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龟的宣教梦(家谦)

本文原刊于《举目》62期

家谦

编注:“海龟”是“海归”的谐音,泛指只在海外完成学业后回国者。


呼召

        大学三年级,那是我20多年人生中最意气风发的阶段。我在中国第一流的学府,读从儿时就向往的专业。虽然我还不能算最好中的最好,但是漂亮的成绩单和骄人的社会活动履历表,正在把我送上社会精英的轨道。我还在教会做些力所能及的服事,以保证我在教会圈子里也有一席之地。

        然而那个初夏,却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代表学院接待了美国普渡大学的访问团。两个星期里,我陪同十几个美国老师、学生,一起上课、参观、游玩。我觉得我离名校越来越近,成功的生活仿佛触手可及。

        就在送走普渡访问团的同一天,我接待了一个韩裔美国教会的短宣队。跟他们在一起的3天,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当普渡的老师、学生在培养我对美国的爱的时候,这些韩裔美国牧师和神学生,却在努力实践着他们对中国深沉的爱──那是从上帝而来的呼召。

        他们大多是名校毕业的,有芝加哥大学的,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但他们的心思只有一个,就是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到中国,来实践传福音的使命。

        韩裔美国人,与中国何干?同样,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海外宣教士,与中国何干?中国已经因着他们的奉献得到了福音的好处,那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呢?谁来为他们奉献呢?

        上帝借着这个短宣队,狠狠地打碎了我对精英生活的设想,从而引导我向往宣教士的生活。毕业以后,上帝就带领我到美国学习跨文化研究与宣教。

赴美

        美国的学习、生活,让我发现,宣教禾场之广阔,远超过我的想像。我的同学之中,有在吉尔吉斯斯坦(编注:或译吉尔吉斯坦,吉尔吉斯)植堂的巴西宣教士,有在苏丹长大的韩国宣教士子女,也有在美国本地做伊拉克难民事工的宣教牧师。美国提供了多样化的环境,让我看到全世界宣教的缩影,这幅景象非常迷人!

         学习“跨文化研究与宣教”课程,不仅让我对各种文化有更多认识、产生更大兴趣,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跨文化的宣教,必须思考基督教信仰如何在宣教地的文化中扎根,因此,我不得不反思我自己的信仰传统。

        学习西方学者的反思,我体会到了信仰与文化互动的裨益。在我的毕业致辞中,我特别感谢我的白人教授,帮助我认识、并欣赏我作为“中国基督徒”的身分。另一方面,我也反思文化带给我的负面因素——我不得不承认,我最初的宣教梦,是伴随着“大国崛起”成长的,掺杂着复杂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如果我不好好处理这种“唯有中国教会,能承接普世宣教的最后一棒”的心态,我未来的跨文化宣教服事,很可能将受到破坏性的影响。

回国

         回国后,我发现,跨文化宣教对大部分教会来说,似乎仍然是“只能想不能碰”的。“宣教的中国”唱了很多年,但宣教大军始终走不出去。

        起初,我一有机会就谈宣教。有一次,我在一个团契分享“做一个全球化的基督徒”,鼓励弟兄姐妹走出自己的一隅,去认识上帝在全地的工作。团契主席的回应却是:“宣教像是一个产业链,我们在自己的位置尽好本分,就是一种贡献了。”让我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我受邀分享,题目自定。我就讲了一些基本的宣教理念。结束之后,邀请我去分享而且认识我十几年的姐妹,对我讲这个主题很惊讶,说:“我没有想到你会讲宣教。”还有人说:“现在讲跨文化宣教,还太早了!”这一类的声音不绝于耳。

        偶尔也会有人鼓励一下:“你今天讲的挺好的”或是“你分享的东西很有意思”,但更多人建议:“我们教会也很需要你啊”,“我觉得你很适合做青少年事工”,等等。

        在美国的时候,我周围的朋友多少都有宣教经历,或是对异文化很有兴趣。为什么回到中国,却发现身边的朋友对其他的文化,都如此漠然呢?为什么代祷事项里,除了自己未信主的家人之外,就不会再有其他的群体了呢?

        我开始怀疑自己——我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分享给教会会众及其他人,他们能明白吗?如果他们不明白我要传达的宣教理念,我所做的还有意义吗?

        回国之后,我一直没有“职业”,更没有什么可在宣教领域中做的“职业规划”。所以,当我看不到在教会中推动宣教的效果,甚至也得不到认可时,我就产生了严重的身分危机。我不知道我该干什么,也不知道我该去哪里?

前行

        每一次的危机,都迫使我回归信仰的核心——对上帝的信心。在与属灵伙伴分享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放下了在专业领域的梦想,但我放不下在宣教领域中,取得成就的梦想;我看似放下了属世的骄傲,但我放不下属灵的骄傲。

        有句话不断地提醒我,“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参《弗》2:10)。我就是上帝手中的工作!我的身分不由我做了什么工作来决定,而是由祂已经成就的恩典决定。祂使用环境和我自己造成的一系列挫败,来磨练和塑造我,教我更多地仰望恩典。

        这条宣教之路,它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让我在这条路上,能更多经历祂的恩典,进而更多分享祂的恩典,这才是上帝对我的期望。

        当我重新审视这条宣教之路时,我越来越明白,宣教不仅仅是差传策略,也不单是一套神学理念,宣教是一种生命态度。宣教的人生,是在各种不确定性中,甘心被上帝塑造的人生。

        在这条路上,挫败感很可能会伴随我一生,我也可能会继续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挣扎。然而,值得感恩的是,当我越来越放下自以为好的梦想、自以为是的骄傲,和自以为义的偏见,上帝让我在宣教的道路上遇到同行的伙伴。祂借着这些人,再一次确认对我的呼召,让我继续追寻祂,完成祂要我们这一代中国基督徒,在全地所要成就的宣教之工。

作者曾留学美国。现居上海。

1 Trackback / Pingback

  1. 最新期刊:一睹为快!持续更新中 | 举目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