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有真有爱,家是天堂──家庭祭坛灵修教材》
林敏雯
本文原刊于《举目》55期
“家庭祭坛”这个名词,近年来常在华人教会中提起,也逐渐受到重视。愈来愈多的基督徒开始明白,“敬拜”不是限于一周的某天、在某个固定地点,所举行的某种仪式。“敬拜”应成为基督徒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与生活连结最紧密的便是家庭。对孩子信仰的培养,也应该越早越好。家庭中的信仰教导、操练,是灵命成长的关键。而家庭灵修时间,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真理、实践真爱的机会。这不单建立了亲子关系,更为孩子打下稳固的信心根基。
苏文安牧师的新作《有真有爱,家是天堂──家庭祭坛灵修教材》(下称《有真有爱》),即清晰地教导了我们,如何搭筑家庭祭坛。
对于家庭祭坛,常听信徒说有如下的困难﹕习惯不易养成、合适教材难觅,以及,不知如何让家庭成员参与。这些都是实情。要将“家庭祭坛”的信念付诸行动,需要创意与决心。
对此,《有真有爱》提供了有效的方式。一般查经教材,不一定适合家庭灵修,因为家中有父母,有孩子,年龄有别,程度不一。《有真有爱》则以一家5口(中年父 母、3个孩子)互动的生活故事,进行圣经教导及应用。这样的方式,能使孩子年龄的差距反而带来更丰富、多元的真理亮光。
该书的26章,以四时节令为背景,读者每两周阅读一章,可在一年内建立起家庭灵修。读者还可将经文内容,与庆典或家中的纪念日结合,从生活中反思真理。
经文与生活结合
如何结合呢?例如,第一章《直奔标竿》,是于岁首查考《腓立比书》3:13-14。一家人就此讨论、订定标竿。其中“一车水的故事”,激励读者聆听“天上指挥官”的命令,将有限的体力、才干、时间等资源,投入上帝要我们委身的目标上。
进入26章《听石头说故事》,已是除夕。读者可以一面回顾这一年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一面从《出埃及记》和《申命记》中,学习以色列人将石头累叠成祭坛形 状。外在仪式,以及具体而微的“祭坛”,是上帝作为的纪念、与上帝互动的象征。岁末有了这样的提醒,才能于新年伊始,满怀信心,继续“直奔标竿”。
中间14章《夏甲的哭泣》,引人阅读、思考《创世记》21:9-21。这是夏甲和以实玛利被逐后,与上帝相遇、对话、得应许的记载。这段经文,也为以色列民 族与以实玛利后裔未来数千年的恩怨,埋下伏笔。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思索:这段经文所记载的,除了历史意义,还有什么属灵意义吗?
对此,《有真有爱》书中的一家5口,从“旷野”开始谈起。对于大儿子来说,大病一场是“旷野”;对小弟而言,个头小、被女生取笑,是旷野。这些经历在成人眼中,或许没什么大不了,对孩子却是锥心之痛,足以使他们理解夏甲的遭遇。
父母正视了孩子的感受,接下来的谈话才能引起孩子共鸣;正因为孩子切身体会过旷野,他们才能确实体会上帝所预备的是何等大的恩典,才能深刻理解救赎的意义,并学习将目光由眼前的苦难,转向神的应许和丰富。
这样的一课,已不仅是经文查考,更是个人与家庭的灵命反思与灵程印记。学过这样的课程后,当自己或亲友再有旷野经历时,就知道该在哪里能找到安慰、鼓励的经文,也能给出活泼的见证,与人分享。
认知与实践并行
家庭祭坛中,要鼓励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可以营造生动的气氛,激发全家持续灵修。就如书中的一家5口,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姊姊善于找资料,事前充分准备;小弟擅长戏剧表演,可以把“读经”变成“说书”。
这不也是上帝家中的缩影?天父的儿女不也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在这个大家庭中各尽己力,奉献神赐予的才干?而且,以爱彼此款待、接纳,在针锋相对、冲突将起时,能即时停火,一笑泯恩仇(参考第8章《彼得先生越狱了》)。
家庭祭坛既是灵修时间,除了查考圣经,不可少的是祷告。在每章末尾,所附的“全家同献祈祷祭”,是对天父真诚的恳求。认识真理与行出真理,绝对需要来自天上的帮助。而“延伸阅读”中所列书目,则是与主题相关、可扩展读者眼界的好书。
《有真有爱》作为真理的认知与实践齐头并行的好教材,虽标明为家庭祭坛灵修教材,相信也可以造就任何年龄层的查经小组,包括看重亲身体验的90后青年。
本书附赠的“至于我和我家”DVD,是读者额外的收获。这是作者苏文安牧师的父母——苏铜钟长老与妻子谢守女士的生命故事。他们对上帝、对彼此、对家庭的忠心,使得他们的生命成为信仰的见证。也因为他们家庭祭坛的建立,子孙得以传承先辈的信仰,将家庭祭坛不断传递、发扬光大。
现世代的家庭观与价值观已远离真理,我们许多人在孤独和伤痛中长大,对家庭生活相当陌生。当我们组成家庭或经营家庭时,有什么可为依据、从哪里得到帮助?答案是,该书即 能触发人对理想基督化家庭的憧憬,激励信徒融合真理与真爱,借由灵修祭坛的搭筑,把家庭营造成地上的天堂。
作者从事文字工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