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一期
在一片純潔的白色上面,出現了一個黑點。
面對“罪”這個事實,人們有各種反應:
1. 否認粉飾太平
2. 遮掩推到牆後
3. 美化貼花裝扮
4. 炫耀不以為恥
5. 串聯拖人下水
6. 撇清與我無關
7. 責怪是你的錯
8. 推卸你要負責
9. 妥協半留半棄
10. 自救苦撐到底
這是何苦呢?面對罪,你可以得勝有餘:
信靠仰望十架!(《羅馬書》6:5-8)
丟棄深惡痛絕!(《羅馬書》6:1-2)
文峰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一期
在一片純潔的白色上面,出現了一個黑點。
面對“罪”這個事實,人們有各種反應:
1. 否認粉飾太平
2. 遮掩推到牆後
3. 美化貼花裝扮
4. 炫耀不以為恥
5. 串聯拖人下水
6. 撇清與我無關
7. 責怪是你的錯
8. 推卸你要負責
9. 妥協半留半棄
10. 自救苦撐到底
這是何苦呢?面對罪,你可以得勝有餘:
信靠仰望十架!(《羅馬書》6:5-8)
丟棄深惡痛絕!(《羅馬書》6:1-2)
史正 小時候,我家附近有一條水溝,是每天上幼兒園走捷徑時必經之處。當我還是四、五歲的小男孩時,每天跨過那條水溝,都很緊張;往往要深呼吸,鼓足勇氣,才跳得過去。 去年回老家探親時,那條水溝居然還在!但對我而言,它已不再是童年心目中的鴻溝,而是一條毫不費力就可跨過的小水溝。因為,我長大了。 正如心理學家容格所說的:“人生中所有重大問題,基本上是不能解決的……解決問題不是辦法,而是我們需要成長。成長要求我們的生命更上一層樓,然後再來看那些不能解決的問題,便覺它們已失去其緊迫性而褪色了。”﹙註﹚ 註:引自王志學著,《奇異恩典在中年》,基道出版社,1996年版。 本文原刊於舉目前身《進深特刊》第四期,1998年。 相關文章:一條水溝(蘇文峰)2020.06.23爭鳴:基督徒要經過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嗎?(王成定)2019.03.06改變生命的門徒訓練(慕容)2020.06.13巴赫PK聖誕老人――《聖誕神劇》的四個默想(王星然)2018.12.10真正的生活是什麼?——和兒子一起家裡蹲的日子之二(小柒)2020.6.22在家自學的生活,曠野的操練(王敏俐)2019.8.19
黃彼得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5期 問:常有人來叫門,送小冊子,很有禮貌地問:“你是基督徒麼?我們是研究聖經的,是為耶和華做見証的。”這些人是基督徒麼? 答:我先介紹耶和華見証人這教派的簡史,然後根據聖經的真理與該教派的信仰作一比較。讓讀者明白這手拿聖經,查考聖經的耶和華見証人,是不是基督徒。 這教派的創辦人Charles Taze Russell (1852-1916),是美國賓州匹茲堡城人。其父母是公理會的信徒,小時聽見關於地獄的情形,非常害怕。又看見教會中的派別常有紛爭,令他反感。在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的教導中,對聖經中的啟示,和基督的再來的教訓,他宣稱已得解答的秘訣。他認為希腊文的paroisis是“臨在”(presence),而不是“來臨”(coming)或“再臨”(return)。所以於1872年,二十歲時,開始宣講:主耶穌將在1874年以肉眼不能看見的靈体再臨。這是因為他受到時代派數字解經法,計算主再來日子的影響所致。 1877年,他邀請當地的牧師們聚會,發表他的主再來的理論,被牧師所拒絕。於是就斷絕與教會來往。二十五歲時,雖未受神學教育,卻自封為牧師、神學教授。 1879年,他二十七歲,出版一份雜誌名為“錫安守望台”(Zion Watchtower)。又名“守望台與基督臨在通報”(The Watchtower and Herald of Christ’s Presence)。這雜誌今日以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發行。 1881年他出版《給有思想信徒的糧食》(Food for Thinking Christians)一書共七冊。1886年改名為《千禧年之晨》(Millennial Dawn)。之後又改名為《聖經研究》(Studies in the Scriptures)。第七冊是《啟示錄》和《雅歌書》的註釋。在註釋中他預言1914年是世界的末日。可是這預言落空。1916年,他去世,年六十四歲。 Russell是一位非常善變,善言,注重文字工作,和善於組織的人才。他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神學與大學教育,但他能編“守望台雜誌”和七卷的“聖經研究”,是許多神學博士或大學教授做不到的。1877年他的理論受主流教會牧師拒絕,1878年就創辦雜誌,取名“錫安守望”。1881年創辦“國際聖經研究社”。雖然在1931年,其承繼人將該會定名為“耶和華見証人會”(Jehovah’s Witnesses),但在一些地區遭教會的拒絕,就用“國際聖經研究社”,或“守望台”。他去世時,信徒約有十五萬人。 […]
小凡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8期 據說嚴冬的時候,樹木脫去了葉子,會暗暗積蓄內裡的養分,攢足了勁往地底下扎根,預備在來年春天的時候,托出一片更茂盛的新綠。 從外表上看,那是生命的枯季,光禿的枝椏上擔著一兩隻寒鴉,指向天空的樹幹斑斑駁駁打著褐色的結,樹下是一片正在腐化的落葉。這是一幅難堪的景像,猶如一個沒落家族遺下的房屋廢墟,樑架雖在,繁華盡逝。然而,樹木雖無從躲避地站在那裡,承受這醜陋和剝奪所致的難堪,在它体內生生不息的是那生命的汁漿,正從地的深處不斷地湧流上來,預備一個華翠阜豐的奇蹟。 自然界的四季畢竟容易理解。人們都曉得“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樹木枯了,有再綠的時候,但對於信仰和生命的枯季,卻不容易有這樣的信心。 十多年前,在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城裡,一次看似偶然的遭遇使我得以認識主,並決志跟隨祂。我與一同信主的幾個朋友,曾經歡快地享受過“與主的蜜月”。在和融的愛中,我們一同經歷過禱告蒙應允的神蹟奇事,聖靈充滿的喜樂,一同体驗過服事主耶穌的力上加力。 然後,不約而同地,我們各自走入信仰的困境。似乎慈愛的天父縮回了祂那施恩的手,禱告久久不見“效果”,而外在的艱難卻日甚一日。首先是M的畢業分配:在良久禱告後,M確信主對他已有特別預備,因此決定順服,不靠自己的努力去四處忙亂托人聯繫,一副“姜太公釣魚”的寧靜態度。不料他的工作分配一挫再挫,最後竟像給人當皮球踢似地扔到了邊遠的地區做行政雜務。這對詩人氣質、文采飛揚的M不啻是當頭一棒。而他於驚駭之後鼓足餘勇“跳巢”的努力以失敗告終。另一位朋友S在工作單位也飛來橫禍,不得不遠調,輾轉幾家公司之後終於有了較穩定的收入,且與純情的女子H締結良緣。不想,S忽然之間身染重疾,數月後竟與愛妻H生死訣別。H在長途電話的另一端泣不成聲,我亦淚下如雨。而我自己,則在歷經一連串的挫折之後漂洋過海,倍嘗留學生活的艱辛。 去年回國探親,友人們相聚,眉宇間卻都很沉靜。M說,環境的艱難已不再左右他,因為信仰已變得“簡單樸素”;而H摟著早熟的兒子在燈下娓娓敘說S彌留之際,在主懷裡全然順服和安息的情形。她說:“那是主得勝的見証。”她又給我看墓碑的照片,碑上寫著“主必再來”。 生命外在的枯季,孕育了信仰內在的強韌和豐盛。這當中,經歷了多少掙扎的苦淚和欲罷不能的徬徨!但就在這乾枯死寂的幽谷經歷中,耶穌基督的苦難在心靈深處得到認同:主是那“常經憂患”的人子。 我相信復活,不是因為親眼看見,而是因為經歷到主耶穌復活的能力在我心中,不斷將那因環境困苦而瀕於死亡的信仰救活過來。在生命的枯季,復活的主以祂的活水在我們心中注滿清流,使我們“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詩篇》1:3) 作者來自大陸,赴澳留學,現居墨爾本。 相關文章:枯季(小凡)2020.08.06三不人生(李良達)2020.09.29《詩篇》第一篇:論人生的基礎工程(吳獻章)2018.06.14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福的人——默想《詩篇》第一篇(范學德)2019.11.22聖經提到過科技嗎?——從《以賽亞書》44章看現代科技與聖經(鍾興政)2020.07.01“豈有一國換了他的神嗎?”—— 偏離正路的警報(約瑟)2019.06.21
海外校园OC《举目》 | 网站:behold.oc.org | ☎️:(310) 328-8200 | 微信:FollowChrist | FaceBook | 1753 Cabrillo Ave Torrance, CA 90501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