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挪威爆炸枪击案显示了什么?(临风)

临风

本文原刊于《举目》51期

        7月22日,一向平静的挪威,遭受到不可思议的恐怖攻击。首先,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大楼附近发生爆炸,几条街外的玻璃都震破。爆炸案发生后不久,又有一个穿着警服的人,在奥斯陆近郊的小岛,向参加营会的人开枪。 至截稿,这两件暴行已造成了76人的死亡。是挪威二战后最大的伤亡事件。

        案发后,人们第一个猜想是:这是基地组织干的!结果发现,嫌犯是位金发碧眼、土生土长的挪威人,32岁,名叫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他并非精神失常,他为这次行动已经准备了9年,并写下了1500多页的宣言:《2083:欧洲人的独立宣言》。

        布雷维克属于一个极端右派的组织。这个组织对欧洲日益增多的穆斯林移民极端反感,反对欧洲的“多元文化政策”(multiculturalism),反移民,不惜以“殉道”改变现状。

        布雷维克认为,拯救欧洲是他神圣的使命。他估计,2083年,欧洲的穆斯林将超过全欧人口的50%。因此他要以极端行动,唤醒欧洲人起来对抗伊斯兰教的扩张。他的日记一直写到行动的那一天:“员警或许会误解,以为我是个恐怖分子。真好笑!”

       在《2083》中,嫌犯多次引用近年反穆斯林的名著、言论,例如,Bruce Bawer的《当欧洲沉沈睡时,激进的伊斯兰教徒如何从内部毁灭西方》。这些著作很可能为他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也承认自己是拉登的崇拜者,他要学习拉登的做法,还希望其他白种人向拉登学习。

        媒体上称他为“原教旨主义的基督徒”,可是我无法想像基督徒会做出这种暴行。虽然他对欧洲的基督教文化背景极感兴趣,但在他2011年6月11日的日记里写到:

       “今天是我长久以来第一次祷告。我向上帝解释,除非祂希望看见马克思主义与伊斯兰教联合——如果那样,伊斯兰教肯定会接管欧洲,在未来100年之内彻底消灭欧洲基督教的势力。否则,祂必须确保,保护欧洲基督教势力的战士可以得胜。”

       这话能证明他是真正的基督徒?显然不能!

西欧的“多元文化政策”

        近数十年来,欧洲的“原住民”人口持续下降,欧洲的穆斯林人口却快速增长。仅此一点,欧洲人已经感受到很大的威胁。况且,欧洲的穆斯林大多数是外来移民,他们自成社区,保留着自己的文化、语言和宗教。

        他们遵守伊斯兰教法(Sharia)。这个教法指导著穆斯林的生活与信仰,却常常不符合欧洲的文化、法律、习俗,造成许多矛盾。再加上穆斯林青年常常闹事 (例如2005年夏天,法国青少年暴动),甚至进行恐怖活动(2005年英伦地下铁爆炸案,2010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中心自杀炸弹案,等等)。

        英国首相卡梅伦说过:“在政府推动的多元文化理念下,我们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过不同的生活,使得他们彼此分开,并且脱离主流。我们并没有 提供一个社会的愿景,让他们产生归属感。我们一直容忍这些隔离的社区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而那些方式是完全与我们的价值观相冲突的。”

        同样地,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讨论“多元文化政策”的电视访问中说:“我的答案肯定是:是的,它(多元文化政策)失败了。当然,我们都当尊重差异,但是,我们 不要社会中有不同的社区平行共存……你如果来到法国,你就该融入一个共同的社区,就是这个国家所代表的社区。如果你不接受这个条件,你在法国就不受欢 迎。”

        澳大利亚前任总理约翰.霍华德,以及西班牙前任首相何塞.玛丽亚.阿斯纳尔,也都发表过类似讲话。

        虽然欧洲各国穆斯林涌入的因素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穆斯林快速增长;自成隔离社区,奉行伊斯兰教法,不融入欧洲社会;新移民参政,夺取权力;伊斯兰极端分子造成社会不安……

        起初,欧洲人以为,可以在“多元文化”中和平共存。但后来发现,祖先留下来的土地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特色,代之而起的不仅有阿拉伯语,还有戴着罩袍的妇女,连带而来的各种对妇女的歧视,以及格格不入的伊斯兰规矩和价值。

         欧洲人无法认同伊斯兰的价值,更不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上变成陌生人。对他们而言,问题不在尊重多样性,而在认同感——什么是“欧洲人”?“德国人”、“法国人”这些词所代表的身分,以及含义到底是什么?

应该“撕去半部古兰经”?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社会开始两极化。“原住民”的极右派,希望寻回昨日的“我”。穆斯林希望有更多话语权,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地位。这种对立,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更为严重。

        荷兰自由党的领导人威尔德斯,多年来以批评伊斯兰教出名。他说,如果穆斯林想留在荷兰, 就应该“撕去半部古兰经”,因为古兰经里有“可怕的东西”。

         他还于2008年发行了一部批评伊斯兰教的短片“Fitna”(《伊斯兰内部的战争》),把恐怖主义与古兰经联系起来。

        该片引发巨大争议。英国起先禁止他入境,后来却态度大转变,英国上议院更邀请他去主持该影片的放映会(2010年)。威尔德斯在上议院发言时,引用了丘吉尔 早年的话:“伊斯兰教是个战斗性强和强迫人改宗的宗教。世上没有比它更落后的势力了……现代欧洲文明,也许会步古罗马的后尘衰落。”

        这位威尔德斯,是布雷维克所尊崇的人物。

        2010年10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讲话:“这个多元文化的做法——所谓只要做邻居,我们就可以快乐地相处——彻底失败了!”她还补上一句:“我们感觉自己是联系在基督教的价值观上。那些不接受基督教价值观的,不能住在这里。”

        她如此公然反对“多元文化政策”,道出了许多人不敢讲的心里话,震撼了欧洲。

        今年2月,英国和法国的领袖,也分别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

建不成地上的乌托邦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德国是建立在基督教的价值观上,所以无法与伊斯兰教相融合。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如果仔细想想,并非如此。是的,欧洲从前是建立在基督教的价值观上。但是,今天的欧洲已经不同了。

        西欧是全世界最具“社会主义”特色的地方,人们视“社会福利”为最重要之事——在英国、法国和德国,那些没有受教育、没有技能的人,竟然能保证有好的收入和好的福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一方面用重税处罚“成功”(上进)的人,一方面奖励“失败”(懒惰)的人。

        以挪威为例,受刑人所受到的待遇,可能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老百姓还好。根据《世界日报》的报导,布雷维克可能要住进的哈尔登监狱,里面的犯人都有自己的私 人牢房,其配备像旅馆的标准房,有浴室、平板电视、迷你电冰箱。有些房间还有DVD,甚至能上网。12名犯人共用一个客厅。整座监狱是低矮的砖楼,墙壁上 还装饰著挪威顶尖艺术家的壁画。犯人经常和守卫一起吃饭,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监狱中有很多娱乐活动,并有音乐工作室。受刑人还可以在“厨房实验室”学习烹 饪技术。此外,监狱并为受刑人的配偶、亲友准备了卧室,供他们过夜。在挪威,最高的刑期只有21年。

        有人说,西欧国家如此重视人,源于基督教。但其实,这更是西方“左派”政治的产物,希望把国家建立成地上的乌托邦,却过分轻视人性中的罪恶。所以西欧是“性开放”、“言论自由”等最前卫的地方。西欧的社会道德已经沦落,连古罗马都不如。基督教在人生活中的影响力已经很小。

回到传统,而非诉诸暴力

        这样的理念,也造成对不同质移民一向的容忍。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穆斯林都是安分守己的,只是眼见西方社会世俗化与享乐主义的倾向如此严重,道德上保守的穆斯林 家庭,当然要积极维护民族文化了。这势必产生冲突——这冲突并非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对立,而主要是“伊斯兰价值”与“世俗主义价值”之争。

        此外,数十年来,欧洲“原住民”的人口一直下降,各国的“身分”(国界、货币、人种、宗教、文化等)逐渐淡化。鼓励“多元文化政策”的欧洲,希望逐渐成为大 一统的“大欧洲”。在这个大环境之下,人们原先以为,穆斯林不过是这个大熔炉中的一分子罢了,现在却惊讶地发现,并非如此。

        所谓“欧洲价值”,越来越世俗化、人本化、“社会福利国家”化、去国家本位化。这个注重“多元文化价值”的欧洲,如果不希望看到“伊斯兰化”,需要真正考虑一下,自己 的“根”到底是什么?是的,欧洲人经历了多次“宗教战争”,带来了许多后遗症。然而正是战争,包括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证明了人类是不可靠的。人类的前 途,还是需要寻求真实的、永恒的信仰和价值。

        欧洲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宗教传统,欧洲人只有回到传统中去,才能找到自己的“身分”与“特色”,而不是诉诸暴力或仇恨。

作者为本刊特约编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