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言与思专栏
对住加拿大首都(渥太华, Ottawa。原为爱尔兰和法国的基督教乡镇。编注)的人来说,在国会山庄(Centre Block)的示威游行虽不算是家常便饭,但也不是罕见之事。示威游行者多半会拿着大声公宣告自己的主张,而喧闹是必然的一幕示威场景,示威者往往一脸沉重,有的甚至怒气冲天。
然而,上周五,2015年4月24日,我看到却是一场平和的示威,甚至有些示威者还带着微笑。
那一天,国会山庄草坪上飘着旗海。不晓得是不是心理作用,我一眼望去总觉得亚美尼亚三色旗,要比土耳其的红腥旗平和亲切多了。
100年前的灭族迫害
不过,身为加害者的土耳其,至今仍不认帐,硬说那亚美尼亚150万人,是在“迁移”或“驱逐”过程中死亡的。不但如此,多年来土耳其政府用刑法法典,禁止“侮辱土耳其”来吓阻百姓,不准再提当年这件暴行。
至今,全世界约有20多个国家,承认在1915至1923年期间,土耳其种族灭绝亚美尼亚150万人。(编注1)
只是,美国总统欧巴马,到现在还不肯松口用“种族灭绝”一词,而是称之为“20世纪最惨无人道的暴行之一”。
加拿大,是一位亚美尼亚裔国会议员花了11年的时间,经历艰辛多方奔波,在2004年,才通过立法成功,得以承认的。过程中,涉及的加拿大法律和外交议题,十分复杂。(编注2)
何以鄂图曼帝国(Ottoman Empire,土耳其的前身。1299–1923。编注)要种族灭绝亚美尼亚人﹖
有学者专家说,这是一场圣战。要知道,亚美尼亚是全世界最古老,也是第一个基督教国家,而鄂图曼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也有学者专家,这是民族主义或是当时其他政治因素引起的,与信仰无关。
我想,可能两者都是吧﹗事件本身相当复杂。
蒙聆听的渴求
话说回来,为什么这么悲惨事件的游行会那么平和,甚至还有人面带微笑?
我想,那是因为加拿大政府给予亚美尼亚人表达心声的自由和机会。(编注3)
这情况有点儿像一位加籍老祖母,对照顾二、三岁,正值抗逆年龄的孩子,她传授之育儿妙招的原理,就是用口表达“以肯定态度聆听”孩子的意愿。
举例来说,当孩子不肯上床时,我们可以一面不断地说出孩子的心意:“你不要上床睡觉”,来向孩子一次次地确认,听到他们的心声,同时一面动手为孩子穿睡衣。如此,你会发现等孩子换好睡衣后,就会乖乖上床睡觉,这是因为他的心声得蒙听闻(家有固执幼儿烦恼的读者,不妨试试此招)。
当然啦,这比喻不见得全然恰当,加拿大政府并没有一面“以肯定态度聆听”亚美尼亚族裔的呼声,却又一面对亚美尼亚族裔采取反行动。而我想强调的是,人都有心声蒙聆听的渴求,而这个渴求需要得满足。
走笔至此,我忍不住想到,在教会里,意见不同的发生,是免不了的,但是,我们是否给予那些与我们意见不同的人,有足够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心声?并且能够进一步建立对话的平台,在基督里彼此建造?
更何况,许多时候,在教会里意见的不同,往往不是神学或信仰看法有差异,而是做事的方式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在教会里,若大家能够按捺下想达速效的意欲,给予他人空间,“以肯定态度聆听"不同意见者的心声,如此,教会里的冲突与不和,必可大为减少,并且在执行大使命、拓展上帝国度一事上,也会更有效果。
其实,给予聆听的空间,也是一份爱的表达。
编注:
1. “Poignant Photo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how Armenian Genocide Has Not Been Forgotten”
(《世界各地纪念亚美尼亚大屠杀的凄美照片》)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5/04/24/armenian-genocide-anniversary-world-photos_n_7137936.html
2. “The political game: How one MP fought to have Canada recognize the Armenian Genocide”
(《政治游戏:一个国会议员如何奋战,使得加拿大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
3. “100 years later, Armenian genocide stories survive on social media”
(《100年后,亚美尼亚大屠杀的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存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