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参与的动与静(董家骅)2016.11.3

bh79-28-8303-%e5%9c%961-shannonshih_nyc-ground-zero-2-20051230

董家骅

本文原刊于《举目》79期和官网言与思专栏2016.11.3

 

谈到公共参与,保罗大概是圣经中曝光率最高的使徒。在雅典,他孤身一人与其他的公共知识分子对话、论证福音。

 

彼得的公共参与

如果说保罗是“动”的代表,那么彼得则是“静”的代表。

和保罗一样,老彼得认为,基督徒应当参与公共事务。彼得在书信中,一方面提醒基督徒是寄居者,是客旅(参《彼前》 2:11),另一方面指出一条基督徒参与公共的路径,是一条不太受人欢迎和关注的窄路:忍耐(参《彼前》 2:18-21)。

忍耐这条路,不但基督徒不喜欢,甚至许多世俗哲学家也反感——我们几乎可以听到尼采在冷笑:“哼,忍耐不过是懦弱的一种表现,透过语言游戏重新包装罢了。权力才是王道,有本事就应有所作为。”

现今的人,也很难接受忍耐。透过科技,人类不断缩短“需要忍耐”的时间。网络速度加快,网络购物的送货服务加速,从下订单到取得货物的等待时间愈来愈短……忍耐似乎是上个世代的美德,是没有效率的代名词。

老彼得的公共参与路径,是否过时了?他是否是用忍耐的德性包装自身的无能为力?毕竟,2千年过去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已大幅提升,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和掌握也愈发精确,对改善自身的处境愈来愈有自信。

然而,人类的自信,历史会背书吗?

上个世纪,人类还信誓旦旦:几十年内将解决饥饿问题。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仍有上千万(甚至上亿)人受饥饿的威胁。上个世纪,有人相信,人类通过不断的竞争、淘汰,最优秀的民族会脱颖而出,带来大同世界。结果,却是人间炼狱般的集中营和两次世界大战。

关于忍耐,彼得没有诉诸“成为更好的你”这种自我提升,也没有诉诸普世价值。相反的,他诉诸于人类历史中真实活着的耶稣基督——祂的生平和教导。

耶稣基督在世的生活,可不是抽象的神学论述,而是历史中真实发生的事,有血有肉。耶稣的一生,向我们展现了另一个国度,并以实际的生活显示了那国度的真实,和将来的盼望。

bh79-28-8303-raffaello-sanzio-da-urbino-raphael-stpaulpreachingatathens

和宽容不同

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当道的时代,宽容才是“政治正确”。然而和“宽容”不同的是,“忍耐”没有放弃追求正义的理想,也不承认世上的邪恶只是人的观点不同造成的。

忍耐并不宽容邪恶和不公义,也不会把被邪恶和不公义压迫之人的遭遇合理化。忍耐要求我们正视世上的邪恶和不公义。在现实的邪恶和将来的公义的张力中,我们的忍耐是积极的不作为,也是消极的积极作为。

彼得口中的“移民”身份,正是在不断提醒基督徒,这种张力是正常的。

不作为,不是因为懒惰,而是承认邪恶和不公义不只存在于外在世界,也存在于我们内心。因此,面对邪恶,我们应谨慎,不以正义的化身自居,而要记得,我们也是要被对付的不正义的一分子。

忍耐其实是一个看似消极、实则主动的作为。

正因为相信上帝的主权,因此在面对社会的不公义时,不以正义为名,以私刑伸张正义,而愿意在体制内走正当的程式;正因看见上帝的公义和自己的不义,因此在面对剥削和压迫之时,选择先面对自身的暴力与邪恶,静候时机。

忍耐,因为相信新天新地终将来临,因此在失去一切盼望之际,在忍耐中仍有盼望的理由。

bh79-28-8303-%e5%9c%963-young_mandela-at-1937

年轻时的曼德拉,以为能靠暴力推翻不义的南非白人政权。然而在监狱中看见自身的不义,选择了让上帝先塑造他的生命,带着盼望面对未知但又确定的未来,直到上帝预定的时间到来。

在一个追求快速与效率的年代,忍耐提醒我们,最快速的拆毁往往是透过暴力,而最快速的重建,也往往诉诸于暴力。

在基督徒的公共参与中,忍耐似乎呈现这样一种矛盾:当我们开始承认自身的无能为力,选择信靠那为我们忍受苦难的基督时,我们反倒开始参与上帝的作为,在世界播下和好的种子,为这对立的世界带来和好的可能。

当公共参与在华人基督徒中成为显学之际,动静之间,我们不但需要学习保罗的积极进取,也需要学习彼得那带着盼望的坚忍态度。

作者现在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牧会。

思考:你对彼得的公共参与路径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