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伊波拉的“神秘血清”(陆加) 2014.08.04

陆加

对抗伊波拉的“神秘血清”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编者心” 2014.08.04

编注:因本文极具时效性,故特选在“编者心”发表,与“言与思”相互辉映。

勇敢的医疗宣教士

7月22号和25号,肯特医生(Kent Brantly)和南茜护士(Nancy Writebol) 在利比里亚由宣教机构合办的医院里先后感染了伊波拉(Ebola)病毒,他们是两位在西非第一线治疗伊波拉疫情的勇敢的医疗宣教士。这是一个极坏的消息,因为等待他们的是无药可治和60%的死亡率!

伊波拉按说不该发展到这种失控的程度,它虽然高度致死,却不易传播。然而当地的民俗、巫术和对现代医学的怀疑、拒绝,病人无视医疗劝戒和拒绝隔离,使得肯特、南茜和所有医疗前线的人员,面对着本不该有的病人和风险。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一如既往、救死扶伤,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护那些并不可爱的患者。

伊波拉的病情与治疗

伊波拉的病情,先是发烧、呕吐和腹泻,进而体内外出血,肝肾衰竭。病毒性的高热、出血直至死亡,在中世纪其实很常见,那时一场大瘟疫可以带走30%的人口。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这种瘟疫的威胁已几乎绝迹,只有在恐怖电影里可以见到了。

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试验和治疗,现代医学积累了几百年的知识和经验。其实它并不强调寻找什么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要每一个细微的结果、结论,都建立在被反复证实的基础上。有这个根基,后人的工作才可以在上面继续,治疗的突破才可以水到渠成。

面对瘟疫,现代医学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疫苗。就是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所产生的抗体,对付病菌的入侵。这又叫“主动免疫”,就是在人们还没有见到病菌之前,先建立好免疫系统,于是就不怕被传染了。

伊波拉是罕见疾病,目前没有疫苗。治疗上只能靠另一个免疫学的手段,叫做“被动免疫”,就是从别处生产抗病毒的抗体,然后注入患者身体,帮忙对抗病毒。然而,就是这种“被动免疫”的治疗伊波拉的药物,目前也是没有的。

绝境中的一线希望

在这样一个绝境中,还有一线希望。

在南加州的圣地牙哥市,离海边不远的一个安静的街区里,聚集了一批小小的生物公司。一般的规模都不会超过50个人,几个人的公司并不少见。但是这些公司里的人们可能在尝试的是,有着突破性潜力的工作。其中一家叫“Mapp生物制药”,他们正在做的刚好就是给伊波拉病人提供“被动免疫”的抗体血清。

他们生产的抗伊波拉的抗体,是从老鼠细胞里得到的。可惜,伊波拉爆发的太早了。他们的抗体血清从未在人体试验过,所以不知道有没有效。正规的临床试验还要至少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唯一令人鼓舞的是,他们在猴子身上的实验结果。他们的抗体成功地救活了4只感染了伊波拉的猴子。到这个特别的时候,国家卫生局特批让肯特、南茜使用作试验性的治疗。

于是,几只深冷保藏的针剂飞往利比里亚!

奇蹟发生了

对于完全没有人体资料支援的“新药”,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不少药,猴子上好好的,在人身上就不行了。而且,这4只猴子都是在感染伊波拉之后的头48小时内接受的治疗。当“珍贵”的血清运到利比里亚的时候,肯特已经病了9天。

医学有时是急不得的,按血清的使用要求,这瓶深冷储藏的血清需要自然解冻,不能用加热帮忙。所以大家要眼睁睁的看着这小瓶宝贝慢慢解冻8-10个小时!

就在这度时、度分如年的等候中,一个小插曲发生了,肯特医生认为自己比较年轻,应该能挺的时间多一会儿,所以建议把先溶化的那一只让给南茜,自己等第二只。

不过,就在这当间,肯特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濒死指征出现,他最终在南茜之先接受了抗血清。

只一小时之后,接受了血清的肯特医生的症状就奇蹟般的减轻了!呼吸恢复正常,身上的疹子在消退!在场的人欢呼“奇蹟发生了”。第二天早晨,肯特就可以自己起来洗澡,然后走上了回美的飞机。

南茜接受了第二只血清,她的情况没有明显好转。然而第三只血清也给了她,她也开始好转,并将于明天(8/5)返美!

也许我们还是要沉住气,因为毕竟他们都还没有脱离危险,伊波拉还在肆虐。血清的数量还远远不够用。然而,这一时候也真的值得我们停下来感恩,因为我们在肯特、南茜和还在第一线的医疗宣教士的身上,再一次看到了复活的耶稣,也经历著全能的上帝,又一次用现代医学的奇蹟看顾祂蒙爱的儿女。

注:血清治疗的最新进展根据CNN报导:

http://www.cnn.com/2014/08/04/health/experimental-ebola-serum/index.html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