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重要吗?(张怡昕)2016.04.25

/张怡昕

本文原刊登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6.04.25

科研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资讯技术对使用者的影响。

 

要点赞多还是原创多?

最近我和合作者在修改一篇研究文章,是关于Pinterest式的无限下拉用户接口,对使用者的影响。

这个研究的核心发现是,当网站从翻页式的用户接口,改版到Pinterest式的无限下拉式用户接口后,网站用户给别人的分享点出的赞更多了,但是用户原创性的分享却减少了。(注1)

我们的解释是,当接口改变成无限下拉之后,用户不需要点击下一页去翻页,也不需要等待下一页内容的下载(load),所以更容易在阅读体验中有流畅(flow)感,而不知不觉地读更多……

读得多,遇到自己喜欢的内容的可能性,就更高了,于是给出了更多的赞。

可是,人的注意力(attention)是个有限的资源,当用了更多的注意力在阅读别人的分享上时,可以用来做原创性分享的注意力资源就少了,于是原创性的分享就少了。

对于网站而言,用户的原创性分享和用户对他人的评论,都是很重要的用户贡献。但改成无限下拉的用户接口时,对这两者的影响是一负一正。

 

值得做一个研究吗?

其实上面的这些发现和推理听起来是蛮简单的。那么,为了检验这么简单的事情,值得做一个研究吗?

其实研究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讲一个复杂的事情”而去讲复杂的事。研究的关键是,事实到底如何。研究者是要凭事实来说话的,而不是摸摸脑袋想当然。

如果一个研究者只是说,我觉得如何如何,我认为如何如何,却不能够用资料来证实他/她的想法,那么我们也只是把他/她所说的作为一种“说法”来看待。

做研究,真实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以上面提到的我们的研究为例,所用的资料,是收集自一个网站真实的用户行为,而且用户当时的行为是自然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被观察。(注2)

作为一个还在起步阶段的学者,我现在的领悟是,研究是要求真,寻求真实。

研究者要回答的一个本质问题是,事实(facts)到底是什么?

 

虚假的关系

寻求真实/事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如何确认因果关系(causality),怎么才能知道是因为A而引起了B,这个话题本身就已经引发了很深刻的哲学讨论。我对相关的哲学讨论了解有限,下面只简单讲讲我觉得大家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点。

夏天来了,冰激凌的销量高了。但同时,溺水的人也多了。看来吃冰激凌和溺水有关,是不是吃冰激凌会让人溺水?

听起来很可笑,对吧。但如果只是看相关性(correlations),我们是会看到冰激凌的销量和溺水的人数相关的(corrrealated)。

但如果我们再看一下气温,就会发现,气温和冰激凌的销量相关(correlate),气温也和溺水的人数相关。

更合理的解释是,气温升高,人们吃更多的冰激凌。气温升高,更多人去游水,也就有更多人溺水。吃冰激凌并不导致溺水,只是气温同时影响了冰激凌销量和溺水的人数。

如果看到冰激凌的销量与溺水人数恰巧同时增长,就认为二者之间有因果的关系,则此关系用科研术语是称为虚假关系(spurious relationship)。

虚假关系的存在提醒我们,只是看到两件事情同时发生,并不代表这两件事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了更好地确认因果关系,我们常常需要多考虑一些有可能会影响我们所感兴趣的变量的因素。

有一次,我妈妈转发给我一篇新闻报导,报导里说,科研文章的标题越短,被引用的次数越高。我能理解我妈妈转发给我看,是希望我的文章也可以被多引用。但我真是挺怀疑标题的长短就能影响文章被引用次数的。

可惜,我看了一下这篇报导,并没有讲研究者到底都考虑了什么因素。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是什么因素会影响科研文章被引用的次数,那我们至少要看一些很可能影响引用次数的因素,比如,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发表在什么期刊上,文章的话题领域是什么,文章的作者是谁,等等。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而是单单看文章标题长短和引用次数之间的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其实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会误导人。(注3)

 

喝果汁,和吃水果一样吗?

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某个研究号称所回答的问题,和它实质上所能回答的问题,是两回事。我曾经在《三联生活周刊》上,读到过一篇关于吃水果能否帮助减肥的短文。

文中引用了一个研究:“在午餐前喝果汁的志愿者在8周后不但没有像预期中那样体重降低,反而平均增加了3.5磅到5磅体重。”

请问,喝果汁,和吃水果一样吗?如果只是让参与实验的人喝果汁,那么,我们只能得出和喝果汁相关的结论,并不能得出和吃水果相关的结论;如果我们让参与实验的人喝橙汁,那我们其实只能得出和喝橙汁有关的结论,这个结论并不能直接推测到喝苹果汁或喝西瓜汁。(注4)

我认识的Prof. Robert S. Wyer,是一位很有经验的社会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教授。他读学术文献时,常常是先去看研究到底是怎么设计,怎么执行的,而不是只看研究者宣称(claim)他们的研究有什么贡献。

事实上,研究到底是怎么设计怎么执行的,决定了这个研究能回答什么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研究所能达到的实质性贡献。

 

对总结留个心

现在,我读一些新闻报导里所总结的学术研究的时候,常常留个心眼。我会看一下那篇报导里有没有提供那个学术研究的具体资讯,如果那是我感兴趣的话题,我会去找那篇研究来看,而不是只看报导里的总结。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新闻报导有时为了吸引读者,会只讲研究的某方面。或者,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就高度概括了研究的发现。但这种目的性太强的高度概括,常常会偏离研究本身真正的发现。

其实,不仅新闻报导如此,连中学教科书也会这样,只是告诉学生一个被高度概括之后的结论。当然,中学教科书的编写者可能是考虑到学生当时的知识水准。但是,我多么希望在教科书里,可以这样写,“这个年份测定是用某某方法得到的,某某方法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在这里不具体讨论。”(注5)那么,当我的知识水准提高之后,我可以去看一看那些假设是否合理。

 

在谎言充斥的世界中

我个人觉得,任何不告诉你初始假设,也不告诉你推理过程,只告诉你结论的文章,你都需要再多些思考,而不是立即接受文中的结论。

听来好像很累,是不是?

好像是比较累。但很可惜,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谎言的世界。有意的谎言,无意的谎言。如果不在让资讯进入脑袋之前,先鉴别和过滤一下,那我们就真是愚蒙人是话都信了。

科研工作者对一般的社会大众是有一份责任的,我们更该谨慎求真。无论读者你在做什么行业,相信你也喜欢真实而不喜欢虚假。求真不容易,恳求上帝帮助我们!

注:

1.原创性分享,指的是用户自己原创,发在自己页面上的内容。

2. 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是完全公开的,是任何其他人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看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涉及隐私问题。

3. 果壳网上对此有一些讨论

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678/

根据果壳网的文章提供的资讯,我后来找到了这篇文章。

The advantage of short paper titles

Adrian Letchford, Helen Susannah Moat, Tobias Preis

Published 26 August 2015.DOI: 10.1098/rsos.150266

http://rso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150266

这个研究只考虑了文章的题目长短和文章所发表的期刊。

4.我所搜到的中文资料如下。我没有找到英文的那篇study,有可能他们也做了吃水果的实验。文中的评论只基于从中文资料里得到的资讯。

“水果的迷思

多年来,“水果减肥法”一直受到许多女性的追捧。与大鱼大肉汉堡比萨相比,苹果橘子番茄的热量没那么恐怖,而且,有专家认为,水果中富含的果胶——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饱腹感,抑制食欲。基于这一理论,近年来果汁减肥法更是风靡一时。不过,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肥胖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却为上述说法画上了一个大问号。

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在午餐前喝果汁的志愿者在8周后不但没有像预期中那样体重降低,反而平均增加了3.5磅到5磅体重。在实验持续期间,这些人平均每天多摄入400卡路里的热量。与之相对应,新鲜水果和干果似乎在抑制食欲上表现略佳,但这种效果仅在短期内有效。长远来看,多吃水果并不会帮助人控制体重,反而令他们摄入更多热量。”

http://m.dooland.com/index.php?s=/article/id/249053/from/faxian.html

5.关于鉴别年份的方法,苏绯云博士有提供很好的讲解。

GoodTV有制作节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qtdrRfc8g

我还在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值得和大家分享。

碳十四可信吗? ——再思放射性鉴年法 (一)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4/%E7%A2%B3%E5%8D%81%E5%9B%9B%E5%8F%AF%E4%BF%A1%E5%90%97-%E5%86%8D%E6%80%9D%E6%94%BE%E5%B0%84%E6%80%A7%E9%89%B4%E5%B9%B4%E6%B3%95-%E4%B8%80/

作者为信息管理系统博士,目前在芬兰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任教。

4 responses to “求真重要吗?(张怡昕)2016.04.25”

  1. 临风 Avatar
    临风

    作者在注5讨论鉴别年份,作者同意,科学界使用的方法完全不可靠。作者支持苏菲云女士的说法。苏女士用这些理由支持年轻地球论。

    其实,举出碳14可能有偏差,这并不等于就可以全盘推翻科学界的年份鉴定方法。科学界的方法也不仅仅是碳14!既然要讲“真理”,结果却给人印象,支持科学上站不住的年轻地球论所引用的论点的一边,是个讽刺。

     

    为了求真,需要去了解科学上如何鉴定年份,误差如何?

    1. Sarah Avatar
      Sarah

      谢谢评论!我是文章的作者。那我来clarify一下。

      对于年份的鉴定,有很多方法。值得检视每一种方法的假设。但检视每一种方法的假设,不是这篇文章要做的事情。

      文末所给的链接中,对C14的方法有讨论。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大家了解,每种方法,都有它的假设。如果读者对其它的鉴定方法感兴趣,可以再自己搜索资料。

      文章要说的是,"我个人觉得,任何不告诉你初始假设,也不告诉你推理过程,只告诉你结论的文章,你都需要再多些思考,而不是立即接受文中的结论。"

      另外,恕我直言,我不知道您是从哪里看出,"作者同意,科学界使用的方法完全不可靠。"

      对于做科学的人而言,我想我们在寻求真相/事实。但我们也知道,要完全抓住真相/事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要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去检验同一件事情,希望所得到的发现能够彼此验证。cross validation.

      我个人觉得,我们是在去不断地接近真相/事实。

      我也不明白您说,"作者支持苏菲云女士的说法。苏女士用这些理由支持年轻地球论。" 我支持了苏绯云女士关于什么的说法?这篇文章哪里有谈年轻地球论?

      或者我在注释中表达的不清楚,那我来clarify一下。我认为她对C14方法的假设做出的质疑,是合理的。她的质疑之一,"因为动物死时, 环境中的碳十四不一定等于今天环境中的碳十四. 那么, 当时环境中的碳十四有多少呢? 没有人知道." 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质疑。我们并不知道以前的环境中的碳十四的含量,为了估算,我们做出一个假设。假设环境中的碳十四等于今天环境中的碳十四,这只是一种假设,但这个假设就会影响估算结果。

      http://malaccagospelhall.org.my/2014/04/%E7%A2%B3%E5%8D%81%E5%9B%9B%E5%8F%AF%E4%BF%A1%E5%90%97-%E5%86%8D%E6%80%9D%E6%94%BE%E5%B0%84%E6%80%A7%E9%89%B4%E5%B9%B4%E6%B3%95-%E4%B8%80/

      最后,我想说。任何文章都有它的写作目的。这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在这篇文章里,我并不是要检视年份鉴别的方法。我只能说,"寻求真实/事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解读科研结果,解读媒体报道中甚至是教科书里被高度概括之后的科研结果,都是需要审慎的。

  2. 临风 Avatar
    临风

    谢谢作者的澄清。

    苏菲云女士用“C14鉴定可能有缺陷”这个理由去全盘否定进化的可能性,并用之来支持年轻地球论。这种论证方式有很多问题。进化论学者不是像她所描述的那么无知、武断,没有求真的精神。她并没有真正去了解科学界。例如,如何解释宇宙的浩瀚?如何解读基因工程?

    虽然这不在作者讨论的范围之内,但是用它做例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例子的立论错误。

    如果作者引用不同的例子,那么人们就不会有这样的联想了。对进化论的态度常常是非信徒用来指责基督徒没有求真精神的重要议题之一。我所以特别敏感。

  3. Sarah Avatar
    Sarah

    谢谢。

    以C14年份鉴定为例子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科学方法往往都是有假设的。有假设并没有什么,毕竟科学是探索性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基于一些碎片信息去推测。但我们在解读某个科学方法结果的时候,需要知道某个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和这个方法的假设是相关的。

    对于这点,"苏菲云女士用“C14鉴定可能有缺陷”这个理由去全盘否定进化的可能性,并用之来支持年轻地球论。" 苏女士是否只是以这个理由去全盘否定进化论,我并不清楚。另外,进化论这个名词,其实也包含了很多细节。

    进化论和创造是个很大的话题。很值得探索。我自己对这方面了解的不多。最近我认识的一位美国基督徒前辈和我分享了一些。他退休前在MIT做人工智能的研究,也是很有科学精神的人。我把他的分享贴在下面,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觉得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多接触一些高质量信息,是蛮好的。

    ""A lot of people are struggling with how to understand the creation accounts in Genesis and many are coming down in different places.  You can look at people like Francis Collins who is a Christian and wrote the “Language of God” and is an evolutionary biologist.  This is not an issue that determines one’s salvation.  We will find out when we get to heaven how God did it and my guess is that we will all be wrong.  But that doesn’t mean that God didn’t provide us with lots of evidence, both in His Word and in the universe.

    As for age of the earth, I just have to tell you an account from Hugh Ross on how the days of creation make sense.  

    —1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Big bang and expansion of universe up to formation of earth 

    —2 Now the earth was formless and empty, darkness was over the surface of the deep, and the Spirit of God was hovering over the waters.  

    ——Change of perspective to densely clouded earth

    3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A body about the size of the Mars collided with the Earth 4.25B years ago, blowing off most of the atmosphere.

    —Most of the body was absorbed into the core of the Earth but the parts that broke off coalescing into the moon.

    —Light could now penetrate the atmosphere although it was still just translucent.

    6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a vault between the waters to separate water from water.” 7 So God made the vault and separated the water under the vault from the water above it.

    ——God initiates a stable water cycle and creates the troposphere

    —Brings stability to Earth

    9 And God said, “Let the water under the sky be gathered to one place, and let dry ground appear.”  

    —Continents appear

    And so forth.  By the time we get down to verses 14-16 the cloud cover has dissipated enough to reveal the sun, moon and stars.  Part of the evidence that this interpretation is valid is the use of different words for make or create in the Hebrew.  The word “bara” is used in verse one, which means create from nothing.  The word in 16 for “made” is “haya” which could be translated “reveal”.

    Anyway, there is an explanation of the account that makes sense to me and respects both the biblical text and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ere is a book that I would recommend called “The Privileged Planet: How Our Place in the Cosmos is Designed for Discovery” by Guillermo Gonzales, which describes how God has really designed our planet and provided us with all kinds of evidence of what He has done.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