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家驊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6.05.16
那一年我 19歲,當臺上的牧師呼召全時間奉獻服事上帝的人時,我站了起來。立時,我感到上帝榮耀的寶座就在我面前。我快步走到台前,心中充滿了喜樂和驚恐,幾乎無法站立;勉強到了台前,雙膝一軟,跪了下去。
15年過去了,我仍記得那天聚會中所看到的異象——上帝榮耀的寶座。
期待復興卻經歷昏厥
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我到美國讀神學院。在神學院中,我接觸了當代神學論述和研究,同時參與教會服事,畢業後進入教會成為全職的傳道人。
我很努力,心想既然上帝呼召我成為牧者,就要成為最好的——除了牧養之外,我把握時間充實自己,不斷閱讀,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各樣教會增長的事工模式。
不僅是週二到週日的牧養,我週一也沒閒著;一邊牧會,一邊攻讀博士,同時積極地參加各樣跨教會的組織,期待復興臨到自己的城市和教會。
2014 年的元旦,前一晚剛參加了一場跨年禱告會,回到家後感到不適。凌晨,我從睡夢中醒來,身體異常難受,於是起身去廚房倒了杯水……等下一刻我有意識時,已是躺在客廳地上,水灑了一身。
我起身,回廚房又倒了杯水,努力走回臥房……接著感到自己像自由落體般下墜,再度倒在地上,不僅水灑了一地,也驚醒了睡夢中的太太。
之後看了家庭醫生,又轉介到腦神經專科醫生,做了簡單的檢查,都很正常。最後,醫生問我是做什麼的,我說:“牧師。”他好像突然醒悟了,脫口而出:“你的病因應該是壓力,要學習休息。”
牧師一定得高壓工作?
我一方面如釋重負,一方面百感交集。如釋重負,因不是患有罕見疾病。百感交集,是怎麼“牧師”這個職業在醫生眼中竟是“高壓”的工作?!
耶穌不是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隔週,我約了指導我實踐神學方法論的教授 Mark Branson 喝咖啡,和他分享我的掙扎:“我知道該休息,但作為年輕的傳道人,每當有機會向你敞開時,總不想放棄,同時也擔心自己錯過上帝給自己開的門。”
Branson 聽完後,溫柔地對我說:“我知道這句話你大概已經聽過,但要學會說‘不’。過去 30 年來,我拒絕了很多‘機會’,回頭看,大概只有 1-2 次是我真正後悔放棄的。”
我突然明白,其實我從不明白安息的真諦。我害怕錯過機會,害怕失去競爭力,擔心被人視作懶散,焦慮趕不上他人的腳步。
我就像一棵枯乾的橡樹,努力在地上尋找落葉為自己披上,遮掩自己的焦慮和不安,試著在群樹當中看起來體面。
失落的安息
回想領受呼召的那一刻,看到的異象是上帝榮耀的寶座;然而在回應呼召的過程,不知不覺迷失在追逐自己的榮耀裡。我本以為只有還不認識上帝呼召的人,才是失落的,卻愈來愈體會到,人也可以在回應上帝呼召的過程中失落。
“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耶和華必賜力量給祂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祂的百姓。”(《詩》 29:10-11)
在面對各樣壓力和困難時,這段聖經提醒我們上帝坐著為王,直到永遠。
然而在這兩節聖經之前的7節,所描述的不是一個粉飾太平的畫面,而是描述當上帝的聲音發出時,大地震動,群山顫抖,“震撼橡樹,使樹木的葉子脫落。”(《詩》 29:9,現代中文譯本)接著詩人才說,“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祂的百姓。”
如同《詩篇》所描述的橡樹,當上帝的聲音透過我 2014 年元旦的經歷發出時,我拼湊在身上的葉子——自以為擁有的成就、名聲、野心——頓時散落一地。
在上帝榮耀的寶座前,遮掩我的一切裝飾品變得黯淡無光。然而就在我身上的樹葉逐漸脫落之時,卻感到異常地輕鬆和平安,也開始體會真正的安息。
打腫臉充胖子
在分工日益精細的社會中,教會也受到影響,傾向把牧養的工作外包給所謂“專業人士”。而全職的牧者有時也以“專業人士”自居,覺得需要表現得夠專業,給人一種假像,彷彿知道所有的答案,擁有一切的智慧,曉得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有能力帶領會眾面對一切的挑戰。
然而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態度,不但累垮了牧者自己,同時也壓縮了牧者與他人分享彼此生命的空間,壓縮了弟兄姊妹彼此牧養的空間。
在聖經所描述的教會群體中,牧養的工作不是只有少數人的工作,而是屬於上帝全部百姓。
耶穌教導門徒要彼此相愛(《約》 13:34, 15:12)。新約書信也強調信徒之間要彼此相愛(《羅》 12:10)、彼此款待(《羅》15:7)、彼此教導(《羅》 15:14)、彼此安慰(《林後》 13:10)、彼此服事(《加》 5:13)和彼此順服(《弗》 4:21)。(註1)
神學家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指出,人的罪源自於沒有能力以受造者的身份而活,同時又對自己的存在缺乏安全感,並試圖以權力慾來克服這種不安全感,假裝自己不是有限的;在驕傲和權力慾中,錯誤地把自己當作是存在的中心。(註2)
無法安息,正因我們不願接受自己受造者的身份,同時把盼望建立在自己工作的效果上。
安息取決於心態
安息,不是放下工作而從事休閒活動,而是在心態上學習安然信靠主,停止活在永無止盡的焦慮中。安息,也是承認自己不是無懈可擊的,不是無所不能的,上帝才是。
事實上,唯有信靠上帝工作的效果,我們才有可能操練守安息日;如果我們信靠的是自己工作的效果,那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安息。
身為領受上帝的呼召彼此相愛的群體,安息日的操練幫助我們面對自己的有限和受造性,進而從對不安全感的自我壓抑中得到釋放,學習以上帝為一切存在的中心而活。
弔詭的是,唯有當我們放棄自己能夠牧養他人的假像時,我們反而給予上帝更大的空間在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中來牧養我們,同時彼此牧養。
註:
1.Gerhard Lohfink, Jesus and Community, (Philadelphia, PA: Fortress, 1984), 99-100.
2.Reinhold Niebuhr, 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7), 178-179.
作者現在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牧會,並為北美正道神學院與創欣神學院兼任教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