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怡昕
本文原刊登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6.04.25
科研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的研究內容,主要是關於資訊技術對使用者的影響。
要點贊多還是原創多?
最近我和合作者在修改一篇研究文章,是關於Pinterest式的無限下拉用戶介面,對使用者的影響。
這個研究的核心發現是,當網站從翻頁式的用戶介面,改版到Pinterest式的無限下拉式用戶介面後,網站用戶給別人的分享點出的贊更多了,但是用戶原創性的分享卻減少了。(註1)
我們的解釋是,當介面改變成無限下拉之後,用戶不需要點擊下一頁去翻頁,也不需要等待下一頁內容的下載(load),所以更容易在閱讀體驗中有流暢(flow)感,而不知不覺地讀更多……
讀得多,遇到自己喜歡的內容的可能性,就更高了,於是給出了更多的贊。
可是,人的注意力(attention)是個有限的資源,當用了更多的注意力在閱讀別人的分享上時,可以用來做原創性分享的注意力資源就少了,於是原創性的分享就少了。
對於網站而言,用戶的原創性分享和用戶對他人的評論,都是很重要的用戶貢獻。但改成無限下拉的用戶介面時,對這兩者的影響是一負一正。
值得做一個研究嗎?
其實上面的這些發現和推理聽起來是蠻簡單的。那麼,為了檢驗這麼簡單的事情,值得做一個研究嗎?
其實研究很多時候,不是為了“講一個複雜的事情”而去講複雜的事。研究的關鍵是,事實到底如何。研究者是要憑事實來說話的,而不是摸摸腦袋想當然。
如果一個研究者只是說,我覺得如何如何,我認為如何如何,卻不能夠用資料來證實他/她的想法,那麼我們也只是把他/她所說的作為一種“說法”來看待。
做研究,真實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面提到的我們的研究為例,所用的資料,是收集自一個網站真實的用戶行為,而且用戶當時的行為是自然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在被觀察。(註2)
作為一個還在起步階段的學者,我現在的領悟是,研究是要求真,尋求真實。
研究者要回答的一個本質問題是,事實(facts)到底是什麼?
虛假的關係
尋求真實/事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如何確認因果關係(causality),怎麼才能知道是因為A而引起了B,這個話題本身就已經引發了很深刻的哲學討論。我對相關的哲學討論瞭解有限,下面只簡單講講我覺得大家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點。
夏天來了,冰激淩的銷量高了。但同時,溺水的人也多了。看來吃冰激淩和溺水有關,是不是吃冰激淩會讓人溺水?
聽起來很可笑,對吧。但如果只是看相關性(correlations),我們是會看到冰激淩的銷量和溺水的人數相關的(corrrealated)。
但如果我們再看一下氣溫,就會發現,氣溫和冰激淩的銷量相關(correlate),氣溫也和溺水的人數相關。
更合理的解釋是,氣溫升高,人們吃更多的冰激淩。氣溫升高,更多人去游水,也就有更多人溺水。吃冰激淩並不導致溺水,只是氣溫同時影響了冰激淩銷量和溺水的人數。
如果看到冰激淩的銷量與溺水人數恰巧同時增長,就認為二者之間有因果的關係,則此關係用科研術語是稱為虛假關係(spurious relationship)。
虛假關係的存在提醒我們,只是看到兩件事情同時發生,並不代表這兩件事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為了更好地確認因果關係,我們常常需要多考慮一些有可能會影響我們所感興趣的變數的因素。
有一次,我媽媽轉發給我一篇新聞報導,報導裡說,科研文章的標題越短,被引用的次數越高。我能理解我媽媽轉發給我看,是希望我的文章也可以被多引用。但我真是挺懷疑標題的長短就能影響文章被引用次數的。
可惜,我看了一下這篇報導,並沒有講研究者到底都考慮了什麼因素。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瞭解是什麼因素會影響科研文章被引用的次數,那我們至少要看一些很可能影響引用次數的因素,比如,這篇文章發表的時間,發表在什麼期刊上,文章的話題領域是什麼,文章的作者是誰,等等。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而是單單看文章標題長短和引用次數之間的關係,所得出的結論其實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會誤導人。(註3)
喝果汁,和吃水果一樣嗎?
有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某個研究號稱所回答的問題,和它實質上所能回答的問題,是兩回事。我曾經在《三聯生活週刊》上,讀到過一篇關於吃水果能否幫助減肥的短文。
文中引用了一個研究:“在午餐前喝果汁的志願者在8週後不但沒有像預期中那樣體重降低,反而平均增加了3.5磅到5磅體重。”
請問,喝果汁,和吃水果一樣嗎?如果只是讓參與實驗的人喝果汁,那麼,我們只能得出和喝果汁相關的結論,並不能得出和吃水果相關的結論;如果我們讓參與實驗的人喝橙汁,那我們其實只能得出和喝橙汁有關的結論,這個結論並不能直接推測到喝蘋果汁或喝西瓜汁。(註4)
我認識的Prof. Robert S. Wyer,是一位很有經驗的社會心理學和消費者行為學教授。他讀學術文獻時,常常是先去看研究到底是怎麼設計,怎麼執行的,而不是只看研究者宣稱(claim)他們的研究有什麼貢獻。
事實上,研究到底是怎麼設計怎麼執行的,決定了這個研究能回答什麼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研究所能達到的實質性貢獻。
對總結留個心眼
現在,我讀一些新聞報導裡所總結的學術研究的時候,常常留個心眼。我會看一下那篇報導裡有沒有提供那個學術研究的具體資訊,如果那是我感興趣的話題,我會去找那篇研究來看,而不是只看報導裡的總結。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新聞報導有時為了吸引讀者,會只講研究的某方面。或者,為了方便讀者的理解,就高度概括了研究的發現。但這種目的性太強的高度概括,常常會偏離研究本身真正的發現。
其實,不僅新聞報導如此,連中學教科書也會這樣,只是告訴學生一個被高度概括之後的結論。當然,中學教科書的編寫者可能是考慮到學生當時的知識水準。但是,我多麼希望在教科書裡,可以這樣寫,“這個年份測定是用某某方法得到的,某某方法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在這裡不具體討論。”(註5)那麼,當我的知識水準提高之後,我可以去看一看那些假設是否合理。
在謊言充斥的世界中
我個人覺得,任何不告訴你初始假設,也不告訴你推理過程,只告訴你結論的文章,你都需要再多些思考,而不是立即接受文中的結論。
聽來好像很累,是不是?
好像是比較累。但很可惜,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謊言的世界。有意的謊言,無意的謊言。如果不在讓資訊進入腦袋之前,先鑒別和過濾一下,那我們就真是愚蒙人是話都信了。
科研工作者對一般的社會大眾是有一份責任的,我們更該謹慎求真。無論讀者你在做什麼行業,相信你也喜歡真實而不喜歡虛假。求真不容易,懇求上帝幫助我們!
註:
1.原創性分享,指的是用戶自己原創,發在自己頁面上的內容。
2. 我們所收集的資料是完全公開的,是任何其他人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看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涉及隱私問題。
3. 果殼網上對此有一些討論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678/
根據果殼網的文章提供的資訊,我後來找到了這篇文章。
The advantage of short paper titles
Adrian Letchford, Helen Susannah Moat, Tobias Preis
Published 26 August 2015.DOI: 10.1098/rsos.150266
http://rso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150266
這個研究只考慮了文章的題目長短和文章所發表的期刊。
4.我所搜到的中文資料如下。我沒有找到英文的那篇study,有可能他們也做了吃水果的實驗。文中的評論只基於從中文資料裡得到的資訊。
“水果的迷思
多年來,“水果減肥法”一直受到許多女性的追捧。與大魚大肉漢堡比薩相比,蘋果橘子番茄的熱量沒那麼恐怖,而且,有專家認為,水果中富含的果膠——一種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於增加飽腹感,抑制食慾。基於這一理論,近年來果汁減肥法更是風靡一時。不過,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肥胖雜誌》上的研究結果卻為上述說法畫上了一個大問號。
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在午餐前喝果汁的志願者在8週後不但沒有像預期中那樣體重降低,反而平均增加了3.5磅到5磅體重。在實驗持續期間,這些人平均每天多攝入400卡路里的熱量。與之相對應,新鮮水果和乾果似乎在抑制食慾上表現略佳,但這種效果僅在短期內有效。長遠來看,多吃水果並不會幫助人控制體重,反而令他們攝入更多熱量。”
http://m.dooland.com/index.php?s=/article/id/249053/from/faxian.html。
5.關於鑒別年份的方法,蘇緋雲博士有提供很好的講解。
GoodTV有製作節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qtdrRfc8g。
我還在網上找到了這篇文章,值得和大家分享。
碳十四可信嗎? ——再思放射性鑒年法 (一)
作者為信息管理系統博士,目前在芬蘭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任教。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