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与人生 ——《诗篇》78篇:从琐安到锡安(赖建国)

赖建国

本文原刊于《举目》52期

       圣经,不论旧约还是新约,都有一半的篇幅讲历史。许多人纳闷,记载这些历史,目的为何?我们现代信徒有必要读吗?

        新约还好,四福音书讲述耶稣的生平与事工,《使徒行传》记载初期教会的建立与扩展,这都是基督徒信心的根基,能帮助信徒建立信仰。但是旧约呢﹖?五经和历史 书里面的人物、事蹟,都是年代久远,国家和民族立场,以及个人色彩,都很浓厚。这与21世纪的信徒,尤其是华人,有何关系呢﹖我们还需要读吗﹖

        我们不妨以研读《诗篇》78篇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诗篇》78篇是《诗篇》119篇以外,最长的一首诗,共有72节。这篇的小标题注明是“亚萨的训诲诗”。亚萨是3千年前,大卫和所罗门时代,利未支派的领袖,受指派在耶路撒冷圣殿中,带领众人用诗歌敬拜神(参《代上》16;《代下》5:12)。

       他擅长各种乐器,也会写作不同类型的诗歌。当时与他同担当此任的,还有利未的子孙希幔和以探(参《代上》15:17,25:1,以探可能又名耶杜顿)。亚萨 也被称为“先见”。他的诗歌和大卫的诗歌,成为250年以后,希西家王带领属灵复兴的重要动力(参《代下》29:30)。属灵的复兴,往往与伟大的诗歌密 不可分。《诗篇》第3三卷是以亚萨的诗歌为主(《诗》73-83),或许即是那时留下来的作品。

        本篇被归类为“咏史诗”,讲述以色列建国早期的历史,从以色列民出埃及开始,经历各种神蹟奇事、旷野失败、进入迦南,直到大卫作王的黄金时期,历时约500年之久。
全篇可分为3大段:1.“引言”(1-8节);2. 出埃及、走旷野(9-39节);3. 入迦南和得地业的过程(40-72节)。

       第2段、第3段的格式相同,都是讲到以色列民如何犯罪、神的发怒责罚,及以色列民终得神恩福眷佑。两段还有许多重复的字句,表明彼此的关联。例如,神在埃及 地显神蹟,在琐安田施行奇事(12,43节),他们(以色列民)心中试探神/再三试探神(18,41,56节),不信祂奇妙的作为/不追念祂的能力 (32,42节),转身退后/反倒退后(9,57节),耶和华/神听见就发怒(21,31,59节),祂杀他们/将祂的百姓交予刀剑(34,62节)。

1. 引言:作诗的缘由与目的(1-8节)

       《诗篇》中所有的“咏史诗”,都是藉历史故事,传讲当代的信息。

       大卫指定利未人带领众人唱歌感谢、颂赞耶和华。“唱歌”原文作“说预言”,也就是“传信息”(参《代上》25)。利未人的领袖亚萨,在本篇中以“先见”的身 份传讲信息(1节),因此该篇被称作“亚萨的训诲诗”。亚萨像有智慧的教师,用各种的教学方法(包括“比喻”和“谜语”,2节)教诲百姓。本篇信息主题明 确,例证生动有力,原就是一篇优秀的讲章。

        亚萨称以色列百姓为“我的民”(1节),这是耶和华初次提到以色列民的称呼。那时以色列百姓在埃及地受迫害,他们的哀声神听见,他们的苦情神看见,他们的痛苦神知道,祂就“下来”施行拯救(参《出》3:8)。

        然而,神作事都有教育的目的。以色列民经历拯救之后,自当代代传述耶和华的奇妙作为、美德和能力(4节;参《出》13),免得子孙忘记祂的作为,不遵行祂的命令。

       “忘记”不是记性不好,而是内心故意拒绝,恶意不信。最好的记得,就是经常复习、念诵、默想、谈论、谨守遵行,及教导子孙(参《申》6:1-9;《书》 1:5-9;《诗》1:2)。无论在家中,在公众聚集时,家长都有责任向儿女见证信仰的真实,领袖更当不断增进信仰群体对神的信靠。

       历史把过去引到现在,也把现在的人连结到过去。历史只有在不断讲论中,显出其当代的意义。

       历史常暴露人不愿意面对的真相,以及美辞不能掩饰的丑陋人性。信仰的传承者,一方面就事论事,指出他们的祖宗是信仰的失败者,另方面痛苦地承认,自己也曾是“顽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辈(8节)。讲述历史是刻骨铭心的历程的分享,教人更加谦卑、更仰望主恩惠。

2. 出埃及,走旷野:进迦南之前的经历(9-39节)

        亚萨的故事,从埃及的琐安讲起(12,43节)。琐安(Zoan)位在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又名坦尼斯(Tanis)。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琐安 是埃及的首都,常用作埃及的代称。琐安原是雅各家族抵达埃及以后的聚居地,后来的以色列人也从这里,开始了“出埃及”的旅程。

        本段集中讲他们在旷野的经历,先讲到3件神蹟:大海分开,云柱与火柱引导,击磐石出水。这原记载在《出埃及记》14-17章,作者信手拈来,说明神的大德与大能。
但是很快地,以色列民就犯罪,悖逆神,放纵自己的贪欲,向神求食物。他们心中试探神,口中妄论神,质疑这位神:“还能赐粮食吗?﹖还能为祂的百姓预备肉吗?﹖”(20节)
他们质疑神的能力,更怀疑祂的善意,这是对神莫大的侮辱。神虽然发怒,仍从天上降下吗哪、飞鸟,当他们的食物(23-27节)。但神也杀了他们中间悖逆不信的人(31节)。饮食绝非小事,人类犯的第一个罪,就是在食物上,因为这触动人最基本的欲望(试比较亚当和但以理)。

        以色列民出埃及、经旷野,应该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五经中只选择记载了几件,《诗篇》78篇更只挑选其中有关求食的部分,且把《出埃及记》和《民数记》中两 次类似的事件连在一起,突显神的恩惠,及以色列百姓的不信。作者把旷野40年,浓缩在这短短几节经文中,让人清楚看到:神的恩慈与人的悖逆,神的大能与人 的不信。
`
人的犯罪不信(32节),甚至不正不忠(37节),并不能拦阻神向人施恩,因为神“有怜悯,赦免他们的罪孽,不灭绝他们”(38节)。神顾念人“不过是血气,是一阵去而不返的风”(39节)。历史教人认识神的恩慈本性。人在认识神的当中,才真正认识自己。

3.入迦南,得地业:进入迦南地以后的经历(40-72节)

        历史不断重复。其中失败重复得最多,经验似乎不是最好的老师。以色列民在旷野对神悖逆犯罪,等到他们进入迦南地之后,不但未见改进,反倒变本加厉。

       亚萨再度用以色列民出埃及、经历耶和华所行的神蹟奇事,来对比他们在迦南地犯的罪。与前一段讲旷野中的神蹟不同,本段专讲出离埃及之前,所经历的10灾中的7灾,且与《出埃及记》所载的次序不同。

       这7个灾,包括水变血(《出埃及记》中的第1灾),蝇成群(第4灾),河生蛙(第2灾),蝗虫害(第8灾),降冰雹(第7灾),畜染疫(第5灾),及杀长子(第10灾)。
亚 萨似乎是刻意这样选择的。《出埃及记》把10灾分为3部分,每部分3个灾,最后再加上“杀长子”之灾。每部分的第一个灾,都以摩西清早站在法老面前,给予 警告为开始。第二个灾开始前,摩西也会去见法老,给予警告。亚萨则在诗篇中,省略了每个部分的第3灾(土变虱,人生疮,大黑暗),这些灾篇幅都较短,且没 有预警。

       选择7个灾,可能是代表“完全”的概念,更成为末日大灾难的预表(参《启示录》中,七印、七号、七碗,与末后的大灾难)。

      《诗篇》第105篇,也只论及7个灾,但是内容、次序又与本篇不同,代表各篇作者在取舍上的自由。

       重提10灾,不是要人去注意这些神蹟,而是要人信靠行神蹟的神。祂是创造与拯救的神,是信实与慈爱的神,也是权能与圣洁的神。10灾打击了法老的傲慢、不信,戳破“法老是神”的谎言、迷信,使以色列民得以脱离为奴之家,前往上帝应许之地。

        耶和华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过大海、经旷野、入迦南、得地业(52-55节)。哪知这些以色列民也像他们的前辈一样,“仍旧试探、悖逆至高的神,不守祂的法 度”(56节)。他们更学迦南人,用邱坛(意思是“在小山邱上修筑的祭坛”),向雕刻的偶像下拜(58节)。他们从外表到内心,都被不信耶和华的当地人同 化了。

        再一次,耶和华的怒气向他们发作。祂离弃示罗,任凭圣所被敌人毁坏、践踏(60节,示罗有象征耶和华与百姓同在的会幕),祂任凭约柜被掳、神的荣耀失去(61节),神的百姓倒在刀下。

        这是混乱的士师晚期,以色列战败,约柜被掳,百姓和祭司被杀,士师以利也忧忿而死(参《撒上》4:22)。

       人的失败不能阻止神的恩惠,那段悲惨、黯淡的日子过后,以色列中一个蒙拣选的支派(犹大),一个蒙拣选的城市(耶路撒冷),一个蒙拣选的君王(大卫),跃上历史的舞台!合神心意的善牧、贤君,为以色列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光荣、强盛,并使神的百姓享受幸福、平安的生活!

         以埃及的琐安起始,以耶路撒冷的锡安作结束(12,43,68节),本篇诗叙述了从奴役到自由,从得救到委身,从拣选到作王,这正是神整个救恩计划的具体实现。

丰富多样的咏史诗

        除了《诗篇》78篇以外,另有105,106及136篇,也常被归类为“咏史诗”。这些诗篇虽然都是取材自旧约五经及历史书,讲论以色列建国初期的历史,但是每一篇的笔法不同,重点各异,呈现出多样风貌、丰富内涵。

        《诗篇》105和106篇,是一对“赞美诗篇”,是在103篇(赞美赦罪的主)及104篇(赞美创造的主)之后,紧接着赞美“掌管历史的主”。

       有这些赞美诗为蓝本,今日教会的敬拜赞美,更可注入丰富的内容。正如《代上》16:8-22,及35-36,分别引用《诗篇》105:1-15及106:47-48,把咏史诗从教导,扩及到敬拜的范畴。

       105 篇从更早的、神拣选以色列的先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开始讲起,讲神与以色列人立约,这“约”世代传承,正是以色列成为神选民的基础。他们和3位先祖一 样,都被称作“耶和华的仆人”(5-6,25,42节),说明神不只拣选他们个人,更透过“约”的传承,拣选整个民族,成为“神的选民”(43节)。

       106 篇则像78篇,同样从出埃及讲到进迦南,而且对比神的慈爱与人的悖逆。以色列人从在埃及开始就犯罪,虽然耶和华救他们脱离埃及,但是他们很快就“忘了祂的 作为,不仰望祂的指教”(13节)。作者列出他们的罪状,包括贪求食物、结党叛逆、造金牛犊、探子小信、与巴力毗珥联合等事件,连摩西也因“米利巴水”事 件,不得进入应许之地(32节)。
然而,106篇也肯定神的仆人在关键时刻的关键角色(摩西与非尼哈),而且恳求耶和华,记念祂的约,因着祂丰富的慈爱,重施拯救,招聚掳民归回(47节)。

       136篇更把讲述历史,化成礼仪颂赞的极至。全篇26节,每一节的上半句讲历史,下半句都是“因祂的慈爱永远长存”。虽然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不若前几篇那么生动,但借着重复的宣告,力度不断加大,结尾达到全篇最高点。

        该篇更把救恩的历史与上帝的创造大工连结,使讲述历史有了新的向度。创造是时间的开始,历史是时间的进程,二者都是神的能力与慈爱的展现。

       历史是神、人互动的记录,是神永恒旨意的彰显。历史经过记录、保存、整理、研究、宣讲,深印在人的记忆中。国家的历史塑造民族的认同,个人的经验造成后来的人格。然而历史经验唯有经过反思,方能带动国家民族的圣化、人性的提升。所以,我们现今的信徒,该不该多读旧约历史?

作者来自台湾,原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现为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客座教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