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不只是他们
本文原刊登于《举目》官网天下事专栏
非洲战乱频繁,许多难民涌入边境国家是早已存在的现象。叙利亚内战爆发至今也好几年了,最近一张难民儿童溺毙在沙滩上的照片引起国际譁然,连平时不太在乎中亚和非洲局势的华人,也开始关注了。
我也是难民后代,1949 年国民党部队撤退到台湾,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都是这波“难民潮”的一份子。听奶奶述说刚来台湾时,物质生活困难,充满种种不确定性,和今天世界各地的许多难民处境实在很像。
几十年来,也有许多人因着各种原因,想办法移民到北美,在美国定居。他们虽然不是传统定义上的“难民”,但选择离开家乡,到异地打拼。
1995年台海局势不稳,中共试射飞弹,许多台湾居民到处寻找离开的管道,包括移民到太平洋岛国和中南美洲的国家。
我所出生长大和所爱的台湾,既是寄居者前往的定居地,也是寄居者出发前往异地的家乡。
全球化打破了国家的界线,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造成的全球人口流动,使得全球每一个国家都成为移民输出国,也都成为移民接收国。 Bauman称今天的时代是“流离失所的时代”(the age of diasporas),每个人要不自己是移居到他乡居住者,要不就是居住在从外地迁徙到本地居住的人中,或者两者都是。(注1)研究国际人口移动的学者Khalid Koser 指出,人口迁徙已是全球的现象,难民与经济移民的界线也愈来愈模糊。(注2)
我所住的北美华人社群中,也是寄居者的社群,时常与各式各样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挣扎。当这个社群面对美国主流社会不公义的对待时,也都希望为自己争取居留权和工作权。但即便在移民社区,也存在着内部的歧视和排挤。老侨欺负新侨,专业移民瞧不起经济移民,经济移民瞧不起非法移民。
有一次我与一个非法移民聊天时,他对我说:“其时谁想当非法移民?如果我有足够的钱,能够投资移民,我也会走正当管道。”一语道破其实大家都是在追求理想中“更好”的生活,甚至是为了下一代而离开家乡,到异地打拼的本质。(至于什么是“更好”,来到欧美是不是真的就“更好”?这题目太大,需要用另一篇文章来讨论。)
当我们在思考中亚难民的问题时,很容易把这问题想成是“他们”的问题,却很少想到“他们”与“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是类似的,也同受到全球人口迁徙的影响。当我们停止从“这是他们的问题”来讨论和思考难民的议题,而是带着多一份同理和自我意识来讨论时,或许我们更有可能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或至少在讨论时,能够少一份定罪和指责,多一份爱心和温柔。
因为,耶稣说:“凡为我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可》9:37)
耶稣还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注:
1. Zygmunt Bauman, Culture in a Liquid Modern World, trans., Lydia
Bauman (Malden: MA, Polity Press, 2011), 35.
2. Khalid Koser,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6-19.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