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的大教堂(陸加) 2014.05.19

陸加

本文原刊於《舉目》網站言與思専欄 2014.05.19

五百年的大教堂

因工作機會,我第一次踏上了歐洲大陸,下榻在比利時的小鎮,代勒河畔(Dijle)的梅赫倫(Mechelen)。這裡濃厚的文化氣息果然名不虛傳:無論是狹長的碎石小路,兩旁歷史悠久的建築,櫥窗裡的物品,遊人們騎的自行車,餐館的功能表,河邊、橋頭擺放的鮮花,似乎都凝聚著幾百年的文化積澱,有著風吹雨打的磨損和不斷的更新與復蘇。再加上比利時有三種官方語言(法語、荷蘭語和佛蘭德語),更顯得這裡文化的厚實和悠長。

我們的旅館裡也隨處陳列著估計是卡特蒸汽機時代的鐵器,房間裡、走廊上雖早已是現代化的佈置和裝飾,設計者仍然特意把這座古老建築曾有的古舊的、殘破的磚牆留下一部分,塗上了白漆與現代化的結構交融在一起,像是與匆匆過往的遊客們講述著從歷史到今天的演變。

然而,梅赫倫最醒目的還是在這一排排的建築群當中高聳的大教堂。教堂的前面是個鋪滿石磚的廣場,教堂的一端是個鐘樓,在上面可以俯瞰全城。如同籃球中鋒站在一群幼稚園的孩子當中,這個教堂有著統管、保護全城的氣勢。

在濛濛細雨當中,我和同事一起走進了這座聖朗博爾德大教堂(St. Rumbold’s Cathedral)。巨大的崇拜大廳幾乎看不到頂,人一下就渺小了,也安靜了。這個巨型建築教堂的部分,是從13世紀初葉一直建到16世紀中葉,才正式使用;而連在大廳南端的鐘樓原本想建到167米高,成為世界第一鐘樓,由於種種原因,那個77米高的尖頂只蓋到7米就停了下來,直到今天還是半截的樣子,成為這座大教堂的獨特之處。

雖然只修到了100米高,這在500年前仍然是偉大的建築奇蹟了。無疑,這裡凝聚了信徒、政府和民間巨大的投入,在金錢、智慧和創造力上,聚集了幾百年的精華。

我從來都對古老的教堂和教堂藝術不感興趣。直到這次走進真正的大教堂,看到頂天立地的彩繪玻璃,多人合抱的大木雕上雕刻著亞當犯罪、挪亞洪水、直到耶穌的十字架救恩的故事,以及紀念歷代聖徒的雕塑和他們的事蹟,再加上宏偉的建築本身帶來的寧靜、莊嚴,我才感到我對這段“輝煌”的教會歷史和歐洲歷史瞭解的實在太少了。

歐洲歷史和教會歷史真是無法分割,古老的教堂向人們陳述著歷史上基督信仰和她所衍生的社會文化,是曾經如何主導著人們的生活,佔據著時代的重心。可惜的是現代的西方文明好像不喜歡,也在不斷淡化、剔除信仰的成分,試圖把一切都用人本的歷史來解釋。而如今走進大教堂的人們,包括我的興致勃勃的同事們,他們來瞻仰、感歎的僅僅是人文的成就,只有極少數是來禱告的了。這實在和我們到頤和園、故宮走一趟的心態差不多。

問及我的同事,他們大都可追溯到他們歐洲的祖先,其中也不乏有敬虔的牧師和信徒,不過到今天這一代,基督信仰在他們身上已經演變成一套不錯的人間的倫理體系,對上帝的敬拜和信從已經蕩然無存。這座歐洲小城也是如此,他們充滿對歷史、文化、美的尊重,這座500年的大教堂也被精心的保護著,但是如果用使徒保羅所描述的基督信仰來對照的話,那如同“寶貝放在瓦器裡”的信仰,如今只有這“瓦器”變成了寶物被珍藏著,而真正的“寶貝”卻難尋蹤影了。

這使我想到在大陸日益興旺的基督信仰中,會不會上帝要引我們走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因為這些追隨耶穌的人當中,想找一個可以聚會的地方都可能受阻撓,建好的教堂也會被不可思議的拆除。也許人的天性太喜歡著眼於“瓦器”的品質,而上帝藉用人間的不公平、不合理來建立祂的兒女,使他們可以一代代把心思和眼目定睛在那永不改變、永不搖動的寶貝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