眾,注目已經有了奧運會旗顔色的Hollywood地標。 從現在到2028年,請為洛杉磯奧運會的宣教契機熱切禱告,並預備在洛杉磯奧運會中,直面必然成為奧運賣點的“好萊塢”文化。請共同舉目望天,擧目望田,用諸般的智慧,讓基督的聖潔和榮耀,在全球奧運會觀衆前彰顯。 《舉目》和[海外校園機構]願與北美衆教會和中西福音機構配搭,面向“宣教洛杉磯2028“這重大的宣教使命。 作者現為《舉目》主編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