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飘洋过海的人(彭怀冰/臧玉芝)

彭怀冰/臧玉芝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3期

            从小我们对“宣教士”总有一种印象: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并且操著不标准的腔 调、手捧圣经,逢人便说:“来信耶稣。”要不,就是从历史课本上得到的印象,认为宣教士都是随着列强洋舰洋砲到中国来传讲洋教,然后有中国的“二毛子”尾 随其后。看过几本宣教士传记的人,脑海中浮现的宣教士形像,则是冒险犯难、拓荒先锋,在食人族之类的土人中间传扬耶稣基督,可能也连带发扬西方文化。

           对圣经大使命有些认识,对教会历史稍有了解,或亲自接触过并且熟识西方宣教士的基督徒,则会渐渐把以上对宣教士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印象“还他清白”;进而感激历年来西国宣教士如何飘洋过海,历尽艰辛,放弃享受来到中国,把福音告诉我们。

除去宣教士的迷思

            在未谈宣教士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之前,我们先来看什么是宣教。基本上,宣教是神的作为,正如圣父怎样差圣子,圣父、圣子怎样差圣灵,圣父、圣子、圣灵也照样差 遣教会进入世界。因此,宣教事工不是教会可有可无的行动,教会是参与在神的宣教大业之中,要按照时、地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宣教行动。

          《更新变化的宣教》一书结论中指出,宣教就是基督徒参与在耶稣释放人得自由的使命中;至于在国内或国外,对哪些人传讲,则不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基督的掌权是不 可分割,救恩是关乎全世界的”。所以,就神学的观点来说,我们要除去地域的差异性,不要以为只有飘洋过海的宣教士才是真正的宣教士。香港突破机构的总干事 蔡元云医生也强调,宣道者的身分不是以地区、职业来区分,而是由于神的呼召。神给每个人的呼召不同,每个人的职分也就各不相同。

            但是传统 以来,我们还是认为宣教士就是得着神的呼召离开自己家乡,到另外的地区把福音传给不同文化的人。例如:美国长大的基督徒,被神感动到菲律宾传福音给说菲语 (或当地土语)、生活习惯与美国截然不同的人。也可能是一个英国绅士背景的基督徒到有武士精神的日本人中间,学日本平假名,片假名的文字,运用他们懂得的 用词、比方,传讲耶稣的救恩。

为什么要有宣教士?

           你可能会想:做这样的宣教士真是大费周章,何必呢?自己国人传给自己百姓不就得了?不用飘洋过海、不用学新语言、不用适应文化,多么直接了当?!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你或许就明白世界上还真是非有宣教士不可呢!

           第一,借用商业用语和观念“输出”、“输入”来说,一个国家不能只有输入,也不能只有输出;生意人总是把好的产品推销到各地,愈广愈好。否则,你在中国怎么 吃得到麦当劳、可口可乐?一些出国考察的人穿NIKE球鞋,在美国买些记念品,回到家才发现上面印着Made in China。广告词都说“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何况福音、好消息,岂不更值得基督徒不惜上山下海传布全世界?

           第二,“宣教士”的意义 其实源自圣经“使徒”一词,是“奉差遣”的意思。全球是个大禾田,神是庄稼的主,祂按著自己的计划,差遣人到那些未听过福音的人当中;这个使命是隶属于各 种不同教派、差会的人都要来承担的。就以今天的世界来说,这些人多半分布在现存的教会所接触不到的范围和地区;宣教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到他们中间拯救灵 魂、领人归主,使教会增长,否则他们根本无法明白福音、在耶稣基督里长大成熟。

依然需要宣教士

           按福音的需要而言,世界 上还有很多地区,若没有外来的差派宣教士,则无力自设教会,或栽培门徒。无论在宣教上的拓荒区(还没有人信主的地方或族群)、补缀区(当地已有教会,但某 些地区、部落、阶层福音尚未传到)、渗透区(大部分地方已有教会)、还有倒退区(教会历史已久,灵命软弱倒退)等,都还需要宣教士,永远没有完成区。因为 传福音就像作战,单单“抢滩登陆”摇旗呐喊一下还不够;要“彻底占领”化敌为友,把人从撒旦的国度救出成为天国子民。

           目前全世界宣教机构 有三千九百七十个,宣教士有二十八万五千两百多人,短期宣教士有十八万人,分布在欧、美、亚、非洲等世界各地。这些宣教士用各样的方式在异国文化中传福 音,有传统式的全职宣教士,他们多半从事拓荒布道、建立教会、神学教育等;有带职事奉的宣教士,用其专业:像医疗、教师、管家、土木、航空、电脑、识字教 育等,做超文化的基督见证人,在一些福音关闭的国家非常需要这样的宣教士。

宣教士不简单

           宣教士并不是什么属灵人物、超级圣人,只是蒙了神的呼召,到神要他们去的地方,向神指示他们的族群传福音。然而宣教士非常令人佩服的是那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明知在异文化族群中工作会有许多困难和压力,仍勇往直前。

           曾为海外基督使团总干事的高力富(Michael Griffiths)曾说过,要成为一个宣教士必须“重生”,成为那个国家的“文化婴孩”。你可以想像吗?初到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甚至人的长相、肤色、 语言、生活方式与你生长的地方完全不同,那种“文化震撼”一下子使人好像断手断脚,寸步难行;或是变成白痴、牙牙学语的小孩,连(当地)话都讲不清楚还谈什么传福音?自然马上产生挫折感。

            宣教士有时候还闹不少笑话。高力富去日本宣教,他刚学好语言,高高兴兴地到街头发单张,发挥一下他的日文,结果一位老妇笑他“说哪一国话”?!他又羞又气,想想自己,在英国是鼎鼎有名的剑桥大学高材生,竟被一个日本欧巴桑嗤笑!

            还有文化差异的适应,如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思想观念等。像西方人就很难了解中国人爱热闹、攀交情;日本人的礼数,见面一鞠躬九十度;不好意思拒绝,仍说 “去去去,一定去”,却让宣教士苦等。宣教士参加差会机构,接触来自各国的宣教士,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难题。假设同住的室友恰好一中一西,那么连吃饭开伙都 得协调。

            圣经中,保罗这位宣教先锋说过:“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哥林多前书》九章22节)正说明了宣教士跨越文化传福音时的处境原则。而耶稣基督舍弃天上的荣华 ,来到世间与人认同,救罪人、舍性命,更是最伟大的宣教士。

有感动不如有行动

           影响台湾校园团契极大的张明哲先生曾说:“每个信主的人,都是理所当然的宣道者,都是应当献身的。”的确,从为主作见证的角度,可以说:“每颗没有基督的心 都是宣教工场,每颗有主居住的心皆是宣教士。”不过,在普世宣教策略上,神一再呼召一些人,成为狭义的宣教士到不同文化族群中为基督作见证。

            也许神有一天会呼召你也作宣教士,我想你应该不会是因闪电式的异象、异梦、呼召,或是为垂名千古、要成为冲锋陷阵的冒险家,也不是为了可怜那些饥饿、贫穷、 没有文化、没有福音的人……一个人愿意成为宣教士,最主要的是基于神的爱感动、神的呼召催促;这可从历代宣教士的见证确知。

            假如你佩服宣教士,也羡慕做一个宣教士,那么现在就要天天与主同行,学习明白神的引导,平时爱传福音,常为宣教士、宣教工作祷告;这就是最好的预备--说不定有一天飘洋过海传喜信的人就是你了!

参考资料:
1.《更新变化的宣教》,David J. Bosch著,白陈毓华译,华神。
2.《宣道与献身》,第四届青宣讲道集,校园。
3. 《舍网》,高力富著,校园。
4. 《跨越文化事奉锦囊》,周雅各著,海外基督使团。
5.Tinker, Tailor, “Missionary, Me”?, Michael Griffiths, IVP

本文选自校园出版社出版的《宣教视窗》一书,作者为台湾校园团契同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