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于灵性复兴的生态正义(董家骅)2016.07.04

文/董家骅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6.07.04

一位很爱主的白人宣教士对我的朋友说:

“基督徒不需要注重环保,因为这世上的一切物质,本来就是上帝创造给人类使用的。人类对环境造成的一切破坏,在上帝新天新地来临之时都将更新。万物的更新不是靠人类的努力,而是靠上帝的作为。因此基督徒不需努力保护环境,只要努力传福音,抢救灵魂,等待新天新地的来到。”

朋友转述给我,并询问我的意见。我愣了一下,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应。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上帝所创造的世界活该被人类破坏、剥削?

 

断章取义的诠释

许多时候,基督徒对生态的不尊重,是源自对圣经断章取义的诠释,扭曲了基督徒对世界的责任。

在教导上帝的创造时,当代西方教会和以中产阶级为主的华人教会,强调人具有上帝的形象,要“管理”受造万物,并“要繁衍增多,充满这地,征服它”(新译本《创》 1:28)。

当这段经文与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结合时,就容易用来合理化人类对大自然的剥削和过度开发,以满足人类的欲望。

 

本质是灵性危机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其本质是灵性危机。

人们对资源的滥用到处可见。比如在北美,各式各样派对所耗用的纸盘、纸杯,到哪里都以私家车代步而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这些都不断加深对环境的掠夺和破坏。

也许,正因为人类离弃了自己的创造者,所以需要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以大量的消费来满足自己空虚的心灵。这也推动资本市场和跨国企业,用各种方式把“消费主义”的神话烙印在我们心灵深处。

消费主义告诉人:人类的欲望,唯有通过消费才能满足。当人停止消费时,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整个世界也会停滞不前了——人类的救赎在于不断消费,在过程中得到满足,同时促进整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这世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不应当缘木求鱼

面对环境危机,仅是强调“绿色生活”,却不对付根本性的灵性危机,那就是缘木求鱼。除非人类能认识自己受造的本性,以及唯有活在创造者和受造万物的正确关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否则无法解决问题。

即使人类不断地发展新的科技,也不过是延续人对宇宙资源的掠取。基督徒“管理”受造世界,应效仿耶稣是如何服事祂所创造的人类和宇宙万物的。

如果基督徒能理解:人类的使命,不是辖制万有,而是如同基督服事我们般地服事万有,如同基督为世界舍己般地舍己。如此,为了保护生态而限制自己的欲望,就不是与跟随基督的呼召相背,而是一致的。

基督教生态环保组织 A Rocha 的神学主任 Dave Bookless 指出,圣经用了许多意象,说明我们该如何关爱这受造的世界(注1),而且“只有当地上的居民承认土地属于上帝,并修补与上帝、与人的关系,土地才能得医治”(注2)。

上帝赋予亚当和夏娃“耕种和看守”的任务(《创》 2:15。新译本)。

人类是园丁,是管理员,通过各种方式来照顾和服事受造万物。人类同时也是上帝的租户和管家,有责任好好管理委托给人的事物,包括受造万物,将来要向主人交账(参《太》 25)。

一个合乎圣经的门徒训练,必然包含了关爱受造万物来跟随耶稣。

 

开放模式的创造

人类“繁衍增多,充满这地,征服它”的使命,本质不是剥削与掠夺,而是在上帝创造的基础上,与上帝一同再“创造”(即,带领发展。编注)。

德国神学家 Jürgen Moltmann(于尔根•莫特曼,生于1926年,为改革宗神学家。编注),指出人对上帝创造的认识,有两种框架:封闭模式(closed system)和开放模式(open system)。

封闭模式认为,上帝起初的创造是“完美的”,人的堕落是从这完美的状态中堕落。而救赎使人回到起初“完美的模式”。新天新地的来到,正是万物发展的高峰,也是顶点。

相对于把受造世界理解为一个封闭的系统,Moltmann认为,以开放模式来理解上帝起初的创造,更符合圣经的启示。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创》 1:1)可见时间是随着上帝的创造而来的。如果时间是从上帝起初创造开始的,那么受造万物必然不断在变化,因为时间唯有透过变化才能被感知(for time is only perceived from alteration)。

既然受造万物是在时空中被创造,也必然持续变化。因此上帝在起初创造的,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开放的(同注2)。

在一个开放系统的框架下,理解上帝的创造、救赎和新创造,那么新天新地的来到,就不是历史的高峰,而是迈向高峰的开始。

在上帝的新创造中,人类不只“恢复”成起初被造的样式,更透过向三一上帝全然敞开,而“得荣耀”(参《罗》 8:30)。人在参与在三一上帝的团契中,不断实现内里上帝的形象,在上帝创造的基础上与上帝同工,持续创作。

向三一上帝全然敞开所带来的影响,不只触及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触及人与受造万物的关系(参《罗》 8:21)。

上帝赋予人类“充满万有”的使命,不是要人类“榨干”自然资源,而是通过管理,使万物兴盛。

中文“生态保育”一词,似乎暗示著“保持”生态,缺少了创造性。而当我们从开放系统的框架来思考上帝的创造,和人类“充满万有”的使命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使命不只要人维持祂的创造,更要妥善管理,使之兴盛。

因此,基督徒对生态的责任,不仅是“保持”,更是“孕育”,以及发展和丰富。

 

应当从哪里开始?

面对生态保育这么大的议题,教会该从哪里着手呢?

牧者的工作,不是假装自己是环境政策专家,提出各种非专业性的建议。而应当把上帝的心意,透过讲台和牧养,不断地传达出来。

要创造一个空间,容许在这方面有专长的弟兄姊妹提供建议、发挥所长。

每周的崇拜,也是认识创造者、自己和受造世界的机会。上帝的百姓被召聚来敬拜创造天地的主,在敬拜中重新认识自己是受造世界的一分子,同时承认我们对上帝的依靠,以及对祂所造世界的依赖。

敬拜,是一种降服的表达,也是一种宣告:我不是受造世界的中心,这世界也不是为我的需要而存在。我所敬拜的那位创造者,才是受造世界的中心。这世界与我都依靠祂而存在。

教会还可以带领大家亲近大自然。每个教会中,都有人热爱土地、对周遭的生态了如指掌,也乐意成为他人的向导,带领人认识社区所扎根的土地。

灵性的更新,也当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

当代消费主义当道,教会应重新回到自己的核心身分——上帝的百姓。如同以色列人前往应许之地时依靠上帝的引导和供应而活,教会也当重拾对上帝的引导和供应的依靠,带领会众过简朴的生活。

简朴,不是简陋,也不是苦修。简朴,是一种生活态度,认识和分辨自己真正的需要,学习对不必要的消费说“不”。

 

生态与社会正义

关爱生态绝不是罔顾人类的需要,而是顾念整体人类社会的需要。

生态公义与社会公义,是一体的两面,无法分割。社会公义强调人之间不应彼此剥夺,应当共同兴盛。生态公义则强调人不应剥夺大自然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应当竭力维持上帝所造万物的兴盛。

关爱土地、关心土地上的人。

“环境保育”不应沦为一种政治口号,而应是基督徒灵性生活重建的一部分。不同的教会,在不同的处境,优先关怀的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然而人类因忘记自己受造者的身分而带来的焦虑和空虚,却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略的问题。

教会不是生态保育协会,然而教会是被上帝呼召出来的群体,透过领受上帝的恩赐,参与在人与上帝、与世界和好的行动中。

注:

1. 布克雷(Dave Bookless),《耶稣的环保学》(新北市:校园书房出版社,2015),116-117。

2. 布克雷,《耶稣的环保学》,69。

3.  Jürgen Moltmann, Jürgen Moltmann: Collected Readings (Minneapolis, MN: Fortress Press, 2014), 106.

作者为实践神学博士。现在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牧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