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雅
2004年,一個長得高大、黝黑的小夥子,從南方某省的一個偏遠小山村,考進了全國頂尖的學府,成了全村的驕傲。
他的大學生活如魚得水。他成績很棒,進了學生會,同學信賴他,輔導員看好他。他以為大學生活就是這樣,但他內心隱約覺得空虛,孤單。對未來的迷惘,時常籠罩在他心頭。
他姓陳,名字中有個波字,因此大家都喊他波波。
答案是有力的
一次,波波到同學的寢室串門,聽到一位師兄談基督教。出乎意料,那人說的基督教,並不是波波以前所以為的,而是很有邏輯。
後來幾次在校園遇見那位師兄,彼此友好地打招呼。後來師兄問他,願不願意更多瞭解基督教?他點了點頭,邀請師兄去了自己的宿舍。師兄坦誠地分享了自己的信仰,波波聽後只有一個想法:如果真的有那麼一位上帝,祂憐憫我,祂願意付出很大的代價愛我,對我當然是好事。我應該試著去瞭解祂!
師兄邀波波參加了校園團契。波波和其他幾位大學生,一起學習《羅馬書》和聖經其他的書卷。他開始瞭解上帝的創造、人的罪、人在罪面前的無能為力。人必須憑著信心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活出不一樣的生命……
波波被“震懾”了。這麼多年來,他的生命以及外在的世界,就像一團迷霧,讓他困惑。現在聖經不僅解釋了他所觀察到的生活、世界,而且提供的答案是有力的,是完全可以說服他的。
這種理性認識的建立,讓波波覺得很踏實。不久,他參與了孤兒事工,聽到更多基督徒分享生命的故事。他第一次清楚的認識到了“恩典”。原來,人平安長大、有健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乃出於上帝的恩典。原來,在他認識上帝之前,上帝已經給了他豐盛的恩典……
他向上帝敞開了心!他決心完完全全地跟隨上帝。
家裡最需要什麼
2008年,他即將畢業,開始找工作。小組查經正好查到“要效法耶穌的樣式,活出光明之子的身份”。這使他檢視自己的生活。他問自己:“我是不是帶著一種渴慕上帝、敬畏上帝的態度生活?”
他停下找工作之事,禱告,求上帝給他正確的動機。上帝讓他看到了校園的需要。在校園服事,成為他找工作可能的選項。他越禱告,就發現這個可能性越大。周圍的同工也鼓勵他。
然而,他擔憂他的家庭。他家是農村的,父母從小就告訴他,他是全家最大的期望。全家都很愛他,希望他能出人頭地。他也一直告訴自己:“我必須成功,為家庭帶來榮耀!”
他知道他的人生、他的每一個決定,都會給家庭帶來很大影響。他把自己的掙扎帶到上帝面前。在禱告中,上帝告訴他,只有上帝才是他全家的主。他的決定或許可以影響到家人,但他並不是家人的主宰。他內心也深知,父母真正需要的,並不是他的成功,因為他的成功不能帶給父母生命的改變。父母有很多需要,物質的、情感的,但他們最需要的是生命的改變。只有生命改變,他們才能從那些苦毒、無望中出來。上帝讓他看到,什麼才是對一個家庭的真正的祝福。
2008年,他進入校園團契服事。
我也是問題
進入校園團契,波波才發現,自己其實還很不成熟。他知道,如果服事者的生命不能健康成長,那他很難持續地服事。所以,他積極地在神學上裝備自己,大量閱讀經典的神學著作,反思神學和事工實踐的關係,然後應用在服事中。
他也學習委身教會,參與教會的服事。這對他服事校園,以及他個人生命的成長,其實是極大祝福。由於他是在校園團契信主的,他並不瞭解教會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從進入教會到真正融入,他花了一年的時間。一開始,他很不適應,總是帶著批判的心態,總覺得自己是一個陌生人。每到星期天,他就很掙扎。
後來他得知,教會有很多服事,弟兄姐妹有很多種需要,他可以參與服事,參與弟兄姐妹的生活。他明白了,上帝把他放在這裡,不是沒有道理的。“對,中國的教會正在成長中,有很多問題。我自己也是問題的一部分。我需要在有問題的教會中成長!”
藉著這種調整,他看到,不完美的教會,仍顯露著上帝的恩典。不完美、甚至有很多問題的弟兄姐妹身上,仍彰顯著上帝的工作!
他看到了,比起神學上的成長,這種成長不再是一種知識的成長,而是生命的成長,而且只有在教會、在肢體生活中,才能經歷得到。
波波的團契同工們,也因為有這樣真實的經歷,生命改變了,從原來可有可無,或者勉強忍耐教會生活,變成委身教會,在教會中服事,接受教會肢體的鼓勵、支持。他們的生命,得到了很多祝福,同時他們也成為了教會的祝福。
不以結果判斷
波波發現,自己服事的學生,都太忙碌。比起原來的80後,現在的90後會更早地設計、規劃將來。然而,他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大多數接受了社會現有觀念的“塑造”,比如什麼是好的人生,就是事業成功、賺錢多!
他們受到了更多、更好的訓練,他們得到的資訊更豐富,他們的能力明顯更強,但是他們的意志力、品格等,卻沒有他們以為的那麼成熟,因而呈現出能力和品格發展的不平衡。他們又很自信,看不到自己的這一問題……
這些都意味著,帶領他們信主需要更長的時間,需要更仔細,需要一步步地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盲點。
可想而知,學生事工越來越不能“模式化”。對於帶領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帶領者自身需要不斷成長,需要牧養上的訓練。
在這個過程中,波波和同工們,學到了不以結果判斷事工的價值。因為,一個學生什麼時候信主,什麼時候成長,都不隨帶領者的意志。同樣學習一段聖經、一段材料,每個學生的反應也可以很不一樣。所以,帶領者必須學著信靠上帝,把結果交給上帝。不管來團契的人多,還是人少,都要時時感謝上帝。
生命的成長很漫長,而校園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波波和同工們必須耐心撒種。他們帶領學生查經,幫助他們打下信仰的基礎,陪伴他們和上帝建立關係……
是的,這些需要耐心,也非常不容易。然而波波不覺得枯燥。雖然眼前更面臨著婚姻的壓力、女友家庭的期待,甚至服事的調整,但波波知道,重點不是如何改變,而是在壓力中,他願不願意聽上帝的話!
作者現居上海,從事文字工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