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中國福音事工的挑戰(大信)

大信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7期

          主對我說﹕“人子啊,你要發預言,向風發預言說:‘主耶和華如此說﹕氣息啊,要從四方而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了。’”於是我遵命說預言,氣息就進入骸骨,骸骨便活了。並且站起來,成為極大的軍隊。--《結》37:9-10

        幾百年前,一位西方宣教士站在澳門,曾向古老的中華大地發出悲憤的吶喊﹕“岩石啊,岩石啊!何時你才能裂開?”眺望神州茫茫土地上,無數枯乾的靈魂在發出求救的呼聲,他希望飛奔入枯骨當中發預言,宣講神生命的信息!可惜,直到他離開世界,都未能踏進這一片他所渴想的土地半步……

         中國曾是一塊頑固的岩石,一塊不能裂開的岩石,但是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看見神以衪的權能打開了這一“岩石”的大門!福音不但傳入中國,宣揚在神州大地上,而且還在這一片土地上扎根、生長、開花、結果了!教會在中國已經深深扎下了根,沒有任何的力量和權勢可以消滅他,“陰間的權柄也不能勝過他”(《太》16:18)。

         尤其是在廿世紀這百年的歷史裡,中國教會在苦難中經歷了火煉的洗禮,從襁褓中的嬰孩逐漸成長,經歷諸般試煉考驗,成為準備有大作為的青年。廿世紀的血淚,將成為廿一世紀中國教會復興發展的種子,使中國教會在未來承擔在普世教會中當肩負的責任。

一、火煉洗禮的廿世紀

          過去的一百年,對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歷史而言,是不平凡的一百年,而對中國教會來說,更是不平凡的一百年。

1. 五十年的戰亂與試煉

        本世紀初,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帝國封建体制,被一位傑出的基督徒政治家--孫中山所帶領的辛亥革命所推翻。但革命的果實,不久就被“復辟帝制”的袁世凱所踐踏。接著的幾十年,中國飽經戰亂的蹂躪。護國戰爭、軍閥混戰、國共內戰、以及艱辛的八年抗戰,使中國飽嘗了戰爭的苦楚。直至一九五零年,全面性的戰爭才告結束。

         中國教會在戰亂當中飽經試煉。一九零零年義和團運動,使中國教會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逼迫。當時全國有西方傳教士近二千人,信徒約十一萬二千多人,而在義和團運動中,傳教士就殉道二百四十一人,中國信徒殉道則達二萬三千多人。中國教會是以這眾多殉道者的血為里程碑進入廿世紀的。在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九年,在知識界興起“非基督教運動”,又使中國教會過早接受了一次思想領域的圍剿。其後的種種戰亂,使中國教會與中華民族一起飽經蹂躪。但五十年的戰亂,並沒有使中國教會消散,反而增長為近一百萬的信眾,並藉著本色化運動,使福音終於在中國本土上深深扎下了根。

2. 三十年的運動與逼迫

        新政權成立後的三十年,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主義者,將共產主義理論在中國試驗的結果,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運動。土地改革、鳴放運動、“反右派”鬥爭、大躍進、人民公社,以至達到高潮的文化大革命,這些運動一次又一次打擊了人生存的尊嚴,中華民族的人格也在這一次次運動中被扭曲了。

        中國教會在新政權下,開始經歷長時期的壓制與逼迫。每一次的運動對教會都是嚴重的衝擊。在全民範圍裡興起的這一系列運動,使中國教會在被迫中選擇了“地下教會信仰”的路線。在苦難與逼迫的道路上,中國教會更貼近了走十架道路的基督,也經歷了神奇妙的保守與聖靈能力的恩膏。“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賽》42:3),這正是中國教會的寫照。中國教會在苦難中,成為“火煉過的精金,高壓過的寶石”,見證了榮耀的主勝過十架苦難、從死裏復活的能力!三十年的逼迫使中國教會增長了二十多倍,從一百萬增長為二千多萬。

3. 二十年的開放與復興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復出,並開始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引來了各個方面的復甦:首先在經濟領域,藉著“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使農民先富了起來,而“個体戶”等私營企業經濟的許可,又使市場經濟的活力被釋放出來;在教育領域,恢復“高考制”,重建大學教育機制,使得青年人重獲發展成長的機會,知識份子再一次被社會所尊重和肯定;在文化領域,也漸漸脫離“一片紅”的情境,開始呈現多樣化、欣欣向榮的局面(尤其是85至88年,以及97年之後至今)。

         中國教會在這個時期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相對寬鬆了的政治環境下,巡迴佈道事工經歷極大發展,八十年代起,復興的浪潮開始從溫州、河南,遍及到安徽、山東、江蘇、浙江等地,九十年代又以東北為首的北方省份發生福音的復興。這樣,進入廿世紀末的時候,東半個中國福音傳播的局面基本上打開了。九十年代又一個復興的領域,出現在中國知識份子階層中。89年之後,在知識界掀起了罕見的“基督教熱”,並在全國各大專院校裡,湧現出無數的查經班及學生團契。另外,在北美的中國留學生中,也掀起了歸主的浪潮,而且在其中神不斷興起獻身者。

         中國教會陪伴著中華民族在廿世紀經歷了不平凡的百年,那麼在即將到來的廿一世紀又將會如何呢?

二、充滿挑戰的廿一世紀

          人類文明在過去的歷史中,經歷了四個劃時代的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電子革命、信息革命,而在下一個階段中,將會迎來怎樣的革命呢?有一位宣教學家預測說﹕將是一個屬靈革命的時期!人類與靈界的接觸越發頻密,宗教復興的現象越發普遍,人心靈深處的飢渴呼聲與蔓延世界的罪惡之聲越發高漲,靈界的爭戰也將愈發激烈。普世教會在廿一世紀面對著極大的挑戰!

         那麼,中國教會在廿一世紀將面對怎樣的挑戰呢?中國的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文化主流、宗教及意識形態等都將走向何方?對未來中國的趨勢,有些人持有積極樂觀的觀點,有些人則主張消極悲觀的看法。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從世界的發展情勢中,可清晰地感覺到主再來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普世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社會道德情況都在應驗著主耶穌在《太》章對末世的預言。在末世裡,中國教會要特別留意主耶穌預言中的另一焦點:《太》24:14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在主耶穌再來之前,必將有一次普世福音遍傳運動!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也將參與這一末世的差傳運動,使中國成為真正的“宣教的中國”,從而承擔在普世教會中當肩負的責任。

         要經歷更大更全面的復興,迎接差傳世紀的到來,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應當回應以下的七個挑戰:

1. 內外環境的挑戰--護教家的回應

         未來的中國政治環境,對基督教而言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轉變,在相當一段時間裡,仍要遭受敵視與程度不一的逼迫。無神論、儒釋道混合的信仰意識形態環境,也在短期內不會有質的轉變。除了這種從外界環境而來的挑戰之外,更有教會內護教的挑戰﹕從國外進口的異端極端、以及國內土產的異端極端會繼續攪擾和混亂主的教會。早期羅馬教會,在政府的逼迫、異教徒的攻擊、及異端極端的騷擾之下,興起了愛任紐(Irenaeous)、特土良(Tertullian)、游斯丁(Justin)、亞他那修(Athanasius)等護教士,勇敢護衛主的教會,直至殉道。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也需要興起自己的護教士,回應內外環境的挑戰。

2. 福音化的三大路向--佈道家的課題

        “福音要傳遍中國”,這是主的應許,也是主對中國教會的托付。為要使福音遍傳中國,有三個路向是未來的佈道家所要面對的課題﹕

       (1)從農村到城市。在過去的幾十年,教會的復興主要都是在農村,中國教會的信徒大多在農村。而在北京、天津等幾十個人口眾多的大城市,福音傳播卻相當落後。中國的人口分佈趨勢現正隨著世界的趨勢走向都市化,中國教會絕不能讓未來的中國城市成為“福音沙漠化”的地區。

      (2)從基層到多層。教會復興主要在農村地區,也使得信徒結構以基層人士佔絕大多數。要迎來中國的福音化,福音的傳播必須從基層擴散到多層。工人階層、中產階層、名人階層、政治領域、文化領域、軍人領域等的專門而有效的福音事工,是廿一世紀中國福音事工的挑戰。

       (3)從東部到西部。經歷幾十年的教會復興,中國東半部地區福音廣傳的局面基本打開,但在西半部,特別是西藏、青海、寧夏等少數民族地區,很多人還沒聽過福音,很多地區仍無任何教會。因此,廿一世紀的福音事工將從東向西擴展,傳遍西部地區之後,就有可能沿著絲綢之路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

3. 教會面對的工人荒--神學教育家的責任

         福音廣傳、教會復興,信徒大量湧入教會,必然就出現工人缺乏的景況。而中國教會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神學教育整整中斷了三十年,工人缺乏的情況更加顯著。中國教會的神學教育家們應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培養出大批的教牧專門人才、基督教教育專門人才、聖樂專門人才、佈道專門人才、文字工作專門人才、差傳專門人才、神學教育專門人才等,以應廿一世紀教會龐大的需要。

4. 必須面對的神學課題--神學家的思辨

         廿世紀的中國教會,已經呈現過一些必須面對的神學課題,諸如二十年代非基運動引發的科學與宗教關係的問題、本色化神學的建立問題,三十年代兩種不同的復興神學--基要派佈道神學與自由派的社會福音神學的問題,五十年代因如何處理政教關係而出現的三自教會與家庭教會的路線問題,六十年代苦難道路中十架神學的反省與建立問題,八十年代神跡奇事引來的靈恩神學反省問題,九十年代文化基督徒“亞波羅現象”引發的信仰經歷與文化學術之間關係的問題等。廿世紀的神學課題有些已經解決,有些仍在面對,有些將會延續進入到廿一世紀。而在廿一世紀勢必會有很多新的神學課題擺在中國教會面前。總結前人的得失,知古鑒今,以前瞻而未雨綢繆的方式思辨廿一世紀的神學課題,將是未來神學家們的責任。

5. 行政與路線的問題--行政家的領導

         有人說今天的中國教會是“後宗派時期”,而又有人說今天的中國教會是“前宗派時期”。但無論怎樣,在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系統教會的組織管理、尋索教會所當走的路線方向,以及如何持守中國教會的合一等都將是實際要面對的問題。在廿世紀上半葉,由誠靜怡博士推動的中國教會合一運動曾有顯著的果效,而在廿世紀後半葉,由滕近輝牧師、王永信牧師等開始的海外華人福音遍傳運動(華福運動)更有過美好的見證。我們有理由前瞻,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也將有一批卓著的教會行政家出現,領導教會走健康成長的路線,並建立中國教會與海外華人教會及普世教會在“一個身体、一個聖靈、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弗》4:4-6)上美好合一的見證。

6. 基督化人才的龐大需要--實踐家的興起

         神國在地上的擴展,絕不是只靠幾個全職工人就可以進行的,乃是需要全体教會的總動員。特別是在各行各業的平信徒帶職事奉者,以基督的心為心,在各自的行業裡實踐出自己的信仰、得到他那一階層的人。為此,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也需要興起大量的基督徒政治家、基督徒思想家、基督徒文學家、基督徒科學家、基督徒醫學家、基督徒企業家、基督徒藝術家,投身於福音化的偉業。

7. 向普世教會還債:“宣教的中國”--宣教運動家的使命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有那麼多的國家差遣宣教士,也有那麼多的物質錢財投入到中國,而中國又流了那麼多宣教士的血。中國是普世中欠最多福音債的國家。如果廿一世紀中國再不興起而還這一筆血債的話,主再來時真的有愧於站在主面前了!建起長城,只會閉關自守的中國啊,何時你才能挺身而出,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作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大丈夫呢?中國教會啊,你應當興起,你應當興起為祖先認罪,你應該興起作大丈夫!站出來,走向世界,帶著福音走向世界,與普世宣教大軍一起,接過那傳遞過來的最後一棒,將拯救人靈魂的福音傳給萬邦!

三、廿一世紀中國福音事工策略

         在世紀末,瞻望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充滿希望又直面挑戰。而中國教會穩定、健康的發展,以至成長為普世差傳運動的又一個主力軍,向普世教會還“福音的債”,是每一個中國教會傳道人的期盼。幸逢跨越世紀的時刻,願與讀者一同關心廿一世紀的中國,並對未來中國教會福音事工策略,分享所得、提供建議,以求共勉。

(一)對中國教會的建議

1. 綜合性福音事工策略

         在十九世紀末北美學生志願運動中,喊出了振奮一代教會的口號﹕“在這一世代將福音傳遍世界”。這一運動推動美國成為廿世紀普世差傳運動的主力軍。將福音傳遍世界、完成主的大使命,這是美國教會的使命,更是中國教會時代的使命。中國教會如何參與協助完成大使命?感謝主,主耶穌在頒佈大使命時,已經告訴了我們大使命福音事工策略﹕

大使命經文 權柄與能力 對象與範圍 任務與行動

太28:18-20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主的同在 萬民 門徒訓練,建立教會(施洗),教導

可16:15-20 神蹟隨著,信與不信的判斷 普天下,萬民 廣傳福音,醫病趕鬼,說新方言,顯異能

路24:46-49 從上頭來的能力 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 奉主名傳道,禱告等候聖靈

約20:21 道成肉身(聖父差遣聖子) 聖子差遣我們 差傳

約21:15-17 對主的愛 羊群 牧養

徒1:8 聖靈的能力 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 作見證

        根據以上大使命經文的啟示,我們可以勾畫出一個綜合性福音事工策略。這一策略,能使我們看見福音事工的整体畫面,從而避免走顧此失彼的狹窄道路。這一事工策略也展示一條中國教會走向復興及差傳道路的清晰路線。

2. 全面的神學教育体系

         中國福音事工,不但需要一個從聖經啟示而來良好的策略,更需要能承擔使命的屬靈工人。為迎接廿一世紀中國福音事工的挑戰,中國神學教育負有極為關鍵的責任。那麼,應當怎樣建立合神心意的神學教育路線呢?延續了中文神學教育主流的海外華人神學教育界,在反省過去幾十年的中文神學教育時,藉著幾次研討會一再的得出結論,“神學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是完成主的大使命”。而主的大使命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神學教育的對象不只是少數的“基督精兵”,而應該是“萬民”。因此,教育整個中國教會各個層面的信眾,使教會整体作為神為中國人設立的祭司,向整個中華民族教導神的話,是中國神學教育的責任。同時也不忽略對少數神所呼召的“精兵”作集中性的訓練,使他們帶領廣義的神學教育。因此,中國神學教育應是廣義(向整個中華民族進行神學教育)與狹義(向傳道人進行神學教育)兼顧,普及型(在教會)與集中型(在神學院)同時推動的全面型神學教育。基於中國教會擁有龐大的基層信眾、又不乏各層面事奉者,特別是知識階層獻身者不斷增加等特點,從理想型模式的角度,設計廿一世紀全面型神學教育的模式如下:

第五層 研究院 =>不斷研究中國教會及神學教育並推動事工

第四層 神學教育 =>多年制策略型,訓練高層傳道人

第三層 工人培訓 =>1-2年制普及型,訓練基層傳道人

第二層 義工培訓 =>訓練義工去帶動平信徒栽培運動

第一層 平信徒栽培 =>針對全信徒訓練,並贏得萬民

3. 整体性歷史使命的承擔

         九十年代神在中國知識階層興起兩股重要的運動,一個是國內廣大的大學生當中興起的查經班及團契,另一個是海外中國留學生當中興起的歸主浪潮。展望將來中國要成為宣教的國家,這一批基督徒有可能成為最重要的一股力量。而且,中國教會欲對廿一世紀的中國產生更大影響的話,這兩股的運動需要繼續發展、復興下去!在他們當中,最有可能出現未來的基督徒政治家、基督徒思想家、基督徒文學家、基督徒藝術家、基督徒科學家、基督徒醫學家、基督徒企業家等等。

(二)對海外教會的建議

1. 傳統宣教策略的運用

         中國教會是藉著海外教會的宣教而誕生的,其後的成長過程當中,海外教會在人力、物力上也為中國教會付上了極大的代價。雖然說,中國教會的復興增長在根本上取決於本土教會的努力,但不要忘記,中國乃是世界上最大的福音禾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未信者都在中國,因此中國的福音化乃是普世教會的挑戰,在廿一世紀仍然需要海外教會的宣教,並攜手共同面對中國福音化的挑戰。海外教會在過去近兩百年的中國宣教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的宣教經驗,那些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傳統宣教策略,在廿一世紀仍然需要繼續沿用。這些傳統宣教事工包括﹕

        (1)代禱事奉。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國封閉時期,海外教會為中國持續付上迫切的代禱,其後大陸地區明顯比代禱較少的台灣復興。

        (2)福音廣播。在一些內陸地區(尤其是北方),有很多工人是因聽到福音廣播而信主,並藉著廣播中的“空中神學”得到造就,並有果效地投入事奉。

        (3)文字工作。西方教會在向中國運送聖經方面,以及海外華人教會屬靈書籍的直接幫助方面,對中國教會都是“及時雨”的貢獻。

       (4)門徒訓練。在禁止宣教士向中國人傳福音的法律限制之下,近期的宣教工作多側重在門徒訓練方面,特別是韓國宣教士在這方面獲得了顯著的成績。

       (5)研究工作。對中國福音事工方面,西方宣教士們的研究是仔細而又深入的。幾代人扎實地積累下來的研究資料與成果,將為廿一世紀中國福音事工提供寶貴的理論依據。

2. 創新宣教策略的運用

          中國在不斷走向世界,開放的幅度越來越大。但中國仍然有別於東歐“後共產國家”,而屬於“創啟國家”(Creative Access Nations)的行列。而且,廿一世紀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會更加趨於多元化及複雜化。因此,海外教會需要運用更多創新的宣教策略進行中國宣教:

        (1)創啟服務路線。中國拒絕宣教士,但非常歡迎走向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各種專業人士。因此,海外教會差派大量帶職宣教士,以其專業來幫助中國走向富強,從而得到信任、消除政府對宣教工作的戒心,並透過生命的見證,彰顯基督的愛。這是一個短期內很難看見果效的任重道遠的宣教事工。

       (2)顧問式宣教。中國教會在過去的幾十年經歷了持續的發展與復興,但很快就會從開荒佈道期轉入牧養建立期,並在將來需要進入倍增宣教期。在這一道路上,中國教會需要很多摸索性的工作(因缺乏經驗積累及整理的工作),但海外教會很多已經經歷了這些過程。因此,宣教士不一定直接參與一線的福音事工,而是在背後作顧問、作“教練”,指導一線的工人更有效的事奉。這樣既安全又會有事奉的果效。

      (3)培養領袖。這方面海外教會已經有了很多很好的見證。但在廿一世紀,需要更高更廣的訓練領袖。更高,意思是需要發掘更多有潛力的領袖,資助他們接受國際性的訓練,在最好的神學院接受最好的訓練、並在國際性環境中接受一些實習操練,使他們不僅成為未來中國教會的領袖、也有潛力成為國際性的領袖;更廣,意思是不但在訓練傳道人方面、而且在訓練其他行業的領袖方面,也有宣教性的投資。挑選各行各業的基督徒專業人士,幫助他們接受最好的教育,並能夠回國投身於祖國富強發展的事業中。他們將成為未來各行各業的領袖,並極大地改善基督教發展的環境。

      (4)認領群体。中國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其中有十多個民族至今仍未聽過福音。一些國際性的“未得之民”福音化運動(如約書亞2000),正幫助普世教會有策略地認領“未得之民”。例如韓國AAP(Korea Center for Adopt-A-People),就選出中國少數民族中廿八個“未得之民”群体,並有效地鼓勵教會認領了十四個群体。為了節省資源,並有效地進行中國福音化運動,海外教會需要藉著策略性諮詢機構的統一協調,繼續推行認領“未得之民”群体的運動。

       (5)網路宣教。廿一世紀又稱為網路化、資訊化世紀,網際網路(Internet)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世界彼此之間交流的幅度。網路信息已超越了國界的概念,令世界進入新的“溝通世紀”(Age of Communication)。海外教會藉著網路宣教事工,可以真正達到超越國界限制的宣教。

3. 夥伴式宣教--最後的接棒

        中國教會在過去幾百年的歷史裡,一直是一個“宣教工場”國家的教會,而且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仍然會繼續。但教會歷史告訴我們,“宣教工場”的教會仍然可以是“宣教的教會”。中國教會進入廿世紀末,從南到北正在普遍的興起一股宣教的覺醒。在2007年,中國將迎接基督新教入華二百年紀念,有理由相信,屆時中國在宣教方面將會有質的飛躍。事實上,廿一世紀的中國教會完全有可能成為普世宣教運動中的一個“新生力軍”。因此,不但在中國福音事工方面,而且在普世福音事工方面,中國教會要與海外教會進行“夥伴式宣教”。更期盼中國教會快快興起,“成為極大的軍隊”,與其他民族聯手接過普世福音運動的最後一棒,將福音傳到地極!

作者為中國傳道人。本文同時刊登於《大使命季刊》第26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