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叛教者》——让人“路转粉”(亚萨)2016.10.27

pic-1-image

 

亚萨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6.10.27

2016年6月的某天,我一时兴起,通过微信买了自己的第一本电子书——施玮老师新出版的小说《叛教者》 (编注)

 

pic-2-%e5%b0%81%e9%9d%a2%e5%ae%9e%e4%bd%93%e6%a0%b7%e5%bc%8f

 

开始就是为了下班路上打发一下时间。然而,我仿佛一个懵懂的渔夫,一不小心踏入一个神秘的山洞,进到一个隐藏于历史某个时空的纷繁世界。不同的是,这不是陶渊明式的桃花源之旅,而更像是东野圭吾式的侦探之旅。

这本小说分为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4部分:揭发者、献身者、跟随者、擘饼者。下面我想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验——事先声明,你可能完全不同意我的看法——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

 

1部:揭发者

pic-3-by-michael-gaida-site-1707146_1280

 

这部小说刚开头的几章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泰坦尼克号》中的老露丝一般,回忆一段老套的、民国时期大户小姐的恋爱故事。

只不过,由于她生活涂抹上了一层基督信仰的油彩——那时上流社会的时髦和洋派作风,以至还缺少了一些鸳鸯蝴蝶派的不作不死的曲折趣味。

我呢,就好像是沿着一段波澜不惊、平直无趣的小溪行走了一阵,左顾右盼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越来越觉得乏味而气馁。我心说:得了,还是别看了。

正准备抽身离开时,突然看到前面——不是“豁然开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编注:《桃花源记》)——而是峰回路转,河水急流而下,陡然间坠入了万丈深渊!

就在作者话锋一转之间,仿佛电影里突然变了背景音乐一般,社会变革如飓风袭来,人物矛盾突然爆发,人际关系中所有温情的面纱被猛然撕破,以往隐藏在黑暗里的丑陋一下子大白于天下!

于是,在火炼一般的考验下,最令人敬仰的领袖被发现是私德败坏的恶徒,而最真诚的信徒则成了最气急败坏的揭发者。爱情与阴谋交织,真相与谎言纠缠……而政治斗争又席卷一切。令人心跳加速,应接不暇。

我一下子呆住了!

等回过神来,我不由自主地回翻前面的内容,这时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前面貌似平淡无奇的情节中,一点一点地积蓄著矛盾爆发的因素,不动声色地埋下定时炸弹。甚至我先前轻视的那些“涂著基督信仰油彩的生活”的描述,也重新有了新的视角:

这不就是一个旁观者对许多基督徒精神面貌的直观印象么?这不就是我们所谓的城市基督徒的“正常”信仰生活么?而且还是自认有知识,正义感爆棚,对罪毫不妥协的热心基督徒呢!

然而,这样的“好基督徒”,却在真正的大风暴来临时,被检验出信仰建在一片流沙上。

想到这点,再反照自己:我要是生活在那个严峻的时代,或是那个时代如今再重现,我将会怎样一种表现呢?真是细思恐极,冷汗直流。

再想起前面对作品的观感,我发现自己中了作者“圈套”——但是我是带着愉快和欣喜的心情发现这一点的。因为,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更不用说是有深度的信仰小说了!

 

2部:献身者

pic-4-ch-bible

 

一群为了上帝献身的年轻人,有的放弃了富有显赫的家世,有的放弃了光明远大的前途,有的放弃了青梅竹马的恋情。他们才华横溢,青春热情,为著同一个目标,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了上海的文德里,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力更生、具有全国范围影响力的信仰团体——基督徒聚会处。

这一群完全献上的人,被信徒们万众敬仰。他们的文字和事蹟,在各地信徒中流传。

然而,当那股大揭发、大批判、打倒一切反对派的政治洪流来临,基督徒聚会处的创立者李夜声——那位被视为神人的领袖,那位具有深刻属灵洞见和权柄,那位教导大家要绝对、完全、“交出去给主”的人,却被大家发现,是一位与多位女性犯了淫乱,且在自己经营的化工厂和教会之间的财务上不清不楚的人!

信徒们完完全全“蒙圈”(迷糊。编注)了:究竟哪一面才是“真实”的他?难道那些刺入人心的讲道只是出于演讲技巧?难道那些如火焚烧的灵性复兴是集体自欺?

那些毫无保留地奉献家产、那些放弃世上大好前途过来投奔、那些毅然决然地“福音移民”的信徒,觉得无比的震惊、撕裂……

越是事工核心的同工,受到的冲击越大。

主人翁之一,一位公认的灵里成熟通透,对上帝全然奉献,被称为聚会处“文胆”、“女状元”的李如是,也被揭发出来关于李夜声的“真相”,打瘫在地,之后在监狱度过了漫长、羞辱、苦毒、不信的15年的漫长时光。

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略微释怀。

第2部也勾起了我的一段痛苦回忆。

几年前,我所在的教会,那位直接牧养和关怀过我好几年的Z牧师,竟然出轨并与年轻女孩私奔。这事件,给整个教会带来“地震”。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愤怒和被欺骗的感觉。情感上受到了重创,甚至信仰也产生了动摇。因为我早已将教会看成心灵的家,将牧师视为属灵的父亲。

不仅我是如此。我发现,相比与Z牧师交往不多的人,我们这些被他直接牧养、关怀的信徒,受到的信仰冲击最大,情绪也最激烈……

因此,我特别能体会到小说中那些同工的苦毒和愤怒的情绪——不仅是对人,也是对上帝。然而,超越人去与上帝建立关系,这不正是每个人在信仰历程上必经过的一道坎么?

“不要看人,而要看上帝”,做起来何等的难啊!人性是多么复杂啊!圣徒也会犯下可怕的错误,而恶人也有人性闪光的时刻。这部小说展现了令人赞叹的丰富度。

 

3部:跟随者

pic-5-by-pexels-light-1283995_1280

这一部中,最令我感动的是3个字:“主知道”。

领袖必然会有跟随者。没有跟随者的人,成不了领袖。跟随李夜声一同走信仰道路的,有文思敏捷的青年才子,有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有精明强干的中年经理人,有忠诚朴实的白发信徒……

这些人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下,在政府要求大家对李夜声的“累累罪行”进行揭发时,有的见风使舵,有的曲线救国,有的义愤填膺,有的缄默不语。

读者看到的是人性和命运中奇异的反合性。最聪明的盘算,最后却成了自掘陷阱;想保全生命的,却丢了生命;算定必死的人,却死里逃生。那些自以为义的,那些脚踏两只船的,那些义正辞严的,那些决不宽恕的,一个个栩栩如生地活画在面前。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就是凡跟随李夜声超过跟随主的,在信仰上都或迟或早、或轻或重地跌倒了;凡是怀着谦卑、敬畏的态度,跟随上帝超过跟随人的,都没有因李夜声跌倒或不信。“

人只是一根苇杖,你却将他当成了磐石。”其实明天会怎么样,有谁能知道呢?除了上帝,有谁能掌管明天的道路呢?当我读到如下的段落时,我流泪了:

“老人没有转过头来,他脸转向大海,沉默了一会儿说:‘那些人都过去了,那些事也过去了,那个时代也过去了……那块土地都远了……现在,对于一个80岁的老人,最重要的,只有永生。’

“老人坐上轮椅,被孙子推著走向停车场, 越走越远……我狠了狠心,跨前一步问道:‘您觉得您是对了?还是错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我有什么资格来问他呢?真希望海风淹没了这句话。老人却在轮椅上转过身来,我真真切切地看见了他孩子般灿烂的笑容,他说:‘主知道!’

“是的,只有主知道明天的道路,只有祂知道每个人每个阶段的真实状况和需要,也只有祂配得我们紧紧跟随。”

 

4部:擘饼者

pic-6-by-dariusz-sankowski-old-1130740_1280

第4部有点像是侦探小说中最后揭晓谜底的部分。

前3部虽然都成自成一体,每个故事里都各有主人公,但是每个故事也都有一条暗线,指向核心人物:李夜声——这个对于别人的质疑和批评,从来保持沉默的人。

看前两部的时候,我心里一直盘旋著一个问题:这个人究竟是一个圣徒呢?还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超级大骗子?

正如作者所形容的,面对李夜声时,“如同面对一个幽黑的、表面平静、内里涌动的深潭。一个涌动着各种气流般的对话、面容、身影和心思的时空之洞。”

我也是这样的感觉:单从“破案”的思路来看,直到最后,我也需要老实承认,我依旧没有看清当事人的全部面目。这就好比一个遗落在深渊里的古董,被探照灯扫射过去,亮了一下,又隐没在沈沈的黑暗里了。

第4部有李夜声在监狱中的自我反思,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从未曾见过,所以具有某种珍贵的史料价值。

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如此,他在监狱中的这些只言词组的记录,仿佛是一声声穿越时空的叹息,令人的灵魂深处都颤动。

“……才知道在主眼里,地上的一切都是不可积累的上帝要的不是个不同寻常的人,而只是个合用的器皿。

“哦,我的神!我竟是这样地遮蔽了你的荣耀?若这些人不是这样崇拜我,以我为‘神人’,你会如此彻底地拆毁我吗?若我不是用恩赐、启示、事工,一点点完善自己、雕琢自己、坚固自己、修饰自己,我会成为这样一个偶像……

“我怎能不流泪?你竟然是在我成为囚犯后释放了我,竟然是在我成了众人唾骂的私德败坏的人时洁净了我。这么多年,我向你求的释放与洁净,现在突然就成了。我像被人当场捉住的淫妇般,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你的赦免……

“我几乎是要感谢这牢狱了,若不是在这里,我又怎能这么安安逸逸地,坐在你的同在中,吃你设立的晚餐呢?”

我们的文化一直倾向于脸谱化地评价人,非黑即白,为尊者讳,同时将坏人描写为十恶不赦。然而人是复杂多面的,且是不断变化的。

对于李夜声究竟是圣徒还是骗子的问题,其实到了第3部时,看到张氏父子在生命将终时都只是说“主知道”,而拒绝对李夜声进行评判时,我就觉得这个问题不那么重要了。

到了第4部,我更进一步发现,我先前问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除了上帝本身,古往今来,世界上可曾有一个完全没有犯错的人?显然没有。李夜声所犯的那些错误,男女关系的,经济上的,真的存在吗?答案可能是“是”。然而,他的信仰是真实、诚恳的吗?答案同样是“是”。

“人犯了错误(男女问题,经济问题),上帝会原谅吗?”

“当然。”

“牧师犯了错误(男女问题,经济问题),上帝会原谅吗?”

“……”

“人犯了严重的错误后,他先前的贡献也应被抹杀吗?”

“当然不应该。”

“牧师犯了严重的错误后,他先前的贡献也应被抹杀吗?”

“……”

这就是我看完第4部后,这位中国教会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争议人物带给我的思考。

 

结语

 

pic-7-by-agnes-tan-dsc_0522-r20

我觉得,一部优秀的小说,作者为里面的人物塑造出形象,赋予灵魂;一部伟大的小说,里面的人物的形象与灵魂,则并非被作者的头脑塑造,而是本来就存在在那里的——只不过先前隐藏在黑暗中——静静等待巡夜人的提灯将其照亮。

不夸张地讲,在《叛教者》中,我觉得自己看到了伟大小说的模样。正如作者(可能是无意识)在自序里如此写道:

“……写了大半辈子的我写不出这本小说,我生不出这团荆棘,它们卡在那里……无力架构这些故事和秘密,甚至也无力定义这其中的人和情绪,更无力填补其中的断裂。

“这些断裂如天堑般让我恐惧,因为我笔下的人物将是不合逻辑的一群人,是拒绝被定义、被判断的一群人。但他们占有了我,占有了我的情感和我的体验。

“我决定,其实也是不得不,将这些片段写出来,即便是粗糙的、血肉模糊的,像是采石厂的生坯般,我也要把它们写出来,以便救我自己脱离他们,重新开始生活。”

不知为什么,读完后,我总会想起日本的远藤周作,以及他的《沉默》。我隐约觉得,《叛教者》是不输于前者的一部力作。其人性的深度和广度,矛盾冲突的张力和尖锐,是近二三十年来中文小说中所没有的。

我确信,现在只是刚刚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它“路转粉”(路人转为粉丝。编注)的!

 

讨论:

1. 如何看待牧者犯罪?一个在罪中或有亏缺的牧者能传递上帝的话语和圣灵的感动吗?为何在华人教会中,领袖性犯罪比其他罪更难得赦免?

2. 对于领袖和同工的过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遮盖其过”适用在何种情况下?

3. 在华人教会中有没有“因人废言”或“因事废人”的情况?如何看一个被上帝使用的仆人的跌倒?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尽量避免跌倒?

 

pic-8-mmexport1477530642957

 

 

编注:《叛教者》订购网址:http://pjz.dixiewpublishing.com/。免费试读:http://bookis.cn/Chapter/List/2611。“喜马拉雅FM”在线收听:https://m.ximalaya.com/60332463/album/5372950

作者来自北京。

2 responses to “《叛教者》——让人“路转粉”(亚萨)2016.10.27”

  1. John tam Avatar
    John tam

    Good article

    1. Chen HanJie Avatar
      Chen HanJie

      小编回复:感谢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