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期末成绩可以3选1,会如何?(张怡昕)2016.05.23

文/张怡昕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6.05.23

在芬兰的大学,每门课程的期末考试,学生有三次机会。

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政策,觉得很惊讶。可以考三次啊,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是太宽松了?

我的同事跟我解释,说这是希望多给学生机会。这意味了老师们会多一些工作量:出考卷,改考卷。我很希望学生能够珍惜这样的机会,当然最好是考一次就能取得好成绩啦!

后来我发现,即使有三次考试的机会,也还是有同学不能通过。我也发现,有同学第一次考得不好,但在后来的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没有达到课程的要求,愿意再付出努力,去学习自己该要掌握的。他们证实把握机会,不要放弃,确实很重要。

 

安静的学生表达的学生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坐的比较靠前,也很愿意和老师互动:问问题啊,回答啊,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学生一直安安静静的。有的还总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我因此特意请系秘书给安排了适合我课程人数的教室,这样我不会感到学生们坐到了遥远的地方。

有趣的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里,既有上课时和我多互动的,也有上课时特别安静的。我其实是很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和我有一些互动,但我也尊重那些比较安静的学生,因为大家个性不同。我并没有把课堂的参与程度列为课程考核的项目之一。

有的学生可能会有一种想法,就是和老师如果比较熟络的话,可能老师会在给分数的时候照顾一些。

其实只要掌握所学的内容,就算上课时很安静,但作业做得非常漂亮,考试也考得很好,自然能够取得好成绩。

这让我想到,圣经里说有位父亲让孩子们去做某事。大儿子嘴上说不做,后来却去做了。小儿子嘴上说着要做,却没有去做。嘴上说什么,没有那么重要。做没做,是关键。

 

清楚的预期清楚的付出

在我准备课程时,也请我的老师,同事,和同行的朋友们跟我分享一些经验。大家共同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准备清楚的课程大纲(course syllabus)。

大纲中包括了每次上课会讲的主题、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及考核成绩的评定方式——构成课程成绩的部分与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

我教的一门课中,学生有自己独立要做的作业、和其他同学组成小组完成的项目与期末考试。每项成绩的考核日期也很清楚。如此在课程的一开始,学生们对于自己要做什么,老师会教什么,就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和期待,后续也少了很多麻烦。

其实我们信仰上帝,也是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付代价也好,做出努力也好,从一开始得要有一些心里预期。当然,有些付出,不一定是自己能预计到的……生活远比修读课程复杂,预先计算代价,总是好的。

作者为信息管理系统博士,目前在芬兰的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任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