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信
杨腓力在其著作《恩典多奇异》(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中提到,有人鼓励一名妓女向教会寻求协助,但她回答:“教会!干嘛去那里?我觉得自己已经够糟了,教会只会让我觉得更糟糕。”(注1)
关于教会,这里有几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参与教会是基督徒的义务吗?教会的正式“礼拜”在基督徒个人生命中有何意义?是否有其他的管道可替代教会,满足信徒灵性与肢体生活的需求?
总归一句:为什么要上教会?
两种羊的抱怨
上述问题是出自两类群体的抱怨。
第一类是感到没有被喂饱的羊(underfed),其灵命和肢体生活的需求,未得满足。这些基督徒一周接着一周,满怀着希望和期待到教会作礼拜,却总是带着挫败和愤怒离去。这也许是源自对虚幻的“整全共同体”的失望,以为荣耀的教会可以提供全然的温暖和满足。
另一群体,则是吃得太饱的羊。他们也许不多见,但他们的诉求却引发有趣的神学难题。类似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基督徒教授平日积极向学生和同事们做见证、读属灵书籍,委身于小组、查经、祷告会……他完全融入基督徒群体的生活和使命。星期天,他却对作礼拜,感到意兴阑珊。虽然,他知道自己将会在教会听到一场精采的讲道,遇到热情的弟兄姐妹,但问题仍在:为什么要上教会?有必要吗?上教会真是基督徒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吗?
不堪一击的期望
针对这两种抱怨,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编注)曾谈到,我们带给教会的期望、我们对教会的期望,以及我们的期望与现实相遇时,是如何地不堪一击。除非我们先领悟到圣餐桌是摆在教会前方的十字架下──是给需要恩典和医治、并愿意成为门徒的人,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什么是教会。
人因期待无法被满足而拒绝去教会,是不明白教会是什么:教会存在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无法满足上帝对我们的期望。再者,若因期待无法被满足而拒上教会,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创造另一个教会,也就是偶像崇拜!
若非我们先了解教会是一群异地同途的罪人团契,我们无法明白教会可以成为什么、和做什么。
认识教会的起点
教会中会出现紧张关系,是因为没有两个基督徒是可以完全观点一致的,这种相异正是我们正确认识教会的起点。
教会不是彼此附和或彼此相像的一群人,而是一群意见相左且完全不同的人。当我们要求教会要像我(或我们)、要同意我的异象,甚至因此离开去另建立新的教会时,往往不过是再走上一条老路:始于一群意见相同的人,再变得因为意见相左而分离。
潘霍华在《团契生活》中提出一个重要论点:基督徒团契是“借着”(through)耶稣基督,也“在”(in)耶稣基督里。
1.基础要正确
团契一开始就不应该有妄求。无论是谁,如果想得到多于基督在我们当中所赐下的,就是不想得到信徒的弟兄关系,他只不过是将既糊涂又不单纯的愿望带进来,希冀得到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某些特殊群体经验罢了。如此,信徒的关系从开始就在根本上受到毒害,将弟兄关系混淆为某些宗教社团的梦想;将某些宗教心理对社群的自然要求,混淆为弟兄在灵里的生活样式。(注2)
2. 失望之必须
除非遭遇到各种的不快和丑恶,经历极大失望中的无措,一个团契就不知道如何开始凭信心抓住上帝的应许。所以这些失望愈早临到个人和团契,就愈对两者有利。团契若不能忍受这样的失望,恐怕从此不能继续存在下去。换言之,若仍一味持守那早该打碎的梦想,就会在同一时间失去信徒团契的应许。这样的团契迟早会崩溃。(注3)
3. 需粉碎的梦想
凡是属人的梦想,必会阻碍真正的团契,因此必须粉碎梦想,好活出真正的团契;凡爱自己对团契的梦想多于团契本身的,无论其想法多么体贴、多么诚实、多么认真、多么自我牺牲,都是在破坏那个信徒团契。(注3)
正确看待上教会
尽管我们伪善、平庸,到处找不着一间“圣洁”的教会,但每到星期日,基督徒仍然极度渴望再度寻回自己。如果教会都那么糟,为什么还要烦恼教会的事?干嘛还要上教会?
×教会不等同上帝的国度
首先,上帝国度的权能与范畴不同于一般教会体系。最理想的状况,是教会专注于上帝且追求上帝的国度;但有时上帝的作为是超乎教会、不管教会的。
可见的教会,是上帝国度在历史上、与即将实现的未来中,逐渐具体化的体现。教会,在历史上是教导上帝权能的管道,也是展现上帝权能的地方。
“在新约里,教会从未被拿来与上帝的国度相提并论,但两者也从没被拿来针锋相对。教会不是上帝的国度,却是上帝国度的体现,教会象征著新的未来在这世界的突破。” (注4)耶稣比喻上帝的国度为撒在海里的网,将好的坏的都收聚起来;上帝的国度也好比麦子与稗子,两者目前仍纠缠在一起。甚至,在耶稣的核心门徒圈里,存在着叛徒犹大及不认主的彼得。如果你是上帝真实国度的一员,你很可能会参与教会活动,但要知道,并非所有构成教会的人或活动,都属上帝国度的一部份。
另外,圣礼并不是可随意决定要不要的,基督徒团体一定要过著领受圣礼的信仰生活。上帝的子民必须聚集在上帝的桌前得喂养,他们要一起欢庆上帝的丰盛恩典,也必须为上帝赐给他们和儿女的祝福表示感恩。
有人说,大家应该上教会,因为那里才有举行圣礼。这个说法会让今日许多基督徒感到奇怪,或听起来非常不舒服。圣礼不是人类因袭的传统,圣礼起源于耶稣自己。耶稣受洗,并说祂“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太》3:15)。耶稣递著饼和酒,对门徒说: “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太》26:26)。
履行圣礼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在敬拜中共尝上帝的生命吧!基督徒在基督教历史早期,就提出行圣礼的必要性,而教会就是举行圣礼的地方。
持续参与这样特别的团体活动,使我们得以“分享上帝的本性”(参《彼后》1:4);透过圣餐礼参与上帝的三一生活,会激励我们想要将上帝的祝福传递给更多人,并因此启发教会委身于更多不同的善工。有些教会也许会低估圣礼的价值,但仍然举行圣礼;除了教会,没有其他团体会举行圣礼,所以你怎么能跟随耶稣,而又不跟随祂到底呢?
×定期的团体礼拜
此外,我们也必须有定期的团体礼拜。初代门徒在每星期的第一天聚集,就是团体礼拜的起源。我们都要有与上帝会遇的真实经历、与祂和好,并获得生命的更新,因为我们是来自一个使我们生命残破不堪的世界。
在俗世生活中,我们与上帝隔离、看不见上帝、遗忘上帝,对上帝失去了爱与真诚,甚至犯罪、违反上帝的心意。在这世界中,我们与亲朋好友间的关系伤痕累累,生活在紧张、冲突、嫉妒、冷漠的氛围里。但是当到生命救赎主面前──正是我们在主日应当做的,我们内心深处真正渴望的,却是与上帝和好、与人和好,希望自己的生命得到更新。
我们需要听到上帝饶恕的话语,重新找回上帝对我们的接纳,听见祂要对所有生命重担都赐下恩典的应许,也需要听见祂慈声呼唤我们活出祂的生命、行出祂的旨意。我们必须饶恕他人,视他人为上帝的孩子,重新彼此接纳,并且不只限于亲爱的弟兄姐妹,也要对全世界所有人恢复爱的关系。
长久以来,新教徒采用一种让人惋惜的冗长礼拜──长篇大论的讲道、读经和祷告,这是启蒙时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敬拜模式,倾向以大量单向聆听和理性思考的方式进行。在此礼拜传统中,除了偶尔的起立和坐下,其他什么都没有。这无法将以色列祖先、先知或经文所建立的事实景况,有效传递给信徒。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亲身参与公众礼拜。当我们一起崇拜的时候,人身体的动作,不管是站起来、跪下、唱歌,就会产生某种变化,仿佛有某种东西传进我们心里。《希伯来书》作者也有相似的看法:我们“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以此劝勉”(《来》10:24-25)。劝勉鼓励需要面对面,需要有形有体的人才可行。
教会是基督的延伸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这是对教会最贴切的描述。教会是耶稣在世生命的实体表现,是道成肉身的基督在时空之中的延伸,基督则是教会的头。因此,圣徒保罗将整个教会肢体──包括头与成员──称作基督。
使徒保罗对争吵不休的哥林多人写道:“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 。’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 (《林前》 12:21)你可以将此作这般总结:“如果你没有与基督的肢体连结,你就失去基督。”真正的基督身体是“肉身”肢体的连结,这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生命相连。“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 (《林前》 10:17)
保罗不容许教会含含糊糊成为所有基督徒总和的代表。身体类比教会,表达出保罗相信基督在世上的同在是有形有体的。想要“在基督里”,我们就不能与这个身体保持距离,必须服事其他的基督徒──也就是持续有关系的其他肢体;一个肢体一旦与身体其他部分分离,必定变得毫无用处,而且会很快死去,它也无法再次经历基督,身体的头。
教会是无法分离的家人
你能想像保罗来到一座城市,发现当地会众并不合他的口味,就一走了之?人们在教会以外 “寻找基督”。一个没有教会的基督徒,就像迦太基的居普良(Cyprian of Carthage, 200 -258. 编注)的名言:“除非你有教会作你的母亲,否则无法拥有上帝成为你的父亲。”
一个人也许会跟家人不合、与亲人吵架,但他无法与家人分离──家人是他的亲身骨肉;跟教会也是如此,而且教会是耶稣的血与肉。人们需要彼此,基督徒则需要基督徒,如此才能认识上帝。基督徒生活是一种团契关系,没有任何基督徒是一座孤岛。一个有生命的教会,才是唯一能与上帝建立健康关系的地方,因为唯有教会才是耶稣在世上选择的居所。
结语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约》15:16)。教会不只是一群心智相同、自愿相聚的社团,也不单只是许多个人的聚集。
现代基督教常常认为教会是个人前来寻找自身答案的地方,或是个人可以尝试满足自己消费主义欲望的另一选项。如此一来,教会成为商品,而不是一群真诚信徒的聚会场所。教会生活的性质,与其他世俗社团大不相同──是基督的身体,借此也教导传扬与世俗文化相反的信念。
教会并非为我而存在;救恩于我主要不是关乎在理智上的掌握或情感上的满足。教会是更新和转化我的地方;作为基督身体的实践,模塑我成为圣子的形象。我这个借着恩典得救的罪人,需要改造我的意志和内心多于得到答案。
所谓教会的实践,包括洗礼和圣餐这些传统的礼仪,也包括基督徒的婚姻和养育儿女,甚至蒙召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这些简单但彻底的实践!例如:教会是透过操练学习忍耐的地方。由作为教会的实践种下的种子,在我们生命中演变成圣灵的果子;而当教会开始展露圣灵的果子,便成了对后现代世界的见证(《约》17章)。
在献身于消费和暴力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比服事受苦的仆人的群体更反文化。但教会只有在放弃它自己的现代性时,才能够有这种反文化,并具先知性的见证;因此,后现在主义可以是另一种催化剂,让教会成为教会。(注5)
注:
1. 杨腓力,《恩典多奇异》(校园,1999),p.11。
2.Dietrich Bonheoffer, Life Together, Prayerbook of the Bible, (Minneapolis:Fortress Press, 1996), p. 34. 中文见潘霍华,《团契生活》(基督教文艺,1999)。
3.同上,p. 35.
4.Johannes Blauw, The Missionary Nature of the Church(New York: McGraw-Hill, 1962), p.79.中文见布劳,《教会的宣教使命》(东南亚神学院协会台湾分会,1964)。
5. James K A Smith, Who’s Afraid of Postmodernism?(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2007), p.30. 中文见史密斯,《与后现代大师一同上教会》(基道,2007)。
作者现任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神学硕士主任。主授系统神学、教会历史与灵修神学。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