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飄洋過海的人(彭懷冰/臧玉芝)

彭懷冰/臧玉芝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3期

            從小我們對“宣教士”總有一種印象:高鼻子、藍眼睛、黃頭髮,並且操著不標準的腔 調、手捧聖經,逢人便說:“來信耶穌。”要不,就是從歷史課本上得到的印象,認為宣教士都是隨著列強洋艦洋砲到中國來傳講洋教,然後有中國的“二毛子”尾 隨其後。看過幾本宣教士傳記的人,腦海中浮現的宣教士形像,則是冒險犯難、拓荒先鋒,在食人族之類的土人中間傳揚耶穌基督,可能也連帶發揚西方文化。

           對聖經大使命有些認識,對教會歷史稍有了解,或親自接觸過並且熟識西方宣教士的基督徒,則會漸漸把以上對宣教士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印象“還他清白”;進而感激歷年來西國宣教士如何飄洋過海,歷盡艱辛,放棄享受來到中國,把福音告訴我們。

除去宣教士的迷思

            在未談宣教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之前,我們先來看什麼是宣教。基本上,宣教是神的作為,正如聖父怎樣差聖子,聖父、聖子怎樣差聖靈,聖父、聖子、聖靈也照樣差 遣教會進入世界。因此,宣教事工不是教會可有可無的行動,教會是參與在神的宣教大業之中,要按照時、地和需要採取不同的宣教行動。

          《更新變化的宣教》一書結論中指出,宣教就是基督徒參與在耶穌釋放人得自由的使命中;至於在國內或國外,對哪些人傳講,則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基督的掌權是不 可分割,救恩是關乎全世界的”。所以,就神學的觀點來說,我們要除去地域的差異性,不要以為只有飄洋過海的宣教士才是真正的宣教士。香港突破機構的總幹事 蔡元雲醫生也強調,宣道者的身分不是以地區、職業來區分,而是由於神的呼召。神給每個人的呼召不同,每個人的職分也就各不相同。

            但是傳統 以來,我們還是認為宣教士就是得著神的呼召離開自己家鄉,到另外的地區把福音傳給不同文化的人。例如:美國長大的基督徒,被神感動到菲律賓傳福音給說菲語 (或當地土語)、生活習慣與美國截然不同的人。也可能是一個英國紳士背景的基督徒到有武士精神的日本人中間,學日本平假名,片假名的文字,運用他們懂得的 用詞、比方,傳講耶穌的救恩。

為什麼要有宣教士?

           你可能會想:做這樣的宣教士真是大費周章,何必呢?自己國人傳給自己百姓不就得了?不用飄洋過海、不用學新語言、不用適應文化,多麼直接了當?!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你或許就明白世界上還真是非有宣教士不可呢!

           第一,借用商業用語和觀念“輸出”、“輸入”來說,一個國家不能只有輸入,也不能只有輸出;生意人總是把好的產品推銷到各地,愈廣愈好。否則,你在中國怎麼 吃得到麥當勞、可口可樂?一些出國考察的人穿NIKE球鞋,在美國買些記念品,回到家才發現上面印著Made in China。廣告詞都說“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何況福音、好消息,豈不更值得基督徒不惜上山下海傳佈全世界?

           第二,“宣教士”的意義 其實源自聖經“使徒”一詞,是“奉差遣”的意思。全球是個大禾田,神是莊稼的主,祂按著自己的計劃,差遣人到那些未聽過福音的人當中;這個使命是隸屬於各 種不同教派、差會的人都要來承擔的。就以今天的世界來說,這些人多半分佈在現存的教會所接觸不到的範圍和地區;宣教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到他們中間拯救靈 魂、領人歸主,使教會增長,否則他們根本無法明白福音、在耶穌基督裡長大成熟。

依然需要宣教士

           按福音的需要而言,世界 上還有很多地區,若沒有外來的差派宣教士,則無力自設教會,或栽培門徒。無論在宣教上的拓荒區(還沒有人信主的地方或族群)、補綴區(當地已有教會,但某 些地區、部落、階層福音尚未傳到)、滲透區(大部分地方已有教會)、還有倒退區(教會歷史已久,靈命軟弱倒退)等,都還需要宣教士,永遠沒有完成區。因為 傳福音就像作戰,單單“搶灘登陸”搖旗吶喊一下還不夠;要“徹底佔領”化敵為友,把人從撒旦的國度救出成為天國子民。

           目前全世界宣教機構 有三千九百七十個,宣教士有二十八萬五千兩百多人,短期宣教士有十八萬人,分佈在歐、美、亞、非洲等世界各地。這些宣教士用各樣的方式在異國文化中傳福 音,有傳統式的全職宣教士,他們多半從事拓荒佈道、建立教會、神學教育等;有帶職事奉的宣教士,用其專業:像醫療、教師、管家、土木、航空、電腦、識字教 育等,做超文化的基督見證人,在一些福音關閉的國家非常需要這樣的宣教士。

宣教士不簡單

           宣教士並不是什麼屬靈人物、超級聖人,只是蒙了神的呼召,到神要他們去的地方,向神指示他們的族群傳福音。然而宣教士非常令人佩服的是那種捨我其誰的精神,明知在異文化族群中工作會有許多困難和壓力,仍勇往直前。

           曾為海外基督使團總幹事的高力富(Michael Griffiths)曾說過,要成為一個宣教士必須“重生”,成為那個國家的“文化嬰孩”。你可以想像嗎?初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甚至人的長相、膚色、 語言、生活方式與你生長的地方完全不同,那種“文化震撼”一下子使人好像斷手斷腳,寸步難行;或是變成白痴、牙牙學語的小孩,連(當地)話都講不清楚還談什麼傳福音?自然馬上產生挫折感。

            宣教士有時候還鬧不少笑話。高力富去日本宣教,他剛學好語言,高高興興地到街頭發單張,發揮一下他的日文,結果一位老婦笑他“說哪一國話”?!他又羞又氣,想想自己,在英國是鼎鼎有名的劍橋大學高材生,竟被一個日本歐巴桑嗤笑!

            還有文化差異的適應,如生活習慣、衛生條件、思想觀念等。像西方人就很難了解中國人愛熱鬧、攀交情;日本人的禮數,見面一鞠躬九十度;不好意思拒絕,仍說 “去去去,一定去”,卻讓宣教士苦等。宣教士參加差會機構,接觸來自各國的宣教士,人際關係也是一個難題。假設同住的室友恰好一中一西,那麼連吃飯開伙都 得協調。

            聖經中,保羅這位宣教先鋒說過:“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正說明了宣教士跨越文化傳福音時的處境原則。而耶穌基督捨棄天上的榮華 ,來到世間與人認同,救罪人、捨性命,更是最偉大的宣教士。

有感動不如有行動

           影響台灣校園團契極大的張明哲先生曾說:“每個信主的人,都是理所當然的宣道者,都是應當獻身的。”的確,從為主作見證的角度,可以說:“每顆沒有基督的心 都是宣教工場,每顆有主居住的心皆是宣教士。”不過,在普世宣教策略上,神一再呼召一些人,成為狹義的宣教士到不同文化族群中為基督作見證。

            也許神有一天會呼召你也作宣教士,我想你應該不會是因閃電式的異象、異夢、呼召,或是為垂名千古、要成為衝鋒陷陣的冒險家,也不是為了可憐那些飢餓、貧窮、 沒有文化、沒有福音的人……一個人願意成為宣教士,最主要的是基於神的愛感動、神的呼召催促;這可從歷代宣教士的見證確知。

            假如你佩服宣教士,也羨慕做一個宣教士,那麼現在就要天天與主同行,學習明白神的引導,平時愛傳福音,常為宣教士、宣教工作禱告;這就是最好的預備--說不定有一天飄洋過海傳喜信的人就是你了!

參考資料:
1.《更新變化的宣教》,David J. Bosch著,白陳毓華譯,華神。
2.《宣道與獻身》,第四屆青宣講道集,校園。
3. 《捨網》,高力富著,校園。
4. 《跨越文化事奉錦囊》,周雅各著,海外基督使團。
5.Tinker, Tailor, “Missionary, Me”?, Michael Griffiths, IVP

本文選自校園出版社出版的《宣教視窗》一書,作者為台灣校園團契同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