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言與思專欄
對住加拿大首都(渥太華, Ottawa。原為愛爾蘭和法國的基督教鄉鎮。編註)的人來說,在國會山莊(Centre Block)的示威遊行雖不算是家常便飯,但也不是罕見之事。示威遊行者多半會拿著大聲公宣告自己的主張,而喧鬧是必然的一幕示威場景,示威者往往一臉沉重,有的甚至怒氣衝天。
然而,上週五,2015年4月24日,我看到卻是一場平和的示威,甚至有些示威者還帶著微笑。
那一天,國會山莊草坪上飄著旗海。不曉得是不是心理作用,我一眼望去總覺得亞美尼亞三色旗,要比土耳其的紅腥旗平和親切多了。
100年前的滅族迫害
不過,身為加害者的土耳其,至今仍不認帳,硬說那亞美尼亞150萬人,是在“遷移”或“驅逐”過程中死亡的。不但如此,多年來土耳其政府用刑法法典,禁止“侮辱土耳其”來嚇阻百姓,不准再提當年這件暴行。
至今,全世界約有20多個國家,承認在1915至1923年期間,土耳其種族滅絕亞美尼亞150萬人。(編註1)
只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到現在還不肯鬆口用“種族滅絕”一詞,而是稱之為“20世紀最慘無人道的暴行之一”。
加拿大,是一位亞美尼亞裔國會議員花了11年的時間,經歷艱辛多方奔波,在2004年,才通過立法成功,得以承認的。過程中,涉及的加拿大法律和外交議題,十分複雜。(編註2)
何以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土耳其的前身。1299–1923。編註)要種族滅絕亞美尼亞人﹖
有學者專家說,這是一場聖戰。要知道,亞美尼亞是全世界最古老,也是第一個基督教國家,而鄂圖曼帝國信仰伊斯蘭教。也有學者專家,這是民族主義或是當時其他政治因素引起的,與信仰無關。
我想,可能兩者都是吧﹗事件本身相當複雜。
蒙聆聽的渴求
話說回來,為什麼這麼悲慘事件的遊行會那麼平和,甚至還有人面帶微笑?
我想,那是因為加拿大政府給予亞美尼亞人表達心聲的自由和機會。(編註3)
這情況有點兒像一位加籍老祖母,對照顧二、三歲,正值抗逆年齡的孩子,她傳授之育兒妙招的原理,就是用口表達“以肯定態度聆聽”孩子的意願。
舉例來說,當孩子不肯上床時,我們可以一面不斷地說出孩子的心意:“你不要上床睡覺”,來向孩子一次次地確認,聽到他們的心聲,同時一面動手為孩子穿睡衣。如此,你會發現等孩子換好睡衣後,就會乖乖上床睡覺,這是因為他的心聲得蒙聽聞(家有固執幼兒煩惱的讀者,不妨試試此招)。
當然啦,這比喻不見得全然恰當,加拿大政府並沒有一面“以肯定態度聆聽”亞美尼亞族裔的呼聲,卻又一面對亞美尼亞族裔採取反行動。而我想強調的是,人都有心聲蒙聆聽的渴求,而這個渴求需要得滿足。
走筆至此,我忍不住想到,在教會裡,意見不同的發生,是免不了的,但是,我們是否給予那些與我們意見不同的人,有足夠的空間,來表達他們的心聲?並且能夠進一步建立對話的平臺,在基督裡彼此建造?
更何況,許多時候,在教會裡意見的不同,往往不是神學或信仰看法有差異,而是做事的方式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在教會裡,若大家能夠按捺下想達速效的意欲,給予他人空間,“以肯定態度聆聽"不同意見者的心聲,如此,教會裡的衝突與不和,必可大為減少,並且在執行大使命、拓展上帝國度一事上,也會更有效果。
其實,給予聆聽的空間,也是一份愛的表達。
編註:
1. “Poignant Photo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how Armenian Genocide Has Not Been Forgotten”
(《世界各地紀念亞美尼亞大屠殺的淒美照片》)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5/04/24/armenian-genocide-anniversary-world-photos_n_7137936.html
2. “The political game: How one MP fought to have Canada recognize the Armenian Genocide”
(《政治遊戲:一個國會議員如何奮戰,使得加拿大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
3. “100 years later, Armenian genocide stories survive on social media”
(《100年後,亞美尼亞大屠殺的故事,在社交媒體上存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