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到何時是盡頭? ──透視寄居在大陸高校周圍的“校漂一族”(張路加)

張路加

本文原刊於《舉目》24期

誰能讓我不再漂泊?

      將近大年三十了,來自湖南長沙郊縣農村的應屆畢業生小胡,卻仍然徘徊在大學校園門口踟躕不前。看著許多昔日的同窗們早就踏上了各自的就業之路,已經畢業4個多月的她,卻仍然不知該走向何方。4個月當中,已經記不清寄出了多少封的求職信,參加了多少回的招聘會;也花掉了不菲的靠辛苦打零工、甚至在飯店當服務生 賺來的金錢,可仍然還是沒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3年大學專科的學習,花去了家中賣掉一間房的代價,如今該如何回去面對年邁的、還在務農的父母呢?

       另外, 回家的那筆車費也是不小的數目。猶豫再三,她還是回到了那間緊鄰校園的出租屋,和學妹們擠住在一起,違心地將那封“考研究生需加倍努力,時間緊迫今年不回 家過年”的信投入郵箱,然後繼續著她那已經開始,卻看不到盡頭的“校漂”生活。

就業壓力催生“校漂”

        隨著中國這些年高校 的不斷擴大招生,以及各地許多新建高校的迅速增加,每年的大學錄取率節節攀升,但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卻在持續下降。單以新疆為例,近年來,每年約有 30%的大學畢業生處於失業狀態。今(2006)年初的統計,新疆未就業大學生人數,累計已達25萬之多,其中超過70%的人選擇留在烏魯木齊。而在過去 的兩年中,烏魯木齊各大學校園中,單單來自外縣市的“校漂”們就接近上千人。

       湖南省的調查顯示,在每年該省超過十萬名大學生畢業走出校門的時節,一次性就 業率卻從2000年的84.04%,下降到2001年的75.99%,再下降到2002年的69.49%;即應屆畢業生中,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無法立即就 業,情況和新疆相差無幾。類似的情形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也都存在。可以說,巨大的就業壓力是催生“校漂”的主因之一。

        這種被稱為“大學五年級”的生活,主要是指本當離開校園、進入社會的畢業生,卻仍然選擇留在校園周圍。他們或以“考研”為標榜,或以暫居為藉口,仍然使用著學校的圖 書館和自習教室,仍然在學校食堂排隊用餐,也仍然使用著學校中諸如運動健身、電腦上網等各項設施。

       唯一不同的,是從學校的學生宿舍搬到了鄰近校園的出租屋。他們除了運用各種可能的途徑尋找求職機會外,基本上仍然是每天重複著圖書館、食堂、住處的“三點一線”生活,不注意的話還真很難分辨是在校生還是“校 漂一族”。不過,在同樣年輕的臉上,他們則是多了一份憂慮和無奈的眼神。

形形色色的“校漂大軍”

        除了找不到就業機會而滯 留校園的學生之外,“校漂”隊伍中尚有因為各式各樣動機而依戀校園,無法“斷奶”者。他們當中有埋頭準備考研究生,或是考“托福”準備出國的“考試派”; 有因為戀愛對象尚未畢業,而甘願留守呵護的“愛情至上派”;有對外面社會充滿恐懼而不敢踏足,寧願享受校內“安全感”的“戀校派”;有對求職不滿意或是遇 到困難,回校再謀出路的“暫不就業派”;以及少數坐吃家庭財富,要“好好享受今朝人生”的“消遙派”等等。這批蔚為壯觀的“校漂大軍”,擠佔著校園內外周 邊本就不太寬裕的軟硬体資源,花費著父母家長們本就已經十分拮据的金錢開支,當然也耗用著不小的社會成本,甚至浪費著不少的人才資源……

欲拿青春等待明天

       “校漂”們的形成,除了客觀上人才競爭激烈、就業難度增加外,專家們認為尚有畢業生自身主觀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安全需要、依賴他人、逃避現實、遊戲人生等多種 心理成因。面對今天“一切向錢看”,只求成功不擇手段的爾虞我詐的社會大環境,許多畢業生們心生恐懼、望之卻步,將學校當做了逃避社會的“避風港灣”,或 是接受家人生活供應,享受甚至揮霍人生的“世外桃源”。

       這些“拿著青春等待明天”的學子們,讓他們的家長們憂心不已,卻又頻嘆無奈。許多“漂”得久了的學 子們,則不但容易失去進入社會的勇氣和信心,有些甚至“開始喜歡上了這種漂的感覺”,正如新疆師範大學畢業的“賴校生”張偉,如是對自己的嘲弄:“聽過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吧?如果把青蛙放在慢慢加溫的水裡,青蛙就會因為惰性及舒適而不跳出來,最後想跳也來不及,只好被煮死。我現在的生活狀態就像溫水煮 青蛙一樣,雖然已經感覺到難受,但卻根本不知道跳了!”。

“曠野”人生出路何在?

        兩千年前,一位行色匆匆、駕車奔走在巴 勒斯坦曠野中的行路客,其心情和今日的“校漂”們相比,大概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就是聖經中提到的那個千里迢迢、去耶路撒冷做禮拜的埃提阿伯大太監(參見新 約聖經《使徒行傳》第8章)。他雖然手握大權,又總管銀庫,出入車馬、衣食不愁,但顯然這些並不能真正滿足他心靈的需要。故此不遠千里要去耶京朝拜,試圖 在宗教中尋找心靈脫困之法。可惜回程途中還是如同霧裡看花、不明所以。前面所要面對的,依然是茫茫人生、重重憂慮,以及如曠野一般的乾渴心靈。

         就在人生山窮水盡之時,上帝及時差遣一位名叫腓利的基督徒,去向他傳講耶穌、解明聖經,而他則憑藉信心,毅然決然的受洗歸主。口裡承認,心裡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降世捨命為要擔當我們罪愆。結果信主後他的人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愁眉盡得舒展,歡歡喜喜前行,從此真正走出心靈曠野,進入嶄新人生境 界。教會歷史記載,他不但自己蒙恩,也窮餘生宣揚上帝救恩,成為福音傳入非洲的第一人。

        和他成為鮮明對照的,是那位聖經《馬可福音》記載的少年官,同樣也是家財萬貫,但面對耶穌基督的聲聲召喚,卻無法窺見真正不朽壞的福份,重物質而輕永生,竟然與救恩擦肩而過,從而繼續著他憂憂愁愁的曠野人生,何等可惜可歎!(參聖經《馬可福音》第10章)

      事實已然證明,金錢權力不能帶來人類心靈的真正滿足,哲學宗教也照樣無法讓人明瞭永生之道,唯有藉著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神的獨生子,人們才能真正認識並找 到生命源頭,心靈歸宿。但願今日的青年學子們,把握住人生金色年華,尋求並接受基督真理,信靠真神,直面人生,則曠野中神必開道路,沙漠中祂必開江河,蒙 福人生之路,就在你的腳下!

      願永活的真神賜恩予你!

參考資料:
1. 《新疆都市報》:〈混在校園難“斷奶” 校漂族漂在社會大門之外〉;4.28.2006
2. 《北京高校新聞網》:〈高校周圍出現龐大“校漂族”依戀學校拒絕社會〉;12.18.2005
3. 《羊城晚報》:〈住簡陋民房吃便宜飯菜 校漂考研一族生活記實〉;11.7.2005
4. 《半月談》:〈“校漂族”:我拿青春等明天〉;4.29.2005
5. 《新華網》:〈寄居在高校周圍的“校漂族”〉;3.17.2005
6. 《新華網湖南頻道》:〈就業壓力下的新就業方式─走近“校漂族”〉;3.8.2003

作者來自上海,現為“播種者國際協會”中國事工部負責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