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成长篇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5.03.22 曲雅各 俗语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在人类社会中,有一个相应的社会政治学概念:丛林法则。它指在缺少法制的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扭曲,众人遵循弱肉强食的规则,武力成为决定命运、决定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力量。 《士师记》18章,即展现出赤裸裸的丛林法则: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的但支派,看上了以法莲人米迦家中的神像,就以不光彩的手段抢夺过来(结果是全支派陷入拜偶像的大罪)。以色列人得地为业,本来是上帝的应许,本应该是正义之师,但支派在占领拉亿城时,却杀人烧城等,仿佛在使用强盗手段…… 这两件事件接连发生,使人感觉到,他们好像是缺乏正义性、带有迷信色彩的强盗。这真是非常令人遗憾。难怪圣经在18章一开始就说:“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 一个迷信的支派 《士师记》17-18章记载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的早期情况。作为但支派,他们还没有“得地为业”。摆在他们面前的最重要的,是取得定居的地方。 其实应许之地已经分给了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但支派拈阄得到的土地,靠近强大的非利士人。他们不想硬碰硬,所以就想投机取巧,避开非利士人这一强敌,另找定居之地。当他们发现约拿单是米迦家的祭司时,就请他求问上帝,他们未来的道路是否通达平安。这就是心怀二意的信仰——至高的上帝,已经将迦南美地应许给了祂的百姓。作为上帝的子民,应该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夺取上帝所应许的地方。他们却心存疑惑。 以色列人的信仰是代代相传的。他们知道有上帝,而且这个上帝保护了他们的先祖。然而他们又感到与上帝的关系非常遥远。他们需要上帝,也需要敬拜的生活,却又对上帝心存疑惑。这就是他们的信仰状况。 马丁·路德说过,人要么敬拜真神,要么敬拜偶像。敬拜上帝是人的天性,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这是上帝放在人心中的本能。然而,从始祖犯罪开始,人就渐渐远离真神,开始了偶像崇拜。作为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为什么也拜偶像呢?这就发人深省。他们感到从上帝那里得不到想要的,就转向偶像,因为偶像可以任其操纵。 现今时代,许多人面临着就业、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在压力面前,人想寻求心灵的安慰,就跑去算卦,或找寻超自然的力量,以期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心灵得到平安。 据研究,现代社会有3类人最迷信: 第一类是生意人,面对经营的风险,未来又没有保障,还有对金钱的渴望,很想借助偶像的祝福发财致富。 第二类是官员,仕途不易,环境险恶,竞争激烈,简直是高危职业。然而,风险虽高,利益巨大。因此,很想借着问卦拜神,预测未来的吉凶。也很想借助假神、神秘力量,帮助自己化险为夷。 第三类是受婚外情困扰的人,没有出路时,就容易倾向迷信之说(注1)。 但支派的人,对上帝的观点是错乱的。虽说信上帝,但完全忽视上帝的话语 (注2)。上帝已经告诉但支派要在哪里居住,他们却在米迦的神堂驻足(参《士》18:2-3),请那位利未人祭司求问上帝。在得到在神堂工作的祭司保证之后(参《士》18:6),他们发现了一个理想的地方(参《士》18:7),自认为神会祝福他们(参《士》18:10),于是就去攻打那地(参《士》18:11-12)。 作为上帝的子民,在采取重大的行动前,首要考虑的,是行动是否符合圣经真理,是否在上帝的心意里面?未来的事,平安不平安,人真不知道,但合不合上帝心意,这一点并不难知晓。 一群贪心的人 但人看中了拉亿城,准备攻取。他们念念不忘米迦家的神堂,于是途中把米迦家的神堂夺过来,变为整个支派的神堂。他们抢神像,并不是争着敬拜上帝,而是想利用上帝为自己谋利。但人所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在他们眼中,只要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偶像和上帝没有什么不同。这正如现今的我们,信仰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得好处,以自我为中心,也一样是把上帝当作偶像了。 对于米迦的祭司约拿单来说,他由私人家里的祭司,变成了整个支派的祭司,显然很光彩。也许在他的人生中,能为一个支派主持敬拜仪式,已属令人陶醉的成就。 显然,他服事的动机,是向上爬升,所以他立刻就拿着神像,跟但人走了。这个利未人真正服事的,是他自己。谁付他钱,谁管吃管住,他就为谁服务(参《士》17:10-12)。他说雇主想听的话(参《士》18:6),他向着更令人羡慕的地位攀爬(参《士》18:19-20)。他的决定,完全受利益的驱使。他就此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让他更远离耶和华(注3)。 这就是现今许多人的信仰状况——自己所做的,明明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还要放在祷告中,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在上帝的身上,想得到上帝的认同及祝福…… 米迦建立了神堂、雕刻了偶像、制作了以弗得,又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利未祭司,正期待神的祝福……然而,米迦的一切希望,都被但支派的人打破了。正如米迦所说:“你们将我所作的神像和祭司都带了去,我还有所剩的吗?”(参《士》18:24)这是以偶像为神之人必然面临的悲剧。 最近我参观了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早自北魏开始,就有统治者和百姓,把神像雕刻在石山上。他们耗费了极大的精力,把神像雕刻在石窟里面,不受风吹雨淋和其他侵蚀,以求保存千秋万代。然而这怎么可能?提摩太·凯勒说得好:“到头来,自制的宗教会令人失望。”(注4) 以金钱、权力、偶像及人为神的,最终都会落空。只有一位神,永远不会离弃我们,就是主耶稣基督。当我们找到祂,就找到了祝福,找到了生命。我们可以发自内心地说:“没有了你,我还有什么呢?”“有了你,我还需要什么呢?噢,主啊!你是我的全部。” 我们必须明白,生命没有别的出路,我们也不需要找别的出路。耶稣是我们所需的一切。 一个崇尚暴力的团伙 但族人掳掠米迦家的神像,带走了米迦的祭司,这是无法无天的行为,行为如同强盗。而且,他们劫掠的是以色列人,是自家兄弟,行为尤为可耻。 但人还使用武力,夺取了拉亿。这个地方在以色列的最北端,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就像世外桃源一样。当地人无忧无虑、安居乐业,不知大祸临头。但人杀了当地人,又放火烧了城市。这种赶尽杀绝、毫不留情(参《士》18:27),更显出他们的不义。他们害怕比他们强的非利士人,却欺压比他们善良的拉亿人,这种欺善怕恶的行为令人不耻。圣经里特别强调,拉亿人是“安居无虑的民”,暗示但人做的是一件恶事 (注5)。 武装抢劫中,抢劫方总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从不觉得自己在犯罪。在一个远离上帝的时代,武力就是真理,强权就是通行证。人最基本的是非观颠倒。发动战争者理直气壮,吃瓜群众麻木不仁。上帝放在人心目中的最基本的是非标准被扭曲。因此才有人为侵略者、独裁者唱赞歌,不同情和支持受害者,甚而诘难受害者。鲁益师在他的著作《人之废》一书中,称这些人为“没有心肝的人”(注6)。 认同强权及武力,若成为一种思潮,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从此以后,暴力会盛行于社会,犯罪会成为常态。强者会使用手中的各种资源,维护自身的利益;无权无势的群众,会选用极端手段来保护自己;而不法分子,就会作乱。整个社会陷入动荡不安。 这种情况下,遇到事情或危机时,人不是依靠正常的途径去化解,而是丧失冷静,走入极端。 结语 迷信、贪婪和暴力,是一个濒临解体的社会的3个重要的现象。在任何走向瓦解的社会中,都能看到(注7)。当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萎缩、各种关系紧张时,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甚至想以神灵的能力为自己的助力,好让美梦成真。因此他们拜偶像,拜各种神明。 迷信、贪婪及暴力,密不可分,彼此相连,相互交织。在其共同的作用下,社会会加速走向衰亡。今日世界各国,包括某些经济迅速崛起过的大国,都有这3种现象。造成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不认识创造天地的主,不敬畏真神。心中无神,就目中无人,就为所欲为,这才是当今社会的问题所在。 注: 1. 张慕凯,《士师记:乱世中的拯救》,(香港:天道书楼,2000),238。 2. 提摩太·凯勒,《永不失败的神:士师记解密》,蓝慈理、姚传信译(台北:校园书房,2005),208。 3. 提摩太·凯勒,209。 4.提摩太·凯勒,210。 5. 曾祥新,《天道圣经注释:士师记》,鲍会园主编(香港:天道书楼,1998),421。 6. 提摩太·凯勒,213。 7. 张慕凯,227。 参考书目 《综合解读:士师记》,电子版。 作者为牧师,教牧博士,家庭教会神学院授课教师。
-
米迦这名字的意思是“谁人像耶和华”,但米迦的生命没有荣耀耶和华。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5.02.22 子衿 生命中有一段没有工作的时光,整整一年,满是失败与软弱。我成了世人眼中的失败者,却是天父手中的蒙福者。 一、世界的失败者 回头看,大学毕业已7年整,研究生毕业也已有两年。起初一起上学的同窗都有了稳定的工作,不仅有在学校里工作了好几年的有经验的教师,而且不少已经开始在朋友圈晒娃了。 因诸多变动,自己已然一年没有工作了,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工作能力。再略略流览下大环境下的工作局势和庞大的失业数据,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学历不断贬值等资讯宛若一颗炸弹,轰然一下,落到心底炸开了。 悲伤又迷茫的无价值感宛如原始森林里的迷雾从心底蔓延袭来,使我霎时间便否定了以往一切的经历和上帝的带领。 在这个卷而又卷的时代,没有一份好工作,意味着人生下半场将碌碌无为。如果连个工作都没有,就更意味着你是一个妥妥的失败者了。 在父母眼里,多年寒窗苦读毫无作用;在亲戚眼里,你就是一个妥妥的loser。更不用提与同届的同学相比了,虽然比大学同学又多读了3年研究生,可回头来要房没房,要车没车,要对象没对象,同学聚会都不敢露面,岂不悲哉! 诸多的比较中,亦不由得使人跌入迷茫的深渊,发不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奔放之言辞,只有“焦虑失眠头发掉,时不我待成蹉跎”的悲叹,就连亲朋的关心也成为一种压力。所以,我充分理解许多年轻人为啥不敢回家过年了。 于我而言,本该好好享受没有工作的闲暇,现在却成日焦虑不堪。有时不断劝慰自己:工作总会有的,一旦工作了就难以有这样闲暇自由的时光了,趁此机会好好陪陪亲人,做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无奈,心总被这世界的风声搅得不安生。好像终日繁忙才是主调,不忙碌的人是失败的。偶尔停下脚步来歇歇,也会被就业难的风声吓得寝食难安。 不免,忘记了从前丰富的预备,忘记了从前奇妙的带领,忘记了我的道路在祂手中,忘记了我们的价值不被工作和成就定义,忘记了相信祂的信实永不改变,真是何等可怜。 二、闲暇的功课 一位国内985大学读研毕业的姐妹,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就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一边兼职一些简单的工作养生。她说,她正在学习以耶稣为至宝。 我们的心有时太过匆忙,错过了许多风景,也错过了许多恩典。在一场又一场的竞赛中疲倦,在一日又一日的重复中失去活力。我相信,这不是“工作的意义”。 闲暇的日子里,我去大山里的苗族朋友家小住了些时日,连续几天大雾,仿佛置身人间仙境。天晴时分,夜间的山腰聚起了许多云雾,晨起时分朋友便呼我去路边看云海日出。 有时,云海像滔滔奔涌而来的浪花,气吞山河,又洁白无瑕;有时,云海如一层柔软的棉花糖,仿佛有一双巧妙的手儿,把它从山的这边编织到那边,用清晨的阳光给它披上彩衣。 我颤颤巍巍地爬上平房屋顶,一览这壮阔但早被村里人看腻了的美景,旁边一早就吸著烟筒的大爷和正在喂鸡的大娘,慈祥地笑话着我因恐高而抖动不停的双腿。 直到中午云雾才散开,露出高山的巍峨之躯。我和朋友感叹到,上帝的创造何等奇妙,没有人知道云海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没有人收走它放回家中,早晨又把它放出来;它没有根生长,也不需要像树一样使叶子繁茂。但它的出现何等奇妙,只等到正午悄然离开。 那些时日,我学习苗族人的挑花,帮忙看守朋友家的小卖部,每天跟买东西的不同的人交谈。在大雾的日子里去赶集,回家烤火取暖,顺便在火旁放几个纯甜的小红署。 两套衣服替换,脏了就用洗衣粉洗净。没有多余的护肤品,几块钱的儿童霜就已经十分好用。也不需要多么丰盛的饮食,但仍旧心里喜乐。挑花累了,就看看书,看书累了,就找几部经典电影欣赏。朋友细心地给我铺好了舒适的床铺,为我预备了一条御寒的淡紫色围巾,到了夜晚我们一起围着火盆泡脚聊天。 傍晚时分,光影斑驳地分布在对面的石头墙上,马蹄声清脆,银铃响动,去山里干活的人们慢慢回来了,村里又开始热闹起来。打上二两小酒,炒上几个好菜,邀约几位好友,碗筷碰撞的声音,欢笑谈论的声音,交织在月光下。 虽不及陶渊明“采菊东篱”和“悠观南山”的恬静逸趣,却也算得上是“闲看门前鸭鹅阔步,坐观天外云卷云舒”了。 原来,生活不只有一种模式,不只有一种论调。追求生活品质和钱财永无尽头。如若我们有美好的生活品质,就感恩上帝的恩典领受,如若没有,也可在简朴的生活中知足地活着。 就像使徒保罗所言,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他知道怎样处卑贱,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都得了秘诀。并且,这秘诀就是靠着那给他力量的主,凡事都能作。(参《腓》4:12-13) 或许,这就是上帝在那些不工作的日子里教导我的一个功课,就是信靠感恩地活在当下,见证祂丰盛的恩典和奇妙无比的作为。 因为,那些日子里,坛内的面没有减少,瓶里的油也没短缺,直到耶和华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参《王上》17:14)上帝在亚哈的时代,干旱的年岁,如何供应以利亚和贫穷的寡妇,如今祂仍在如此地看顾着我们。 三、安稳祂手中 当生活被迫按下暂停键,我奔跑的脚步可以停歇下来,也有了更多的回顾和反思。 研究生毕业后的两年,一直活在一种“动荡”的生活中,两年搬了三次家,似乎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在适应环境的改变、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寻求婚姻的艰难中,不知脚步该踏向何方,疲惫到没有祷告的力量,不愿意再寻求天父的心意,也无法服事好祂安放在我周围的人。 我陷落在自怜自艾的处境和以往的回忆中,总觉得以前的一切好得无比,当下真是糟糕透顶,便无法喜乐地活在当下。 这似乎是我另一门学了好几年,也许一辈子都要操练的功课,就是活在当下,活好当下,喜乐地享受每一阶段丰盛的恩典。顺服上帝在每个阶段的带领和安排,尽力做好当下可以做的事情,努力地服事上帝放在我身边的人,并安静在上帝面前,存著信心和盼望等候祂。 安于当下,敏于带领,胜过心底的嘶吼和咆哮,胜过这世界席卷而来跋扈的风声。 作者来自中国,95后。
-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5.02.19 亚比该 12个探子打探迦南,10个探子在那里看到的是高大的亚衲族人,而另外那两个探子——迦勒与约书亚看到的却是“我们足能得胜”(参《民》13:25-33)。10个探子看到的是事实,两个探子却仰望那位超越事实的造物主。 一箱纸尿裤 面对生命中的“巨人”时,我常像那10个探子。 婚后,我们夫妻选择过志愿者的生活(在某NGO宣教机构从事志愿者工作)以来,每月的生活费用就如同“巨人”,也像一座山,压在我们的肩头。月初是我们支付各种帐单的日子,本就捉襟见肘的我们,明天还要接待一位远道而来的姐妹。她趁著假期,带着两个孩子,一来探望我们,二来体验一下东南亚的风情。期待她们到来的同时,接待的费用无形中使这巨人看起来越发高大。虽然与它已经交手无数次,当再次面对它时,我仍然忧愁、紧张、困惑。 记得女儿刚出生时,由于服事的特殊性(与门训的学生同吃同住,没有工资,却需交生活费),除了每月上缴给学校的生活费之外,我们常常所剩无几,甚至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回想起来,我们那时一次只能购买一小包纸尿裤给女儿。抱着那几十片纸尿裤回家,我常常感恩上帝没有让我作难。 偶然一次机会,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她的儿子小我女儿半岁,看到她整箱整箱囤纸尿裤时,我心里那根不知名的弦被拨动了一下。当天晚上我在上帝面前祷告,思绪万千,我求上帝可以让我“放纵”一把,眼睛不眨一下地买上一箱纸尿裤。祷告后,看看空空如也的钱包,只好作罢。大概一个星期后,我意外地收到了一个电话,来自我的一位学生。她在电话中告诉我,上帝感动她要为女儿买一整箱的纸尿裤,现在就买,她需要我的地址。挂了电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上帝真知道我的每一个意念,每一个需要。 今在的上帝 记得还有一次,我们的生活费告急,在焦灼中也曾想过要不要向弟兄姐妹求救,但囿于我们夫妻的约定,不将家庭的经济需要与人分享,决定还是继续祷告仰望上帝。“上帝是那位今在、昔在、以后要来的上帝”(《启》1:4,新译本)。经文为什么要强调“今在”呢?因为使徒约翰被流放至拔摩海岛时,他不能与教会的弟兄姐妹相聚,无法与他们共祷,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日。那个时候,上帝的教会被逼迫,信徒有殉道的,有坐监的,众教会不知明天将会如何。 在绝望之中,上帝启示约翰祂是今在的上帝,祂是活着的上帝,一切都在祂的手中。是的,祂是活着的上帝,这句话鼓励着我们夫妻,以祷告来等候祂。第二天,又一个神迹发生了。一位主的仆人在祷告中,上帝三番五次地提醒他我的名字。他心想,或许这位姐妹需要代祷,可祷告后,他心里仍有催促,圣灵提醒他我们的需要。他毫不犹豫地将钱打到我们的银行帐户,那笔钱足以支付我们一整个月所需。 此类的事件,在我们家中真是不胜枚举呀,可就算如此,在面对这位巨人时,我仍然软弱。常痛恨自己的无能。这不,今天这个巨人再次站在我面前时,我一时慌了神,因为它已好久不“光顾”。它嘲笑我不过是那10个探子!圣灵却提醒我有选择的自由,我还可以选择成为迦勒、约书亚。我不否认拮据的事实,但我更相信一切都在这位“今在”的上帝手中。 击败巨人的甩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巨人。 对于丈夫来说,在众人面前说话是他的软肋。他是一个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人。然而我们的工作却常需要他在多人面前发言。为了一次公众讲话,他曾需花上几个星期作心理建设,甚至偶尔还会临阵脱逃。单亲家庭长大的他对听众的反应极其敏感,他的脆弱常在那弹指一挥间。 后来丈夫决意接受巨人的挑战,他先学习接纳表达不清的自己:“我讲不好是应该的,讲得好则是上帝的恩典”。他又诉诸于行动,把要讲的内容清晰地写在纸上,先照着读,继而脱稿三分之一……就这样他靠着上帝的恩典,越挫越勇。如今的他虽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但那呼吸急促,面红耳赤的样子已经成为过去,现在的他也没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了。 耳熟能详的歌利亚是以色列面前的巨人,他能被大卫击中离不开大卫平时牧羊时的“训练”。小羊被狮子或熊捉去时,大卫就追赶并与之争战,直到得胜。一次次拯救小羊带来的丰富经验成为大卫战胜歌利亚得胜的要素之一。生命中的危机,正视它并仰望主,必定会成为转机。 让战胜每日难处得来的秘诀成为面对巨人时的那块甩石吧! 行文至此,虽巨人还在,但心里有股力量在燃烧,发觉好长时间没有发自内心地赞美上帝了。在无法祷告时,我会试着听一首赞美诗歌或读一篇诗篇,让自己安静下来,让诗歌化作祷告。 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抚百姓,说:“我们立刻上去得那地吧!我们足能得胜”。(《民》13:30) 是的,面对巨人,我们足能得胜! 作者目前在NGO(非政府组织)工作。
-
我们心中所求的,构成我们生活的目标、人生动力与意义。
-
这似乎是个无解的灾祸,亚伯拉罕的子孙自相残杀,以实玛利的后代与以撒的后代,在巴勒斯坦这块土地上,已经流了太多的鲜血。难道这真是圣经预言中世界末日的来临?
-
那一年,圣诞节对我而言,是甜蜜的,是“流奶与蜜”。
-
以色列人原本是与耶和华立约的民族,现在却与假神巴力立约——他们情愿跟魔鬼做交易,来换取实际的利益。结果怎么样呢?
-
圣经辅导是否真的符合圣经?灵命塑造教导要在祷告中安静等侯圣灵的声音,如何做?如何分辨?
-
下班回到家,发现我先生马可又弄了个刚出生几周的小猫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