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与我的似梦人生(黄奕明)2016.06.22

文/黄奕明

本文原刊于《举目》78期及官网2016.06.22

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啜饮著第三杯咖啡,听着收音机中传出来的音乐,不禁陷入了沉思。

 

序奏

小时候的事儿,我还记得几件,一是房间里有一个五斗柜,上面摆了一尊佛像。我半夜醒来看见了,就会哭。

第二件事儿,是弟弟的出生。我一岁半。妈妈进医院前,早上先把我寄在隔壁邻居家。我还记得她把我从阳台递过去,以及隔壁的老婆婆背着我炒菜的那股油烟味儿。

就像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法国作曲家)《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的序奏,长笛吹奏出仿佛牧神潘的排笛般的音调。(视频见文末编注

BH78-16-8195-图2-Claude_Debussy_ca_1908,_foto_av_Félix_Nadar W500

人生是不是只是春梦一场呢?

法国诗人斯特凡•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 1842-1898)的诗作《牧神的午后》,描述了古罗马神话中牧神法翁刚,从午睡中苏醒过来的感官经验——他以梦一样的呓语,详述早晨与几名宁芙(希腊神话中的仙女或精灵。编注)相遇的经过,整段独白俨如梦呓:

“这些宁芙,我想赐给她们永恒的生命。如此清澈,轻盈,她们玫瑰的肤色,飘荡于繁叶沉睡的沉甸大气。莫非我爱的是个梦?……”

德布西的管弦乐配器与和声,都在此曲中突破了传统的窠臼,在全音阶和声中的长笛旋律半音进行,配上竖琴的伴奏。

德布西也曾表示,《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是从《牧神的午后》诗作最后一行:“再会了,仙女们!让我去想像你们所变成的幻影”延伸、发展出来的。

德布西将诗的情绪,化为象征主义中暗示、联想的反现实寓言内容,同时也有印象派(Impressionism)强调光影的抽象意念。因此音乐不再具有明确的旋律线条,也不再有清晰的曲式轮廓,而表现出梦幻、飘渺的声音特质。

伟大的作曲家总是有本事在第一句的序奏,就预示了全曲所需要的素材。就像是每一个人的DNA图谱,造物主早已放在每一个受精卵之中了:

“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或作:我被造的肢体尚未有其一),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诗》139:16)

 

主题的变形

听我爸说,我3岁就会唱国歌了,而且字正腔圆。其实我不记得这事儿,只记得另一首歌儿《交换》:

“月儿,照在花上;人儿,坐在花树旁。你教我书,你教我画,我报答你的是歌唱。作书作画是你强,唱起歌来我嘹亮。你的书画我的歌唱,这样的交换可相当。这样的交换大家不冤枉。”

这是周璇唱的,那个年代她是最红的天后。

我家有个电唱机,可以放33又1/3转的黑胶唱片。

妈妈是“梁祝”迷,听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影,她看了7遍,每看必哭。

家里当然也有凌波的原唱:“远山含笑,春水绿波映小桥”。我耳濡目染,少不得会哼上两句黄梅调。

家里还有一台两个8度、只有白键的木制玩具小钢琴。我听到什么曲调,总会用单指在上面弹出来,有时候也会自动移成C大调。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中,长笛的序奏主题是升C小调的。其实这样说并不正确,因为德布西不断地把这个主题变形,打破了调性,甚至调式的窠臼。除了全音阶之外,5声音阶也是其中变形的种类。

前前后后主题共出现10次,最后一次的变形是简化,就像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

那些变化半音,都仅存于想像的空间中。E大调的尾声,配合著古铙钹(Cymbal Antique)的余音绕梁,仿佛牧神又沉沉睡去。

其实连中间的发展部,也都是来自主题的变形。

这首前奏曲的曲式十分自由,是个类三段式。而究竟何处是再现部?也模模糊糊。是79小节吗?可是第一个音是E。是94小节吗?虽然回到了升C,但是更像是一个经过乐段……

其实这正像原诗的意境与结构。虽然110小节的管弦乐曲似乎对应了原诗的诗节,但是如梦如幻的交织,不也是原诗的特色吗?

甘美朗音乐的层次复音结构,也取代了传统管弦乐配器法。在55-78小节之间,酣畅淋漓的高潮,展现出一种“官能性的”(Sensorial)、迷惑人的魅力。

中国古代庄周梦蝶的故事(参《庄子.齐物论》),通过对梦中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诗篇》73:20也说:“人睡醒了,怎样看梦;主啊,你醒了也必照样轻看他们的影像。”

鲁益师(C. S. Lewis)的真实故事,被拍成电影,叫做《影子大地》(Shadow lands)。这名字乃是出自圣经:“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林前》13:12)。

《影子大地》所想要表达的,是实体与幻影、天上与人间、真理与知识、经历与阅读之间的对比与呼应。今天这个世界,就是未来新天新地的“影子大地”。

鲁益师还在他7册的《纳尼亚的故事》最后一册《最后之战》中,有一段对新天新地的描绘。他毕生钻研的知识,正是他一生经历的“影子大地”——也就是说,知识在真理面前,仿佛只是个模糊不清的影子……

当年的我自然不会知道,童年往事中与音乐有关的点点滴滴,会与后来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间奏与发展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原本是为配合诗作的朗诵而写,所以还要有几首间奏曲与尾奏。不过,后来计划取消,德布西就把所有的素材写成现在听到的前奏曲。

在德布西手里,缺乏音级动向的全音阶,以及削减了和声功能的9和弦、11和弦,被广泛运用,是塑造朦胧听觉的主要来源。不时佐以带点神祕色彩的东方5声音阶,使他的音乐罩上一层面纱,看不透内里,缥缈如诗,幽邃如梦。

曲中的长笛,主题动机还是象征著牧神。

在不同的场景氛围中,其他的角色也一一登场。例如法国号吹奏的就像回声,竖琴则营造梦幻的效果,双簧管与竖笛则像仙女般地登场。尤其31小节的全音阶旋律,以及37小节的5声音阶旋律,都像是与牧神嬉戏,一直到55小节进入全曲的高潮。

人生好像也在上帝的创作中,发展出许多意料之外的情节——靠着上帝的恩典,我勇敢地追逐了一个几乎不能达成的梦想。

我出生在军公教家庭。父亲退伍后,经商失败。我在初中就比别的同学早熟,很早就想我是谁?人生为何不平等?

然而要自我觉察我是谁,并不容易。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这样说:“你是为了你自己而造了我们。除了安息在你怀中,我们的心无法获得宁静。”

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也说:“人若不先想念上帝的性格,继而观察自己,即得不著真正的自我认识。”

我曾经接着写了下面一番话:

“一个人认识了上帝,才越认识自己;越认识自己,才知道自己不够认识上帝;知道自己不够认识上帝,才能发现自己连自己都认识不清;发现自己连自己都认识不清,正是通往认识上帝的唯一门径。”

我小学毕业后,顺利地直升私立复兴中学。然而父亲经商失败,让我幼小心灵蒙上阴影。

我曾经想辍学去打工,但是被父母亲否决了。

我和弟弟成了钥匙儿童,自己到巷口吃碗阳春面,然后回家做功课,自己上床睡觉。多亏爱我的师长热心帮我奔走申请清寒奖学金,又有胡文燕老师为我预备了两年的午餐便当。

在联考前一年,我信了耶稣,开始向祂祷告。英文成绩竟然在最后3个月突飞猛进,最后考了95分,侥幸地上了第一志愿建国高中。

我常常希望父亲经商失败只是一场噩梦,有一天能醒过来。我常常幻想父母是为了使我上进,因而假装负债。可是一直到高中,这个“噩梦”都没醒。

考上建国高中之后,我在林森南路礼拜堂受洗,成为家中第一位基督徒。

在阅读宋尚节博士的讲道集后,我痛哭悔改,并蒙圣灵光照、基督宝血洗净,成为重生得救之人。高二暑假,我参加校园团契主办的夏令退修会,决志奉献一生为主所用。

我并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因为参加管乐社和教会诗班,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荒废了课业,所以高二留级了一年。

高三时被韩德尔的《弥赛亚》神剧所感动,因此在18岁的时候,勇敢地追逐了一个几乎不能达成的梦想——我只学了8个月的钢琴,竟然敢拒绝联考,毅然决然投考国立艺术学院第一届音乐系的单独招生(1982年)!

同学都佩服我的勇气,因为我用年轻的生命进行了一场豪赌。本来我也不敢这么做,但是幸亏恩师钱宝午女士的鼓励。她为我介绍钢琴老师,又常买奶粉给我补充营养。

我因为家境清寒,住校工读,负责管理乐器室,仅仅2坪大小的空间可以栖身。

但也因为如此,可以在音乐教室练琴及吹竖笛。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指挥家,但是钢琴初学乍练,不能报考指挥主修,只得以竖笛主修报考,蒙主怜悯,以第10名录取。

这些18岁以前的生命经历,看起来杂乱无章,甚至光怪陆离,但是其中有许多线索,正是上帝在我身上奇妙的带领与安排。追梦的勇气,更是祂所赐。

BH78-16-8195-图3-Edouard_Manet_-_Stéphane_Mallarmé_-_Google_Art_Project W800

形式与自由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是个类三段式,有个著名的分析,甚至用黄金分割律的1、2、3、5、8、13、21、34、55,找出这首曲子与110行诗节之间的关联,因而理解到前后段落之间的倒影关系。虽然有点牵强,仍然可以看出音乐家与诗人其实仍然在玩数学游戏。

主题出现次数的分配,也是前后各5次。不过最后一次的变形,却是旋律的留白。在看似对称的形式中,充满了自由的和声色彩,更别提节奏的层次堆叠了,连旋律之间的音程都也微调过了。

我的人生,也好像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

过了中年,好像又回到儿时。怀旧,却回不去了;许多的空白,其实是一种感伤,是庄周梦蝶、黄粱一梦。然而信仰带给我的力量,让我相信生命的完成不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有一位谱曲者。在祂的严格的形式中,我仍有些许挥洒的自由。

BH78-16-8195-图5-Amy Chang 摄-DSC_0057 W800

 

再现与尾声

2014年,我接到一个邀约,没有想到自己会再有机会,指挥《牧神的午后前奏曲》这个作品。

我在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课堂上指挥过,现在竟有机会在里斯本指挥葡萄牙的乐团。这都是因为要向我的老师祝寿。

25年前,与老师相遇的时候,他的声望如日中天。我不但什么都不懂,连法文都不太会说。没想到却能通过三轮入学考试,成为巴黎音乐院的合唱指挥班的见习生。

从1990-1997的7年之间,我从一个只能上场排练5分钟的见习生,到成为他的助教,甚至最后,他把圣摩里斯音乐院的指挥班教席交给我……在我心目中,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

再次见到他,并且要在他面前指挥,对我而言,是个寻根之旅。

我的心情忐忑不安。而且所要指挥的这首作品充满了回忆——那一年我在法国贝桑松青年指挥大赛上,以此作品夺得特别奖,同年圣诞节过后,迎娶了妻子。

我常常想,这一生要追求什么?

我曾经羡慕指挥帝王卡拉扬所建立的音乐王国,然而我总在落幕之后,曲终人散时,内心有难以言喻的孤寂。

我也钦佩文天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但是人性的软弱,让我徒劳无功!

现在我知道,不用再追梦了,而是要放下自己的梦想,去跟随耶稣的脚踪!

虽然给老师祝寿,最后换成了另一首乐曲,但我却再度研读了德布西的《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再现部更像是另一个变奏,无论是竖琴的伴奏音型,或是长笛的主题旋律,都是回忆!

尾声中有大量的留白,牧神沉沉睡去,继续他的绮梦。我呢?我自己的梦想,在永恒的主面前消融一空。

我仍然是个“勇于追梦”的战士,只是我已经学会了,让主为我圆梦。

短暂的今生,不过是永恒的前奏曲罢了。我真正的想望,恰似《魔戒三部曲》电影中,巫师甘道夫论死亡的一段话:“当我们在晨曦的微光中醒来,光明的彼岸是一片辽阔的绿茵……”

这正是尾声回到E大调三和弦,以及古铙钹余音绕梁的深意啊!

编注:

1. L’après-midi d’un faune(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弦乐与芭蕾) https://vimeo.com/9655680

2. 兰伯特舞蹈团 Rambert Dance Company -《牧神的午后》L’Après-midi d’un faune(节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0kkbVOeHE

3. 视频: 牧神午后序曲 (管弦乐演奏)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wNzM2NzMy.html?from=s1.8-1-1.2

4. 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0047(音乐视频)http://v.qq.com/boke/gplay/ad928492d24335a28942b02a2cd695da_6ug000001ee8aft_12_j01470qf8bm.html

作者曾留学法国巴黎,专攻音乐指挥。现在休士顿牧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