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格森的種族暴亂說明了什麼?(臨風)2014. 08. 21

弗格森的種族暴亂說明了什麼?

臨風

本文原刊於《舉目》網站天下事専欄 2014. 08. 21

 

弗格森種族暴亂

今年8月9日,地處美國中西部的密蘇里州聖路易市北郊的小城弗格森,出了大事。

一個白人員警吩咐兩個走在大馬路上的黑人青年,回到行人道上。但不知什麼緣故,其中一位18歲的青年布朗,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員警射殺。布朗是個身高1.93米,體重132公斤的魁梧漢子,剛剛從高中畢業,住在祖母家。事件震動了這個僅有兩萬多居民的小城,民眾起了公憤。接下來連續十幾天的示威、搶劫、暴亂,以及鎮暴措施,成為美國國內最大的新聞。新聞媒體更是24小時不斷地報導。

暴動起因

暴動直接的起因是,白人員警射殺手無寸鐵的布朗。射殺的原因卻有兩造截然不同的說法。根據部分目擊者的敍述,這位青年是在高舉雙手,表示投降的情況下被射殺的。根據警方的說法,布朗剛剛搶劫了一家便利店。當員警威爾遜開著警車干涉他走路不守規矩時,他推撞警車,用拳頭襲擊員警的臉,並企圖搶奪員警的槍支。槍支走火後,他開始逃跑,威爾遜持槍追趕喝停。布朗掉轉身來,撲向員警。為了自衛,員警不得不開槍。

處理欠妥

由於弗格森當地的警局處理這個案子不夠透明,失去了民眾的信任。在暴動發生後,密蘇里州長下令由密蘇里州的公路巡警,接管當地治安,並調派縣政府的警力協助維安。州政府公路巡警隊的隊長詹森,他是黑人,家就住在弗格森,所以加上了一份地方感情。縱然如此,還是無法控制局面。因為事態嚴重,司法部下的聯調局認為,本案很可能牽涉侵犯民權自由,於是也從聯邦派員調查,重新解剖屍體。

密蘇里公路巡警隊長詹森

這次暴動的激烈,以及動用警力的力度,都是近數十年來所僅見,讓人聯想到60年代的民權示威。那批全副武裝,手持衝鋒槍,帶上防毒面具的員警,他們使用裝甲車、催淚彈、橡皮子彈、辣椒水等武器,面對扔擲燃燒瓶和石塊的示威群眾。那幅景象簡直就像是前幾年埃及等地的反政府暴動,引得俄羅斯、伊朗、中國的媒體相繼發聲,怦擊“美國的人權狀況”!

全副武裝的員警

最後州長只好派遣國民兵參與控制局面。奧巴馬總統也為此發表聲明,呼籲大家冷靜,讓正義按著司法程式來處理,並差派司法部長親自來弗格森處理危機。

問題的根源

姑不論布朗被槍殺的真相究竟如何,黑人青年被白人員警射殺的悲劇,不是個孤立事件,它發生得太頻繁了,幾乎是司空見慣。不過,這個事件反映出美國錯綜複雜的種族問題中,一個新的斷層線。地震總是在斷層線發生的!弗格森鎮就是在這個經濟和種族的斷層線上。

根據布朗大學2011年的一個報告,密蘇里州是美國中西部中,種族隔離最嚴重的一州。在1980年的人口調查中,弗格森的白種人口有85%。到了1990年,白種人口下降到73%,同時間,黑種人口上升到了25%。然而,到了2010年的人口普查,白種人已經降到不足30%,黑種人卻升到67%(三分之二強)。可見人口轉型正在這裡急速發生,給社會結構帶來很大的壓力。

權力分配不均

隨著白人的遷出,居民的收入也開始下滑。2012年貧窮線以下的人口,從2000年的10.2%上升了一倍,達到22%之譜!到了2012年,弗格森居民收入的中值,只有全州中值的79%。我們知道,貧窮和犯罪幾乎是孿生兄弟。

與此同時,市政府的官員(包括市長、市議員、學區理事會、警察局)都是由白人控制。全鎮有53位員警,其中只有3位是非裔。可是,最近的市長選舉只有12%的投票率。黑人多數是“新移民”,還沒有能組織起來爭取權益 。

弗格森鎮的警察局長傑克遜,在將近一週後才宣佈威爾遜的名字

權力分配與族群不成比例,往往帶來不平和虐待。很多弗格森的居民向媒體反映,他們平常受夠了白人員警“過份積極”的對待。這是種族間緊張關係的最大因素。

根據密蘇里大學聖路易校區犯罪學教授Richard Rosenfeld的資料,按照人口比例,弗格森鎮的黑種駕車人被員警攔截的可能性,比平均值高37%。密蘇里州的平均值,黑種駕駛人被攔截的可能性高出50%,相對而言,弗格森的或然率還算比較低的!

其實,老一輩的居民根本就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次種族暴亂。中央浸信會的牧師司格托說:“這次暴亂有人煽動……我們不該被推上新聞,像是伊拉克或貝魯特一樣。”不過,這裡的代溝問題嚴重。年輕人與成家立業的中年人,活在不同的世界。自從2000年以來,美國貧窮人口不斷上升,年輕人首當其衝。

學校素質低落

貧窮地區學校的素質,可能是最根本的問題,學生畢業以後沒有謀生的技能,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弗格森所在的北部縣,已經有兩間學校被判定不合格,其中一間就是死者布朗剛畢業的學校。所以當尼克森州長親自來視察暴亂的時候,很多居民公開質問他,要如何改進學校的素質。

趁火打劫的暴徒

根據東路易士市一位在建築部門工作的理察遜先生的觀察,年輕的抗議者不顧長輩的勸告,他們寧願獨自行動。他說:“這些孩子不懂得,要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的最好的手段,就是用非暴力的(合法)抗爭。年輕人走投無路,不知道怎麼去面對現實。”因此,趁火打劫就成為他們表達憤怒的選項。

貧富差距

美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縱使奧巴馬總統大聲呼籲要注重教育,但是,基本上,教育制度和經費是各州、各鄉鎮自己的事。弱勢族群因為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於是在爭取工作,競爭經濟大餅的機會更加嚴峻。這就是美國社會經濟上最大的斷層。

我感覺,最突出的是,這個問題已經擴散到了郊區,而不再限於大城的市中心。根據西北大學社會學教授奎連的觀察,由於美國許多大城市中心在努力翻新,除去往日貧民區充塞的街景。然而,因為物價上升,許多貧民不再能生存於市中心。於是,他們紛紛向郊區遷移。這樣,郊區的白人也就大量向更遠的郊區遷移。20世紀的種族隔離,是以種族歧視為主。21世紀的種族隔離,多半是經濟性(收入)的選擇。

根據智庫布魯金斯的一篇報導,美國目前低收入的貧民,在郊區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市中心,而且郊區貧民成長的速度,是市中心的兩倍。這是貧富差距一個新的現實。這批 “新移民”(貧民)不但在經濟上處於劣勢,他們在社區裡也處於劣勢。他們沒有聲音,沒有前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人。因此,市中心的犯罪問題和警民緊張關係,已經散佈到了郊區。這是美國一個新的斷層帶。

暴亂的反思

死者布朗的父母。他們多次呼籲大家冷靜

其一、目前,種族問題背後真正的問題是貧富差距的問題。貧富問題的因素很複雜,其中有經濟大環境的問題,有族群習性的問題。但是最基本的是教育問題。美國教育制度無法幫助弱勢族群提升競爭能力。這背後,由於美國政治趨向兩極化,加上財團在後面大力推手,造成民主政治的死結。

在美國政壇上,對造成“貧窮”的因素,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保守的陣營認為,貧窮完全是“個人缺乏責任感”的後果,所以問題在窮人本身。因此使用納稅人的錢救濟窮人,那只有鼓勵懶惰,應當屬於私人慈善的領域,不屬於政府的功能。政府要維持龐大的社會福利機構和開支,基本上是浪費公款,必須減縮。

自由的陣營卻認為,貧窮是社會不公的產物,問題主要在社會,不在窮人本身。貧民窟的孩子從小缺乏上進的環境和條件,使得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為了人道的理由,政府有責任救濟他們,提升教育素質,輔助他們學習養生的技能。貧窮問題必得通過政府的社會福利措施來解決,因此要擴大政府的機能,並向富人多徵稅。

這兩個陣營都堅持自己的執政理念是正確的,因此很難找到交集,經常彼此杯葛、醜化。說穿了,奧巴馬政府6年來最大的難處就在此。貧富問題不能解決,美國夢成為泡影,定時炸彈隨時會被引爆。

其二、權力既得者專注於保護權力,甚至視權力本來應當服務的族群,為壓制的對象。一群人當他們手中持有“榔頭”時,所有的問題都變成了“釘子”,必須去狠命敲打。這是人性中一個不變的“普適價值”。如果不在制度上做調整,去特別保護弱勢族群的權益,問題將永遠存在。這次弗格森的警力,使用對付恐怖組織和戰場交火的氣勢,來面對和平示威的民眾,連訪問新聞的記者都被抓起來,就是個明證。這種架勢助長了暴亂。

如果政府官員和員警的招募,能夠更符合族群分佈的比例,問題將會減少許多。這次密蘇里公路巡警隊長詹森與民眾對話,遠比白人員警更為有效,就是這個道理。用中國的古話來說,這應當就是“以夷制夷”吧?

其三、媒體大量關注雖然是民主社會必有的現象,也是必須的現象,但是為了製造效果,媒體也很可能會把問題放大。尤其如果單單從電視鏡頭來瞭解現況,必然會有其限度。最讓我吃驚的是,我注意到有些所謂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帶著自己族群的有色眼鏡,別有用心地片面報導,扭曲觀眾的視覺,最是令人哭笑不得。

其四、這個案子必須按照法律的步驟和程式正義的原則,一步步走下去。可是,這樣一個受到全世界高度關注的案子,又是一個高度情緒化的案子,不論將來的判決如何,一定不會得到全體民眾一致的支持,一定有人會認為,正義沒有得到伸張。這個時候,是否絕大多數民眾能夠有足夠的民主素養,接受審判的結果,不去刺激再一輪的暴動?這就是關鍵所在。任何人間的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為人都是不完美的。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在不完美之中,堅守一些完美的原則?例如,彼此尊重,支持受害者的家庭,共同尋找改善之道?

或許,這正是司格托牧師和其他宗教領袖出面的時候,讓人們在爭論中回到上帝,多聽聽對方的故事,從彼此學習和彼此饒恕中,共同建立自己的社區。

:許多統計資料採自《紐約時報》與《彭博社》。其他採自各網站,以及《維基百科》。

1 Trackback / Pingback

  1. 愛能粉碎仇恨–美國足聯(NFL)球員對種族歧視的的看法 (裴重生)2016.01.03 | 舉目 Behol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