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成长和成熟——再访滕近辉牧师(李灵)

采访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3期

       滕近辉牧师--曾在香港及美国牧会并任神学院院长多年。

        四年以前,笔者曾经就如何解决大陆学生学者在接受救恩时的思想顾虑专访过滕牧师(见《生命的升华和超越》,《海外校园》第二十八期、二十九期)。四年过去了,笔者发现,另一个问题开始浮上台面,且越来越突出,那就是信主以后如何进一步造就。笔者就此再度访问滕近辉牧师。

焦点产热力

        李灵(以下简称“李”):滕牧师,这几年来,汇集各方面的反映,对大陆人的信主状况似乎可以一言以蔽之:大陆学人“信主容易造就难”。我知道有许多教会和机 构不仅意识到这个问题,而且还积极研究解决,比如《海外校园》就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当然,“信主容易造就难”不只是大陆学人如此,恐怕所有华人、甚至所有的族裔都如此。我在这里想与您专门讨论大陆学人的生命造就问题,特别要讨论一下我们这些有过特殊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大陆学人,在生命成长的道路上是否存在一些特别的障碍或问题。

        首先,我要向您请教的是:一个人皈依基督、接受救恩而成为基督徒以后,就一般规律而言,他的生命是循着怎样一条路径向上攀登、得到造就的?

        滕近辉牧师(以下简称“滕”)﹕如你所言,“信主容易造就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说有什么生命的成长的普遍“规律”的话,也很难说。事实上每个基督徒 生命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很难“照抄照搬”。不过,主耶稣离世归父之前向门徒所讲的临别教导(见《约翰福音》第十四章至十六章),却把一个基督徒生 命成长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普遍的环节描述出来。话语之间主耶稣对自己门徒们日后生命成长的关切之情亦流露无遗。

        李﹕您是否觉得从《约翰福音》第十五章开始的十节经文中,主耶稣用葡萄树枝和葡萄树之间的关系作比喻来表达基督徒和基督之间的关系,尤其如此?

        滕﹕不错,主耶稣以葡萄树与枝子之间的密切关系,喻出信徒灵命成长的基本要素。这不仅对当时的门徒极为重要,而且道出后代信徒灵命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或基本原则。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领会,树枝必须经过修剪和洁净才可能结出果子,寓意基督徒的生命成长必须经过“生命的对付”。要“修理干净”(《约》15:2)意即将杂 枝剪去,免得消耗树的生命浆汁。其目的是造成生命的焦点:结果子,即真善美的人生。一切消耗生命的,无真正价值的事物,需要无情的清理。

        李 ﹕这里指的“杂枝”,是否也包括我们信主以前的旧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自己长期在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习性、个性等等?我自己信主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还 用旧有的观念和习惯为标准去衡量教会的事工、衡量别人的所作所为、衡量周围发生的一切,而且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现在虽然不能说已经完全改过来 了,但是我确实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滕﹕是的,那些确是“杂枝”。我们不能说这是大陆同胞的特产,其实人人都有这样的问 题。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不求神帮助自己去努力“修理干净”,我们的生命会没有焦点,我们的成长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更别说“服事”了。美国上一代的著 名布道家慕迪(D.L.Moody)曾讲过这问题:他从衣袋取出一个放大镜,说:“放大镜的焦点,具有高度热力,当阳光照过它,能引发燃烧。”接着他又从 衣袋取出一块裂开的放大镜,说:“这同样是一个放大镜,但是因为镜片裂开,不能再有焦点,因而已毫无热力与作用。”人生也是一样。基督徒必须有由信仰产生 出来的人生价值观所造成的焦点,然后才能结出生命的果子。

        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聚焦在基督徒的价值观上,是与我们被“洁净”有关。我们又是 怎么会被“洁净”的呢?主耶稣说“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约》15:3)主的道洁除了我们人生中一切违反神圣善旨意的事物。因为主耶稣的 “道”,是“修理”我们、“洁净”我们的唯一的根据和标准。试想一下,如果身为一个基督徒,但是仍然受多重价值观和标准的支配,新的生命怎么成长?旧染不 除,新德不长。许多人信主之后,未曾经历除旧,因此新花无法开放。

忌一曝十寒

        李﹕这里提到的“道”应该不仅是指我们平时在主日或灵修时所领受的神的话语,更是指与神生命相连接的“道”,是不是这样?

         滕 ﹕是的,这就是“生命的交流”。我们能够被“洁净”、能够被“修理”而形成人生的“焦点”,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完全靠我们与主经常性的“生命交流”。 主耶稣非常清楚地告诉门徒,“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约》15:4)。我们生命的成长和成熟的能力不在自身,而是在主,我们唯有与 主相连才能得到这样的能力。就如同“灯泡”发光不在自身,而是因为有“电流”。

        我特别要强调的是,“与主相连”不是“一曝十寒”,必须是经常性的。这个“常”字,在《约翰福音》十五章前十节中就出现了十二次,可见主耶稣是多么重视。这也正是中国圣人所说的:须臾不离道。主耶稣很了解人的惰 性:一松手就难以重握。圣徒尚且需要每日“三省吾身”,何况常人。

        李﹕我刚信主时就以为从此后只要熟读圣经、坚持参加主日崇拜、按良心行 事也就无愧于基督徒之名了。如果再能系统了解一下教会历史和神学上的一些基本知识的话,那就更显得自己信的“有理”,像一个有知识的基督徒。没想到很长一 段时间,圣经就是读不熟,要么就是一口气就从《创世记》读到《启示录》,要么就半年不翻圣经(除了主日崇拜时偶尔翻翻),典型的“一曝十寒”,主日崇拜也 谈不上“坚持”,即便人坐在教堂里面,可心还是常常飞出四墙之外。至于行事为人标准依旧:凭良心做事,按道德待人,不违法乱纪,不同流合污,并且认为,即 便是圣经的要求、主耶稣的嘱咐,也不会与之相差太远。我自身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正是这种让信仰仅仅停留在理性表层,而不是生命里层,造成了“虽然受洗, 总是不冷不热;虽然得救,总是不得造就”。

四个角度谈

        滕牧师,您刚才讲了生命上与神连接必须是“经常性”的。现在能不能请您再给我们谈谈,怎样具体地与神进行“生命的连接”?

        滕﹕主耶稣从四个角度具体地阐述这生命的连接或交流:

        首先是“道的交流”。主说:“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道)也常在你们里面”(《约》15:7)这就是道的交流。其作用甚为宝贵,产生四种作用:

        第一,这道成为我们的意愿。“凡你们所愿意的”,这是人生意愿的道化。

        第二,这意愿成为“我”的祈祷。“祈求”,这是祷告的道化,即按神的旨意祈求。使徒雅各说﹕“你们求也得不著,因为你们妄求。”(《雅》4:3)祷告与妄求 之间有很大的差别﹕祈祷是按上帝的美善旨意祈求,能导致美善的人生。妄求,如雅各所说,是要满足自己的私欲“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

        第三,上帝成就这样的祷告。“就给你们成就”,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道成为祷告升到上帝面前,然后上帝的垂听与祝福降下到人身上。这是上去下来的交流,完成了祷告的意义和功效。

        其次是“爱的交流”,包括:

        第一,信徒与基督之间道义之爱的交流。主说﹕“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约翰福音》15:10)

        第二,信徒与信徒之间爱的交流。“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约》15:12)

        再次是“喜乐的交流”。主说﹕“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约》15:11)

        最后是“能力的交流”。主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约》15:15)

        这果子有两种﹕(1)生命的果子,即为各种美德。这一种果子使上帝得荣耀。(《约》15:8)(2)灵魂的果子。主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 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长存。”(《约》15:16)这一种果子是“去”结出来的,即出去传福音,得人归主。这是信徒的使命,“你们要为我作见证。”(《约》15:27)

        每一个信徒都应该担负起这使命。

 双重价值观

        李﹕滕牧师,在我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各样事奉的参与过程中,以及与弟兄姊妹们的交流中,还深深感到我们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同样严重地影响着弟兄姊妹生命的成长和成熟。其实我们在上面的讨论中已经涉及到了,比如﹕您已经谈到生命成长过程中,要把“杂枝”“修理干净”,要形成基督徒新的人生“焦点”,等等。现在我们就请您专门 来谈谈这个问题。这问题是严重的。因为我不仅听到许多弟兄在谈论这个问题,而且看到有些信主已经三四十年的老基督徒,甚至还是有点名气的牧师,只要与他们 交往稍微“近”一点,你就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有意无意地“习惯”于用传统伦理、习惯习俗来注释圣经,就像当年的洪秀全一样;我干脆就把这一类现象统称为 “洪秀全现象”。这个“现象”的本质就是两种价值观并存,而并存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我”从中心让位给“神”。如此,还谈什么“新生命”呢?只是换汤不 换药,换一张皮而已。

        滕﹕这确实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问题。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与基督教的价值观,两者之间需要调整与调和。你也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基督徒的人生中心,究竟已经让位给了“神”,还是继续由“我”占据着。

         每一个基督徒需要根据圣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同时力求让这新价值观指引并管制自己的人生。根据我个人的领受,这新的价值观的原则或前提就是“敬畏上 帝”,这应该是每个基督徒信仰实践的最基本的功课。《箴言书》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生格言,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敬畏上帝”四个字,共十七次。《传道书》的结论 是﹕“总意就是敬畏上帝。”(《传道书》12:13)

         敬畏上帝的人一定尊重人,也尊重自己的人格,即中国人所谓的“君子自重”。这就是中 国圣贤所说的“敬天”。与此相反的“欺天、欺人、自欺”,这三者也是紧密相连。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人所为一切不善之事, 神知、自知。所以,“敬畏上帝”是基督徒的人生价值观的前提。

        李﹕按您的意思,是不是基督徒通过“敬畏上帝”的每日功课逐渐把自己的中心位置让给了神,然后才有可能去践行其它的原则?

        滕 ﹕可以这么说。其实基督真理中的伦理、价值观,与中国圣贤之道之间有许多近似之处。不少基督徒学者已经加以阐述。例如张亦镜、谢扶雅、徐松石、章力生、梁燕城等,不再赘述。在此只将圣经中清楚而强调的人生价值观略提如下﹕首先就是“爱”--爱上帝又爱人。主耶稣说﹕诫命中最大的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 上帝;其次是爱人如己(参阅《马太福音》22:40;《马可福音》12:19-30)。这有如爱父母者必爱其兄弟姊妹之理。

        这样的爱又具体化为“主动性的道德”,主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7:12)。这两句话被称为“金律”。德国著名古典哲学 家康德称之为最高的道德律。此律最宝贵处,是其主动性。其中的含义是﹕你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先那样对待别人。而不仅是回应别人的善意而已。这是创 造性的道德律,有最高的价值。

道德主动性

         李﹕滕牧师,这里提到的“主动性”非常重要。若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只是“回应” 别人的表现的话,就必然会“计较”别人的“回应”,只要“计较”,就一定会发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心态会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较差”的行为,而不是“较 好”的行为。如此要使社会的道德朝向“良善”的方向发展就很难了。

        再加上我们深受“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思想影响,总觉得﹕我不主动攻 击、侵犯你已经很“道德”了,难道还要我放弃反抗的权利吗?我不知道鲁迅当年是否仅仅在维护民族尊严的意义上,提倡“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但事实上人 们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时,几乎都因这句话而把这种“复仇”心态视为理所当然。要我们主动向人示好行善虽然很难,但还可以勉强做到;可要我们主动放弃“报 复”,恐怕能勉强为之者寥寥无几!

        所以我们有时会发现,一个好好的团契似乎无缘无故就散了,一个好不容易走到一起的一群人,又突然分离开 了。所以在教会中,常常可以从一些热心事奉的弟兄姊妹的口中听到“我绝不与某某人同工”、“我不想再见到某人”等等之类的话语。相信她(他)们可能都受到 过伤害,不知不觉地深怀“复仇”之心态。怎样使这种“道德的主动性”弘扬出来,也许是一个基督徒生命成长走上新台阶之关键了!

         滕﹕这就要 我们基督徒时刻不忘“荣神益人”。保罗说﹕“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无论作什么”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是人生的总 则。反言之,基督徒在一切言行上,不可羞辱上帝的名,要配得过上帝的荣耀。跟着保罗在此节的下文说﹕“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林前》 10:33)荣神与益人是分不开的一对真理。“荣神益人”归根到底是基督得以彰显。

        保罗在《腓力比书》一章二十节又说﹕“无论是生是死, 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这是当他为了传扬基督而坐监牢时说的。事实上,这时他已经预感殉道之时已近,在二章十七节就说﹕“我若被浇奠在其上(即祭坛上,指牺牲生命),也是喜乐。”基督徒的人生标竿就是彰显基督的样式。试想一个人一生都只为“荣神益人”“彰显基督”,并且将生死都置之度外,他的人生 价值已经“以基督的心为心”,他的心胸开阔了,他的眼睛看的更远了,这时他还需要消极被动、看人而行吗?他还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吗?

         李﹕看来“以基督的心为心”是关键,“核心”变了,其它也都随之而变。我有一次在布道会上谈到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的时候,有个弟兄问我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我们的传统 文化时,我做了个比喻﹕就好比一辆设备齐全的汽车,可是发动机已经久不工作了。你说这辆汽车完全没用了,可是除了发动机其它方面都非常好;你说有用,可是 作为一辆汽车又不能动。只要将发动机换了,一切就运作正常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中有许多概念都很好,正如您前面说的,中国的圣贤之道与基督真理中伦理和 价值观之间有许多近似之处,遗憾的是因为心中没有这唯一的真神--基督,所以难以运作。

        滕﹕我们有了基督为自己的心,又懂得“凡事感恩” (《歌罗西书》3:17)我们的生命状况就完全不同了。“凡事”二字再次显出这是基督徒人生的总则。感恩是一种乐观的人生心态﹕在一切遭遇中注视其正面意 义与价值,因此感恩。这是超越性的心态。正如保罗在患难中因信夸胜,他深信在人生一切遭遇中,有上帝的美善旨意。这样的人不会怨天尤人,反而在一切处境中 有积极的心态与勇气。

        总而言之,一个中国基督徒,要避免自己身上双重价值观并存的状况,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凡事让主居首位”。(《歌罗 西书》1:18)基督徒在人生一切处境中让基督居首位。基督徒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要传扬基督,“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2)。“总”字再一 次表达总则之意。保罗深深了解救恩的宝贵与无上的重要性,所以他献上自己的一生来传福音拯救人。基督的爱感动与激励每一个蒙恩的人“献上自己当作活祭”。 这个“献”字使基督徒不至于自我中心,淡漠无情,只追求物质的收获而忽略神圣的使命。

作者来自上海,现为美国达城基督徒中国教会传道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