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到何时是尽头? ──透视寄居在大陆高校周围的“校漂一族”(张路加)

张路加

本文原刊于《举目》24期

谁能让我不再漂泊?

      将近大年三十了,来自湖南长沙郊县农村的应届毕业生小胡,却仍然徘徊在大学校园门口踟蹰不前。看着许多昔日的同窗们早就踏上了各自的就业之路,已经毕业4个多月的她,却仍然不知该走向何方。4个月当中,已经记不清寄出了多少封的求职信,参加了多少回的招聘会;也花掉了不菲的靠辛苦打零工、甚至在饭店当服务生 赚来的金钱,可仍然还是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3年大学专科的学习,花去了家中卖掉一间房的代价,如今该如何回去面对年迈的、还在务农的父母呢?

       另外, 回家的那笔车费也是不小的数目。犹豫再三,她还是回到了那间紧邻校园的出租屋,和学妹们挤住在一起,违心地将那封“考研究生需加倍努力,时间紧迫今年不回 家过年”的信投入邮箱,然后继续着她那已经开始,却看不到尽头的“校漂”生活。

就业压力催生“校漂”

        随着中国这些年高校 的不断扩大招生,以及各地许多新建高校的迅速增加,每年的大学录取率节节攀升,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单以新疆为例,近年来,每年约有 30%的大学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今(2006)年初的统计,新疆未就业大学生人数,累计已达25万之多,其中超过70%的人选择留在乌鲁木齐。而在过去 的两年中,乌鲁木齐各大学校园中,单单来自外县市的“校漂”们就接近上千人。

       湖南省的调查显示,在每年该省超过十万名大学生毕业走出校门的时节,一次性就 业率却从2000年的84.04%,下降到2001年的75.99%,再下降到2002年的69.49%;即应届毕业生中,每三个人就有一人无法立即就 业,情况和新疆相差无几。类似的情形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也都存在。可以说,巨大的就业压力是催生“校漂”的主因之一。

        这种被称为“大学五年级”的生活,主要是指本当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却仍然选择留在校园周围。他们或以“考研”为标榜,或以暂居为借口,仍然使用着学校的图 书馆和自习教室,仍然在学校食堂排队用餐,也仍然使用着学校中诸如运动健身、电脑上网等各项设施。

       唯一不同的,是从学校的学生宿舍搬到了邻近校园的出租屋。他们除了运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寻找求职机会外,基本上仍然是每天重复著图书馆、食堂、住处的“三点一线”生活,不注意的话还真很难分辨是在校生还是“校 漂一族”。不过,在同样年轻的脸上,他们则是多了一份忧虑和无奈的眼神。

形形色色的“校漂大军”

        除了找不到就业机会而滞 留校园的学生之外,“校漂”队伍中尚有因为各式各样动机而依恋校园,无法“断奶”者。他们当中有埋头准备考研究生,或是考“托福”准备出国的“考试派”; 有因为恋爱对象尚未毕业,而甘愿留守呵护的“爱情至上派”;有对外面社会充满恐惧而不敢踏足,宁愿享受校内“安全感”的“恋校派”;有对求职不满意或是遇 到困难,回校再谋出路的“暂不就业派”;以及少数坐吃家庭财富,要“好好享受今朝人生”的“消遥派”等等。这批蔚为壮观的“校漂大军”,挤占著校园内外周 边本就不太宽裕的软硬体资源,花费著父母家长们本就已经十分拮据的金钱开支,当然也耗用着不小的社会成本,甚至浪费著不少的人才资源……

欲拿青春等待明天

       “校漂”们的形成,除了客观上人才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加外,专家们认为尚有毕业生自身主观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安全需要、依赖他人、逃避现实、游戏人生等多种 心理成因。面对今天“一切向钱看”,只求成功不择手段的尔虞我诈的社会大环境,许多毕业生们心生恐惧、望之却步,将学校当做了逃避社会的“避风港湾”,或 是接受家人生活供应,享受甚至挥霍人生的“世外桃源”。

       这些“拿着青春等待明天”的学子们,让他们的家长们忧心不已,却又频叹无奈。许多“漂”得久了的学 子们,则不但容易失去进入社会的勇气和信心,有些甚至“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漂的感觉”,正如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的“赖校生”张伟,如是对自己的嘲弄:“听过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吧?如果把青蛙放在慢慢加温的水里,青蛙就会因为惰性及舒适而不跳出来,最后想跳也来不及,只好被煮死。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就像温水煮 青蛙一样,虽然已经感觉到难受,但却根本不知道跳了!”。

“旷野”人生出路何在?

        两千年前,一位行色匆匆、驾车奔走在巴 勒斯坦旷野中的行路客,其心情和今日的“校漂”们相比,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就是圣经中提到的那个千里迢迢、去耶路撒冷做礼拜的埃提阿伯大太监(参见新 约圣经《使徒行传》第8章)。他虽然手握大权,又总管银库,出入车马、衣食不愁,但显然这些并不能真正满足他心灵的需要。故此不远千里要去耶京朝拜,试图 在宗教中寻找心灵脱困之法。可惜回程途中还是如同雾里看花、不明所以。前面所要面对的,依然是茫茫人生、重重忧虑,以及如旷野一般的干渴心灵。

         就在人生山穷水尽之时,上帝及时差遣一位名叫腓利的基督徒,去向他传讲耶稣、解明圣经,而他则凭借信心,毅然决然的受洗归主。口里承认,心里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降世舍命为要担当我们罪愆。结果信主后他的人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愁眉尽得舒展,欢欢喜喜前行,从此真正走出心灵旷野,进入崭新人生境 界。教会历史记载,他不但自己蒙恩,也穷余生宣扬上帝救恩,成为福音传入非洲的第一人。

        和他成为鲜明对照的,是那位圣经《马可福音》记载的少年官,同样也是家财万贯,但面对耶稣基督的声声召唤,却无法窥见真正不朽坏的福份,重物质而轻永生,竟然与救恩擦肩而过,从而继续着他忧忧愁愁的旷野人生,何等可惜可叹!(参圣经《马可福音》第10章)

      事实已然证明,金钱权力不能带来人类心灵的真正满足,哲学宗教也照样无法让人明了永生之道,唯有借着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神的独生子,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并找 到生命源头,心灵归宿。但愿今日的青年学子们,把握住人生金色年华,寻求并接受基督真理,信靠真神,直面人生,则旷野中神必开道路,沙漠中祂必开江河,蒙 福人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

      愿永活的真神赐恩予你!

参考资料:
1. 《新疆都市报》:〈混在校园难“断奶” 校漂族漂在社会大门之外〉;4.28.2006
2. 《北京高校新闻网》:〈高校周围出现庞大“校漂族”依恋学校拒绝社会〉;12.18.2005
3. 《羊城晚报》:〈住简陋民房吃便宜饭菜 校漂考研一族生活记实〉;11.7.2005
4. 《半月谈》:〈“校漂族”:我拿青春等明天〉;4.29.2005
5. 《新华网》:〈寄居在高校周围的“校漂族”〉;3.17.2005
6. 《新华网湖南频道》:〈就业压力下的新就业方式─走近“校漂族”〉;3.8.2003

作者来自上海,现为“播种者国际协会”中国事工部负责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