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執筆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5期
隨著中國學人在國外人數逐漸增多的趨勢,人們看到這些社會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不但在海外充分展示才華,獲得學業上的成就,事業上的成功,同時也經歷了信仰方面的爭戰:從信無神到信有神,從信有神到依靠神。他們之中更有不少的人,在走過一段信仰路程之後,開始關注各地普遍存在的現象:“信主容易,造就難;跨進團契容易,進入教會難。”這種現象導致決志信主的人多,受洗歸主的人少;成為基督徒的人多,靈命得到造就的人少。
圍繞這個大家關心的問題,在1998年9月,《海外校園》主編蘇文峰牧師應邀到溫哥華証道時,《海外校園》編委丁果弟兄組織了一個小型的“關於中國學人基督徒如何造就”的座談會。與會者多數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中國福音教會,如丁果、孫曉濤、胡玉、柴琴莉、周尉吾、顏濱、潘克勤;還有福源堂的姜平;宣道會的謝林美伶;聖道堂種子團契的傳道人呂壽元等。
根據錄音帶及顏濱姐妹的會談記錄,筆者將與會者意見進行了歸納整理。在此願與大家共探討、共勉勵。
一、在生命更新中得造就
作為一個基督徒,首先面臨的是如何做一個新造的人。如聖經上所講:“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前書》5:17)在這個問題上,周尉吾弟兄深有感觸。他講由於自己沒有活出基督的形像,致使身邊的親人難以從他這個“新造的人”身上看到神的作為而拒絕接受主。因此,他深深地感到,一個基督徒的靈命成長的關鍵,是如何克服老我的習性。
顏濱姐妹以“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這段經文與大家分享。她認為我們從小到大,無論接受什麼教育,都會思考人生。但當有一天認識上帝時,這些經歷都是有益的。雖對神是剛開始認識,但生活並非剛開始,所有以往的經歷,在神手裡都成為生命更新的營養。因此,造就的關鍵問題是,願不願意把自己完全交在神的手裡。
潘克勤弟兄的看法是,在造就中如何活出基督的樣式很重要。基督的愛表現在具体的行為上。他說,有對基督徒夫婦,多年來堅持無聲無怨地在查經班為大家服務。無論新老朋友,信主的或未信主的,都能從他們那種愛心的奉獻中感受到神的愛。這就是基督徒活出基督樣式的表現。
蘇牧師給大家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乞丐流浪在街頭,經常打架鬥毆、乞討、偷竊。後來被國王收養,成為王子。他雖然有王子的身份,但卻還沒有王子的教養。因為他的惡習根深蒂固,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改造,才會漸漸有王子的形像。我們信主的人也是一樣,雖然有神兒女的身份,若不經歷神管教的過程,仍難擺脫罪惡之子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追求,克服舊我的習性,時常用神的話語來啟發自己,讓基督的生命在靈裡面成長。漸漸地,我們就會改變以往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言語行為也會與所蒙受的恩典相配。
二、在追求真理中得造就
中國學人在對真理的追求上,多數都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們不是盲目地跟從,不是一時的衝動。因此,當這些人抱著探索、尋求真理的渴望,來到我們中間時,如何向他們傳福音並教導聖經很關鍵。
丁果針對基督徒流失嚴重的現象,指出我們在傳福音時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即我們有時候喜歡把眼光放在數字上,希望用數字來說明帶人信主和教會增長的趨勢。這就導致一些人為了迎合我們的需要,或者,對傳福音人的愛心有一個交代或回報,便決志信主,並接受洗禮。水洗之後,一身輕鬆,不再有“負債”感,猶如完成一筆生意,從此再也不露面。他提醒我們在傳福音時當追求對真理教導的完備性。
曉濤弟兄從聖經上“愛神”與“愛人如己”這兩個誡命方面談了一些看法。在“愛神”這一方面,整本聖經表現出行在神的“義”中這條真理。這就是說我們的一言一行,要遵循聖經的真理,要討神喜悅,這便体現了“愛神”。“愛人如己”是如何把神的愛回應出來,具体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堅持活在神的“義”中,行在神的“義中”,對個人的造就將有很大的幫助。
呂壽元說,在追求真理中我們首先要談“信”,有信才有追求。若信神,就應該對聖經完全接受,對神的話完全相信,並非斷章取義或者信自己認同的一部分。例如保羅在《提摩太書》談到女人的位置,大陸來的朋友便產生很多爭議。原以為婦女得解放,終於撐起半邊天了,誰知來到基督教國度,反而矮了一截。這就牽涉到對真理教導的完備性和對聖經能否完全認同,從而改變以往的世界觀的問題。
蘇牧師認為,有些時候我們注重恩典的領受,忽略了真理的教導。這体現在表面的見証,給人有較大的鼓舞,激勵一些尚未信主的人因此接受救恩。但接下來,我們忽略了聖經知識的教導,使信主的溫度僅僅停留在初期階段,從而出現只會喝靈奶,不會吃乾糧的弱小嬰孩狀態。談到數字對教會的影響,蘇牧師提出,學生事工的效果要看五十年以後。因為屬靈的工作不能用程序或公式來套,也不能單單用當時的佈道會或奮興會上決志信主的人數來統計。單純追求數字和速度,就會使我們忽略對真理追求的真正意義和結出聖靈果子的實際效果。
三、在基督徒生活中得造就
一個良好的基督徒生活,對造就也起著很大的作用。基督徒應參加主日崇拜及團契活動,堅持把讀經看作吃飯,禱告看作呼吸,事奉看作運動等,努力進入基督徒的生活。潘克勤認為,要過一個基督徒的生活,就離不開以教會為主体。教會不是社交場所,不是休閒之處,它是領受神的教導,崇拜神的地方。教會也是一個彼此相愛、彼此照顧的處所。因此教會應有主日學,每人應有自己的聖經,主日崇拜要預備崇敬的心來到聖殿。
蘇牧師介紹了美國一些教會的情況,即把個人靈修、小組查經、主日証道結合起來,有系統地學習經文。讓參與的弟兄姐妹在這樣的氛圍中認識真理,加深印象,主內交流,不斷造就。
姜平弟兄認為,對初信主的弟兄姐妹的造就,老基督徒的榜樣很重要。老基督徒的靈命脆弱,或生活中有不討神喜悅的見証,或說了看起來平凡但中傷感情的言語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初信者的追求。
談到事奉,大家認為這是基督徒生活的一種具体体現。正如潘克勤講的:“至於事奉一項,是基督徒不能免的事情。因為在基督徒成長過程中,自己有一種飢渴感,要事奉。事奉的範圍很廣,能用愛關心一兩位弟兄姐妹,與主內肢体分享,就是事奉。”
莉莉姐妹1984年已在上海受洗。她很慚愧十幾年來自己靈命長進得很慢。通過近一年參與教會的事奉,她在事奉中加速了靈命的成長,漸漸地在事奉中感受到了與神同在的喜樂。
姜平提到,有些人信主之後,想在眾人面前說點什麼的願望很強。他們認為發表幾個論點,談論一些對聖經有點兒見解的議題,便能說明自己受神重用,才顯出來有長進。由此忽略了教會中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如搬桌椅、照顧孩子等。鑒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馬太福音》25:40的經文中互相勉勵:“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希望可以藉此帶動更多的人參與事奉。
四、在彼此搭配中得造就
《彼得前書》5:5中講:“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丁果針對他們教會成立一年多來的表現提出,群体見証的影響力之大,很值得探討。因為在群体見証的背後,表現出“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的意義。大陸學人基督徒接受主的時間不長,靈命都很弱小,從個体講,每個人的生命也都存在著不同的弱點。但我們若能共同追求,互相代禱,每個生命就能得到全方面的供養。我們就可共同成長,達到彼此造就的目的。
在彼此搭配中,我們還談到彼此關心的問題。美伶姐妹提出,主內弟兄姐妹當彼此關心、代禱,對生病、体弱的朋友施行具体的幫助,並用聖經的教導鼓勵軟弱的肢体,幫助更多的人親近神,這也可做為造就的一個內容。胡玉姐妹在關心肢体中訂出目標,從每周給一個朋友打電話、詢問生活中的需要,或分享主內的感受開始,到漸漸養成習慣關心更多的肢体,從中學習在小事上忠心的功課。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