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成长篇

  • 坚忍,不止有天堂门票(刘加恩)2024.04.17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17 刘加恩 “坚忍”这个中文词,表达了意志坚强、有韧性的状态。对于许多人和企业来说,坚忍是成功的重要要素。然而坚忍并不容易,特别是在困境中坚忍,着实困难。然而圣经提醒我们,坚忍原是要建立在对上帝的信靠上,更是因为上帝的信实,使得我们能够存心忍耐去奔跑。 拿到天堂门票就好? 《希伯来书》的作者,花了许多篇幅,解释耶稣基督的特殊与超越。第10章进一步警告:罪恶只会带来审判!第26节起,讲述有些人故意犯罪,因而不再有别的救赎。 这里“故意犯罪”的意思,乃是轻忽、不在意的态度。经文特别在29节指出,这样的人乃是践踏上帝的儿子,将祂的血当作平常,并且亵慢施恩的圣灵。他们将接受极大的审判。 这是信仰中非常严肃的问题,因为人所领受的是白白的恩典,所以很容易习以为常,甚至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许多信徒落入错误的认知中,即使不怀疑耶稣基督的救赎,但也不会积极成长,总觉得自己只要拿到天堂门票就好,其他的不重要。 就是这种消极的心态,让人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成长,如此就与这一段经文所警告的情况非常接近了。 应当以何回应? 与这些信心后退相反的,是《希伯来书》第11章中的另一个模式——3-32节透过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摩西等先祖的例子,描述了信心的行动。 33-38节则描述了许多无名英雄的信心和行动。虽然没有一一指出他们的名字,却可以看见这些美好的信心榜样。经文强调的是5、17、28中的见证,指出他们的坚忍与确据。 若从整体的角度来研读,更会发现,圣经希望信徒明白,在领受了耶稣带来的又新又活的生命时,应当以信心回应。圣经以一连串的信心伟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让这些云彩般的见证人激励读者。 眼光聚焦何处? 第10章32节开始,讲述了坚忍的秘诀,原来是要追念过去的日子,即使遇到困境时,因为看见天上更美的家乡,就愿意坚守。 换句话说,作者提醒我们,在信心中坚忍的关键,是常常回顾过去领受的恩典——自己也曾在坚忍的信心中领受恩典,不要忽略已经领受的这一切,要跟随信心伟人,对上帝有更准确的认识。 这些信心伟人,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他们将世界看为暂时,盼望天上永恒的家乡。他们并不关注当下得到什么,而是将眼光聚焦于永恒。 既然在历史中看见这么多美好的见证人,我们就应该要放下重担、摆脱缠累我们的罪恶。这些罪,容易让我们忽视领受的救恩是何等的伟大!这些见证人也让我们知道,有那么多信靠上帝的人,和自己有相似的艰难经历。 这使我们重新认识信心的重要,重新体会第11章1-2节对于信心的论述——原来信心是“所盼望之事情的实底”,就是对于所盼望的事情有把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意思是虽然没有看见,但能够很确定,因为明白所仰望的是信实的上帝——从创造世界以来,上帝给人的应许从未落空,一直不断地向人彰显著祂的信实。 这个世界常常让我们失去焦点,只看得见眼前的难处与挣扎。我们应当把焦点放在耶稣身上——祂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因看见天上美好的喜乐,于是轻看羞辱而忍受苦难。这样一位上帝,是为我们创始成终的主。祂是我们生命的作者,谱写我们生命的乐章,引导我们走在信心的坚忍当中。 三个勉励可能做到? 信徒要对基督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希伯来书》作者给出3个勉励: 第一个劝勉,是在第10章22节,要人来到上帝的面前,在任何景况中都靠近上帝。天良的亏欠已经洗净,人能够存著诚心来靠近上帝。 上帝赐与人新的机会,让人带着真实的信心勇敢地来到祂面前,坦然地进入至圣所,勇敢承认自己的软弱、在挑战当中坚持下去,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我们被主洁净了。圣灵用上帝的话洁净人的生命,使我们能无所畏惧的活在上帝面前。 第二个劝勉,乃是让人要持守指望 ,也就是在第10章23节所提到的,以上帝的应许为基础,成为持守指望的关键。这个盼望乃是坚忍、不动摇的。 圣经给基督徒的建议是,我们需要透过历史中的追念,透过一群活生生的人,深刻体会上帝的信实。信徒回顾生命历程中经历上帝、蒙光照的日子,即使遭遇苦难,也因真实的盼望,能够忍耐持守,甚至陪伴同在苦难中的人。 圣经更指出,许许多多云彩般的见证人,在他们生命的历程中,活出属主百姓的样式。这一群世界不配有的人,要与各时期的基督徒一起,同得更美、长存的产业。 基督徒的盼望,并不是超脱凡间人事物、只顾形而上,而是真实活在人中间,也真实忍受各种处境,按著上帝的旨意行走人生路途,如同耶稣基督一样。 耶稣基督来到世界、道成肉身、死而复活,使看见、跟随祂的人,同样得胜。 基督徒之所以有盼望,有不同于这个时代的正向思考,不是因为参加了自我激励课程,有所谓“正能量”。基督徒盼望的根基,是这一位信实的主。祂不只预备、应许,更有能力完成。 祂是说话算话的主,也是有能力变水为酒、平静风浪的主。而这份盼望,能够成为信徒勇敢、坚定、忍耐的动力。 第三个勉励,是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爱心呈现在很基本的事情上。很多人拒绝参与团契、小组时,都会用一个理由,即其他人不够成熟,言之无物,浪费我的时间…… 当自己一个人时,总会觉得自己最属灵、最懂得爱人、离上帝最靠近。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我们活在群体中,才会发现自己又骄傲又自卑,也很难饶恕他人,不想爱不可爱的人,离上帝的标准很遥远。 爱心还表现在“不停止聚会”。这个不停止聚会,不是律法的要求,反而是明白爱而产生的表现,是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的具体行动。 如何不轻忽、不践踏? 耶稣基督用祂的血、祂的身体,为我们开出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使我们能坦然无惧地来到祂的施恩宝座前。 基督徒在领受这丰富的恩典后,可以透过信心,真实地活在主的面前。面对罪恶的问题,不轻忽也不践踏上帝重价的救赎。 基督徒还可以透过盼望,在历史中看见上帝的作为,看到操练坚守、勇敢、忍耐的品格;可以透过爱心来回应,在信仰的群体中,一同认识上帝,学习爱人与被爱,也学习说造就人的话。 这能使我们在艰困的环境中,存心忍耐,奔跑摆在我们前面的路程,在信心中坚忍地前行! 作者为中华福音神学院新约专任教师,台北内湖信友堂牧师。

    阅读全文…

  • 重探宗教改革高地日内瓦(舍乐)2024.04.1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4.13 舍乐 瑞士日内瓦,一座充满故事的古老城市。老城区的鹅卵石和日内瓦湖畔的波浪,都让人沉醉留恋。除此以外,众多的联合国组织,亦吸引著千万游客。然而,对于基督徒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追随历史长河中宗教改革先贤的足迹,深思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一、宗教改革前的日内瓦 西元380年左右,日内瓦在古罗马帝国的首肯下,在现今圣皮埃尔大教堂的位置上,修建了一个由礼拜场所、住宅和行政建筑组成的主教群。 第一位大公教会的主教Isaac,将日内瓦作为核心管辖教区,将其影响力扩张至周边的安纳西、霞慕尼、埃维昂莱班等地。日内瓦后经勃艮第人、法兰克兰人以及加洛林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注1) 至15世纪,经过多次的政治动乱,日内瓦周围的许多地区乡村和领地,都归属了萨伏伊家族。1449年,伪教宗费利斯五世,放弃了他的教宗头衔,却保留了该职位的许多特权。萨伏伊家族就这样有效地控制了日内瓦主教教区。至此,日内瓦被当作公国未来的首都而建设,发展成为金融中心及宗教要地。 图1:里帕耶城堡(Château de Ripaille),中世纪萨伏伊公爵阿梅迪八世的隐居住所。(来自Wikimedia) 二、宗教改革时期的日内瓦 历史车轮驶向16世纪,日内瓦经历了风起云涌的改革(注2)。 (一)法雷尔 16世纪,马丁·路德的改教思想,散播在欧洲大地。 1532年6月9日,新教徒在日内瓦城内,张贴出许多批评教宗权力、宣扬宗教改革的标语。法国新教改革家加尔文的密友法雷尔,于10月进入日内瓦。1533年,日内瓦的新教信徒举行了圣餐礼。对于一直举行“弥撒”的日内瓦来说,这是颠覆性的(注3)。 图2:圣皮埃尔教堂,建于12世纪。 Torbjorn Toby Jorgensen摄于2019年4月1日。 在接下几年里,法雷尔在这座城市中,依靠公开信仰辩论,得到了市民的广泛支持。市民们占领了拉马德列尼教堂、圣皮埃尔主教座堂,捣毁偶像,取消弥撒。 萨伏依公爵对日内瓦进行了武装干涉。然而日内瓦市民以足够的勇气,进行了抵抗。1536年5月,市民大会投票,决定皈依新教,“依照福音的律法和上帝的话语来生活”。日内瓦亦宣布成为独立的共和国。 法雷尔因感无力胜任重组城市宗教机构的重责,请求约翰·加尔文到日内瓦主持改革工作(注4)。 (二)加尔文 1536年,年仅26岁的加尔文,出版了第一版的《基督教要义》。该书一出版,加尔文就成为了法国新教领袖(注5)。  1,到来和驱逐 加尔文来到日内瓦后,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拒绝信仰不符的人领受圣餐,禁止脏话、赌博、跳舞、聚会和酗酒,也不准信徒缺席聚会、在崇拜中发声、以天主教圣徒之名给子女取名等(注6)。 日内瓦人不喜欢有人用这种方式监管他们的私生活,于是发动了一场抵抗运动。当时的日内瓦,推翻了天主教主教及其支持者萨伏伊公爵的统治,由地方行政官和议会治理(注7)。于是,1538年,加尔文和法雷尔,被议会认定“干涉了公共道德权力”,被驱逐出境(注8)。 3年后,日内瓦议会又请求加尔文回去。虽然加尔文向他的友人吐露:“我宁可死一百次,也不去背那个让我每天死一千多次的十字架”,然而日内瓦的争论和内讧,让加尔文感受到呼召的压力,有谁能阻止上帝呼唤他进入改教的事业中呢? 再次回到日内瓦的加尔文,在城门口,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他在主日登上圣皮埃尔教堂的讲台。他心中充满来自上帝的平静,并没有为驱逐的事件愤愤不平,也没有表示感激人们的欢迎。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他继续上一次离开日内瓦前讲的经文,按经卷传讲下去。(注9) 图3:加尔文在圣皮埃尔教堂中曾经坐的椅子。这一张平平无奇的椅子,似乎打破了天主教从中世纪以来在日内瓦的荣耀奢华。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回归到起初使徒所传讲的那朴实无华的真理。Mourad Ben Abdallah 摄于2009年7月11日。 2,加尔文主义 加尔文的思想在日内瓦传扬开来,被称为“加尔文主义”。加尔文在日内瓦起草了著名的《教会宪章》,明确了牧师、教师、长老和执事的职份规定。 因为敬拜的需要,他还编写了教义要理问答,对新教的礼拜仪式做出更新,设立教会法庭,监管日常生活,发展教育和商业(注10)。  在他的努力下,整个日内瓦发生巨变。有人称他为“日内瓦的暴君”,但实际上,掌管共和国宗教事务,包括裁定异端的,是市议会(注11)。 图4:新旧“日内瓦学院”,位于圣皮埃尔教堂附近的加尔文礼堂(L’Auditoire de Calvin)。昔日讲员会从礼堂的右侧梯子,步入半空中的讲台。(见日内瓦学院网站https://auditoirecalvin.ch/?lang=en) 1559年,加尔文成立日内瓦学院。该学院成为了改革宗教运动的摇蓝,影响着欧洲文化和宗教格局(注12)。这是加尔文在日瓦内的学习和授课之地。也是现今日内瓦大学的前身。 我们所熟知的苏格兰改革者约翰·诺克斯,称日内瓦学院是“自使徒以来基督最完美的学校”(注13)在这里,加尔文接待了各地的来访者。。许多受宗教逼迫的人,从各地前往此学院,在此学习加尔文的思想,并将加尔文主义带到世界各地。 图5:1560年版《日内瓦圣经》,是继1539年《大圣经》(The Great Bible)之后,第一部英文圣经,也是英国国教的授权圣经。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1560年,日内瓦学院的师生,共同完成了《日内瓦圣经》的翻译。这是比钦定本更早的圣经,对新教世界以及后期英文圣经翻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3,宗教改革博物馆 图6:日内瓦宗教改革博物馆内加尔文的相关艺术作品。 这是宗教改革博物馆内,加尔文的画像与雕像。可以想像,那个时候的加尔文,肩负著改革的重担。他的眼泪和欢笑,都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为上帝的荣耀”,是他一生奋斗的动力。 他从奥古斯丁继承了 “天上的国”与“地上的国”的思想,强调“国家和教会两种权力,应该是互补的”(注14)。应议会要求,他为这座城市献上了共和国宪法草案(注15)。日内瓦正是在此信念下,迎来新生。 4,回想 加尔文的改革,改变了日内瓦的世俗生活方式,使之接受了新的教义。更重要的是,人们将他的思想,从这里带到世界各地。他的思想,影响了欧洲,仍致后来的美洲大陆,对现代教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遗憾的是,现今的日内瓦,不再是宗教改革中心。甚至在日内瓦的加尔文主义者,数量也不多(注16)。 所幸的是,加尔文思想的发源地,虽不再有曾经的辉煌,但上帝的话语,却随着承载者,散播到世界各国,永不消逝。 将日内瓦建设成他理想中的上帝之城,也许是加尔文最大的梦想,但上帝的手超越人的谋划。 图7:波兰裔法国纪念碑雕塑家Paul…

    阅读全文…

  • 《世俗时代》慕道友的天堂(王星然)2024.04.0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4.04.08 王星然 渴望上天堂的无神论者 几周前在一个学生营会里,两位慕道朋友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问了相同的问题:  “我是一名无神论者,虽然不信你们的耶稣,但我都是照着你们基督教宣扬的价值观生活,我以后能上天堂吗?” El Greco画作 Burial of the Count Orgaz 这个有趣的问题,让我想起不久前读Charles Taylor写的《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 把时间轴拉回500年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如果你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是一件令人难以想像的事。可是来到21世纪,如果告诉别人你不信神,这很正常。反而,信神的人,还需要加以解释一番,特别在知识界、学界,一个头脑清楚的人,怎么会去信神?因此Taylor称我们所处的这个“抛弃上帝”的时代,是“世俗时代”。 这本书就是在研究,过去这50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造成如此巨大的转变! 同时,在世俗时代里,Taylor观察到一个现象:人们虽然不要上帝,却仍在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很多人会形容自己是“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SBNR),尽管不信宗教,但仍然有自己持守的道德价值和信仰,仍然渴望一种永恒的、一种生而为人的意义,正如营会里的那两位无神论慕道朋友一样。(顺便提醒一下,作为基督徒,还是不要整天感叹世风日下,以为外邦人都是金迷纸醉、不学无术、道德沦丧的浪子。) 只是,在寻找生命答案的过程中,世俗时代刻意地把超然的、永恒的上帝排除在可能选项之外,只允许自己在可见的经验光谱里寻找案。Taylor特别给它一个名词“排除性人文主义”(exclusive humanism),描述人类执意建构一个无神的世界,与上帝隔绝。 于是在世俗时代,人类既然不愿在超然的上帝那里,去找自我的价值定位,就只能在我们看得见的经验世界里,去寻找意义和价值,去探索生命的答案。 Taylor为这个被限制的经验世界,取了一个名字:“内在经验框架”(Immanent Frame)——它好像一个画框,把人类囚禁在里面。 El Greco《启示录》揭开第五印 有一回,我造访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画家El Greco(1541–1614)的作品《圣约翰的异象》(The Vision of Saint John)。这是Greco在1608年,根据《启示录》6章9-11节使徒约翰所见的异象,画了末日揭开第五印的场景。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El Greco的画作《圣约翰的异象》 El Greco的色彩和笔触非常大胆细致,超越他那个时代好几百年,有一种超写实主义的魔幻感,很适合用来描摩梦境和异象。 这幅画其实很巨大,那位在前景的门徒约翰大约真人的尺寸。观画的人仿佛被邀请进入画中,与众圣徒一起抬头仰望。这些人在仰望什么呢?《启示录》说,天上有公义的白衣(救赎)要赐给他们(参《启》6:11),所以最重要的答案是在天上。 可是在日光之上,那位超然的,赐人白衣的上帝不见了,所有人都被框在这个灰暗可怕毫无盼望的世界中,受困于这个“框架”。 Greco不可能会犯这种“让上帝消失”的低级错误。 原来,这幅画在19世纪,落到西班牙总理Antonio Cánovas del Castillo手里。Cánovas是一位艺术收藏家。他嫌这幅画太老旧,想找人修整,结果把上半部约175公分的画给修掉了。我们不知道Cánovas在想什么,也许是破损太厉害,无法修复?总之,那重要的上半部画,就这样被硬生生地切割掉了。现在只能看到它的下半部——门徒约翰与众圣徒站在那里,呼天唤地,却不知道是在仰望谁? 被切割的世界  这幅被切割的画作,正如Taylor所形容的“内在经验框架”一般。当我们切割日光之上的超然上帝,就只能在有限的人间“框架”里打转,好像我们熟悉的名词“内卷”,即使在其中撞得头破血流,也找不到出路,因为生命意义和答案,不在日光之下的世界。 El Greco的画作《圣约翰的异象》 对我而言,慕道朋友开篇的提问,其实想要说的是:我渴望永恒的意义与价值,我甚至也想要进基督徒所谓的天堂。《启示录》揭开第五印时,赐下的白衣,我也想要……但我不愿意离开这个画框,我也不要这位画框之外的上帝。因为我已经决定了,不能离开我的经验世界,在画框外找答案。 El Greco画作 Burial of…

    阅读全文…

  • 芬香(楚寒/文  拙岩/图)2024.03.30

    今夜 我想用一个空瓶 把所有 围绕你的香气 装进瓶子里

    阅读全文…

  • 一通令我后悔的电话(卢初)2024.03.23

    也许,我们应当满怀爱心、流露温柔,告诉对方, ”我们都是蒙恩的罪人”,我们都需要依靠主的恩典,来面对层出不穷的人生难题!

    阅读全文…

  • 人生若轮:或直立,或躺平(黄雅格)2024.03.20

    窑匠之轮不再为自己奔跑,却为下一代的器皿努力,在窑匠手中制造出合乎上帝心意的器皿! 

    阅读全文…

  • 勇于追梦(黄奕明)2024.03.16

    我的一生也有这种傻劲儿,无论是早年学习音乐,或是中年之后学习神学,总是有一种傻瓜精神,仿佛要追不会成真的梦、摘遥不可及的星!这种骑士精神,其实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快要消失了。这不同于创业精神,或是非常现实的资本主义精神,而是近乎一种理想主义。 

    阅读全文…

  • 离家者的心声(瑞雪)2024.03.09

    使徒时代没有一间豪华礼拜堂,但马可楼120人同心祷告,五旬节圣灵降临,教会建立、增长、复兴。教会复兴乃是圣灵的工作!没有同心合意的祷告,没有彼此相爱的见证,没有圣灵恩膏的讲道,教会怎么复兴? 

    阅读全文…

  • 米非波设:一道划破夜空的流星(王申得)2024.03.06

    在熠熠生辉的旧约人物中,米非波设好像是一道划破夜空的流星,转瞬即逝。但他那坎坷的生活故事,却被经久传诵。

    阅读全文…

  • 我要天天称颂你——读《诗篇》第145篇(范学德)2024.03.04

    “透过《诗篇》,圣灵唤醒了人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忧伤、恐惧(惧怕)、疑虑(怀疑)、盼望、关怀、焦虑的感觉,也就是人心思中一切惯于被激动起来纷乱不安的情绪。”这是“对灵魂全面的剖析”,“再没有比这卷书更能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赞美上帝,或是更有力地激发我们时间敬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