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2.12.01
蔡子欽、談妮
2022 年眼看就要結束了。這一年,在經歷了近三年疫情肆虐的陰霾後,好不容易在黑暗隧道中,看到了一點要走出盡頭的希望,不料又發生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超出人們預測,甚至不願意看到的事件,尤其是戰爭以及國際關係上的不穩定,讓原本紛亂的世界更不平靜,無人能不受其影響。
這一年,也是[海外校園機構]成立的30 週年。不少“海外校園”的老朋友們,受邀與我們一起回顧自1992年起,因回應中國學人學者在海外大量滯留的福音需要,在上帝一路帶領下的事工開創與發展中,所經歷點點滴滴的祝福。
30年後的今天,因為各類主觀與客觀的原因, 預估這股移民大浪有可能(或已經)再掀起,此浪稱為“潤潮“。說這浪 “大”,其實是相對的:我們試想,14多億的中國人中,只要有 1%的人“潤”, 那就有超過一千四百萬人,他們將陸續湧向東南亞、歐洲、澳洲、美洲……甚至中東與非洲大陸。
如此,散居於海外的華人教會, 我們是否對此有所準備?
準備什麼?
第一,情感需求
首先,是要了解“潤”者的心理狀態。他們是否與30年前滯留海外的學者相似:帶著失望、無奈,以尋找盼望的心態,不得已離鄉背井(甚至年邁的父母),或是學習,或是工作,或是陪讀,企圖適應不同生活與文化,扎根於異鄉?我們如何在當代人自信的外表下,能有機會傾聽到他們的心聲?
第二、福音策略
與二十世紀九零年代大不同的,是當代人建立關係與傳福音的方式。以建立關係為例,如今在到處是華人的海外,遇到一位陌生的同鄉,已經沒有了二十世紀中,“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激動。經濟實力與網絡時代的便捷,使得教會不再是“潤者”初抵異鄉首要尋找的可靠“機構”。早期在公共場所廣發福音單張,或攔路與人攀談福音,在今日反而有可能引人反感。對背景與目標皆為多元的“潤者”,我們能提供什麼服事?
第三、同心合意
自2020年至今,許多教會尚未完全自政治、疫情等的震盪中走出來。因此,恢復昔日榮景或找到新的教會運作模式,常是一些教會目前至為關切的重心。而回應潤潮的出現,卻是要在全球經濟前景惡劣之際,履行大量消耗資源(錢、時間、同工)的福音外展行動。因此,單靠少數熱心者,是無法長期有效並深入地實踐對”潤者“的服事。如何讓教會整體有一致的異象與熱心,並按恩賜與呼召一起行動?
從危機到轉機
”潤潮“把許多人帶到海外。一方面,”潤者“是預備將來要再回到家鄉的;但另一方面,卻是一個機會,”潤者“能認識到一個更美的家鄉。
而預備自己迎接”潤潮“的教會,則需要效法亞伯拉罕,”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教會迎接”潤潮“,需要在基督裡的前瞻性,憑著信心,走進”潤潮“,傳遞呼召;儘管資源不若往昔之豐裕,但仍能接待“潤者”,”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參《來》11:8,15-16)
”潤潮“起自危機,帶著這股焦慮走到海外,卻有可能是為”潤者“與海外教會帶來盼望與喜樂的轉機——我們,準備好了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