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80后”信徒的素描(胡志伟)

胡志伟
本文原刊于《举目》44期
引言

           “80 后”是2010年在香港流行的“潮语”,泛指年轻的新一代。有论者认为,这一词指的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80后青年”(1980年代出生的青年),乃代表深刻反省和重新整理自己世代经验的社会运动。无论“80后”、第四代香港人,或欧美的“千禧代”(Millennial)、Y世代、Net世代等,均泛指 80年代以后出生,而于2000年左右进入成年期的一代。          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于《N世代冲撞》中,描述了N世代(泛指1977–2000年出生,成长于数码化媒体的一代)的文化特色:强烈独立感、情感与理性开放、高包容性、自由与强烈表达、创新、早熟、玩乐、探究精神、即时感、敏感、验证与信任。

          以笔者看来,80后正呈现出这样的特质:反应奇快、爱好创新、想像丰富、随时改变、活在此刻、善用网络、爱好故事、反抗权威、独立自主等。如果说一般的“50后”追求的是办事效率和经济增长,80后则追求普世价值和自我实现。

           探讨80后课题,笔者认为首要的不是策略或技巧,乃在于思维的转换。教会或社会领袖,不要站在权力高位,要放下身段,不先入为主地认为80后是心智不成熟, 或因未能“上位”而愤愤不平的一代。教会不会发生“世代战争”,然而“价值的冲突”(clash of values)则是教会要面对的深层次矛盾。

“80后”看教会

          无论华人教会领袖喜欢与否,教会正身处于“新锐文化”(emerging culture)或“后现代”(postmodern)的场景中服事。香港80后的现象,特别是“反高铁运动”(编按),说明了“后现代”文化对“现代化”管理思维的冲击。

          有华人教会领袖认为,80后现象不会出现在教会当中,这只是社会现象,不是教会要讨论的议题。也许我们更要反思:教会现有的年轻或新生一代,是否“被驯化 了”,或早已“人格分裂”(在教会内表现温顺,在外则是另一模样),或“离家出走”(de-churched,持守基督信仰而讨厌教会)?笔者的看法是, 大部分80后信徒是“被驯化掉”兼“人格分裂”,少部分则“离家出走”了。

          笔者认为,教会的80后,与社会的80后,相同多于相异。他们 不会在教会内“造反”或“起义”,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场”(party),何必白白令父母辈或长辈失掉面子?这些新生代了解,他们在教会的生存之道,就是 “人格分裂”。因此,他们多是“被动的”(passive),沉默的,声音不多。

          一直以来,香港教会的管治模式深受社会的主流价值影响 ——殖民地年代,是“威权式领导”(或家长式管治);特区政府年代,则奉行效能式企业管理。当政府、学校、社福机构纷纷采用时尚的管治模式,教会的运作也 呈现了讲求业绩、CEO治会等现象。教会或机构更多考虑的是实质数目的增长,因为这就等同成功。

          然而,80后不要“中环价值”(源自《龙 应台的香港笔记》,指地产发展的价值),也不认同所谓“上位塞车论”(上一代在位过长,而影响下一代上位),他们更关注社会公义、贫富不均、气候变化、文 化保护等。如果教会只关心本身发展,如人数增长或事工发展,80后会反问:“这些是否是天国的议程”?

          80后的成长背景,使他们更多关注“公共”课题,并拥抱普世价值。当大多教会把信仰演译为私有化、消费化或事工化时,80后信徒自然感到困惑与无奈,部分人更因不满而离开。基督信仰如何落实于公共空间,这是80后信徒提问与思考的。

          华人教会论资排辈的文化、办事“由上至下”的方式,是80后信徒不能接受的。当教会领袖抱着善意出发点,要为80后提供更多或更佳的解决方案,如青少年崇拜或历奇活动等,有时是适得其反,80后根本不会领情。

          80后基本上对建制或权势投不信任票,因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领受了太多成年人“假大空”的言论。网络成长的一代,不会轻信未经验证的资讯,对所有事物抱持存 疑态度。因此,教会必须考虑,如何取得80后的信任。这才是关键所在。教牧或长执,再不能诉诸个人权威:“你信我!”80后要观察一段日子,发现对方真诚 可信,才会给予信任。

“80后”看真理

           80后在网络世界中不断接触真真假假,自然 不会轻信任何一方,或轻信任何“权威”的言论。80后看言论是平等的,任何人,无论是公共或宗教领袖的言论,皆有待验证。教牧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然而听 取与否,并不在于讲者的知识、经验、地位或权力,而是要经由80后的亲自发掘或探索。80后拒绝偏听一家之言,他们会自行透过网络与网络社群来了解全貌。

          华人教会对“真理”的执著是对的,但如果只有说教式“真理”,不能兼容“美”与“善”,福音只能呈现“真理”的部分。无疑,我们拥有正确的“真理”,但我们与公众人士沟通“真理”的方式,却使80后不能认同。我们的姿态有时决定了对方如何回应。

           试以同性恋为例,80后对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多持开放与包容,但他们不一定支持同志群体的政治诉求。然而,如果教会领袖权威式地诉诸真理,漠视了言语与态度之美,又未能向对方释放善意与善行,80后就会将教会视为“打压弱者”的宗教霸权了。

           笔者并非反对真理的重要性,只想说明:单一诉诸理性或权威,不会使80后欣然接受。即使教会内的80后对此表面接受(为了立足于教会,不想自找麻烦),内心 却仍会批评讲者的理性不足。真理需要教导,但“道”要“再呈现”(re-present)为人文、山水之美,以及关爱贫苦、大地与动物的善,方能成为80 后听得懂的真理。

“80后”看参与

           香港“反高铁”集会期间,80后于示威过程中, 还举办了“最英俊警员选举”。这对50后而言,是难以想像的!但80后一代,就是喜欢“协作”(remix and rematch),边工作边玩乐,既是示威集会,也是嘉年华,既可悲情苦行,又可欢乐喊叫,进行所谓“快乐抗争”。此种玩乐精神,在年长人眼里,简直“不 知所谓”。可这就是80后的参与形态。

          自由选择,是80后看重的核心价值。现在的教会领导层凡事要依照程序、按计划行事,80后一代却喜 欢“即兴发挥”。80后随兴之所致,就能透过Facebook组成社群,随时有所行动。50后倾向长期规划,80后则奉行弹性计划,心中有初稿,按场景演 变而有不同的行动,这是网络游戏(Online Game)的训练。80后的参与,或多或少带来对教会文化的冲击。

结论

          健康的教会宜有跨世代的教会领袖,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文化,更要刻意地让80后成为领袖之一。80后要“上位”确实不易,因为50后教会领袖,经过不断奋 斗才有现今的成就,不会轻易走下来。较为可行的,就是教会可分植80后主导的教会,并帮助其发展。既然教会的面貌是多元的,我们自然需要有更多、更新颖表 达信仰的群体,让神国的呈现更为丰富。

          笔者撰写此文,不是因为已有答案或出路,只想指出现今华人教会文化甚难兼容80后一代。倘若我们否认或不及早正视问题,我们将失掉下一代。唯有我们真实承认世代之间的价值差异,并乐意聆听对方,我们的信仰才能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作者为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50后”教牧,有两名80后儿子。

编按:反高铁运动为2009年末至2010年,反对香港政府动用大笔公帑,兴建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之抗争行动的统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