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俐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 天下事 专栏 2016.11.09
编按:2016年11月9日凌晨,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以 279张的选举人票,成为美国第 45 任总统。
美国总统大选在一阵喧哗之中落幕了!
全球观众陪伴美国人走过一场跌宕离奇的选战之路。当结局分晓,在群众的欢呼与唏嘘之中,带着反对者的质疑与支持者的期待,新任总统川普(又译特普朗),在70岁高龄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
打破僵局,重返荣耀?
政治素人川普的当选,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颇有先破后立之姿:其显明了美国选民对菁英政治的失去信任,为了突破以往美国政坛常规建制性的政治瓶颈,而尝试一种舞台式英雄的选项,并盼望这个带着激情与疯狂的政治领袖,能带领美国重返荣耀!
美国的总统制政体赋予总统极大的政治权力。这也是为什么,过往美国的基督教文化传统在政治的稳定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19世纪的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编注),曾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有如下观察:
“宗教在美国并不直接参与政府的运作,但是影响之大应被视为该国政治的第一机构……一个社会的治理松懈时,除非人民的道德相应加强,不然这个社会无法逃脱毁灭的命运。”(注1)
一场以利益为中心的总统拉锯战
奥古斯丁曾说:“如果没有正义,政权是什么?不过是有组织的强盗罢了!”(注2)
然而,在后现代潮流的影响下,民主政治不再根据一个超然的价值体系或道德标准来衡量孰是孰非。一切的政治规则,皆绕着不同族群选民的利益打转。
这次的美国总统大选也不例外。
从选民的观点看,选票只走向“候选政策能提供给该族群与党派的利益”,不问这个提出政策的候选人真正会带给国家什么样的影响。从候选人的角度来看,川普与希拉里在道德与过往行径上,都遭到相当大的质疑。
当政治人物彼此把脸皮撕破后,丑陋的吃相便一览无遗,仿佛诉说著:“是的!我就是犯罪!我就是说谎!我就是丑闻缠身!但是,我能把你所要的好处带给你……”
在利益的蛊惑之下,我稀奇两派支持者的坚立态度:候选人负责说谎;选民们负责圆谎、造神。
上帝的国度可能透过政治手段实现吗?
若我们把焦距缩小,单单来看美国基督徒面对此次大选的态度,也不难看到教会把对神国的期待,投射在候选人的政策上——期待一个政治人物的当选可以重振美国失落的信仰。
曾经为尼克森总统拟定竞选策略,顺利将他送入白宫的幕僚寇尔森(Charles Colson, 1931-2012。编注),以过来人的姿态回应基督徒对政治乌托邦的想像:
“许多信徒以为我们只要多多选举信徒担任要职,便可迅速收回改革之效……表面上这个方法似乎是挽救道德狂澜的最佳捷径,但实则是过度简化的危险论调.”
“这种企图以政治手段解决道德问题的作法显然对政治、对属灵之事都有误解,对人的能力寄以太大希望,对神之统管万有太过缺乏信心。” (注3)
川普当选,基督徒该欢呼或警醒?
那么,基督徒如何面对政治局势的变宕与起伏?
两千多年前,面对彼拉多的受审之时,耶稣曾经回答道:“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如果我的国属于这个世界,我的仆人们早就会争战,不让我被交给那些犹太人。但如今,我的国不在这里。”(《约》18:36, 中文标准译本/CSBT)
对于教会而言,真正的挑战是,我们如何看待上帝在地上的教会。教会是否应该以一个利益团体的姿态入世,与政党进行利益的挂勾与妥协,为了使上帝的国度透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呢?(参:《朋霍费尔会选谁做美国总统?》(黄奕明) http://behold.oc.org/?p=31471)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上帝托付给教会的使命,乃是以圣经的原则,在一切的政治环境中超然独立,坚定上帝所教导我们的道德标准,以及耶稣所托付给我们对于身旁邻舍的真实关怀。
这些重要的使命,一旦我们与政治挂勾,便失去了客观立场。
教会领袖尤其需要警醒,不可小看政治权势对我们生命软弱的试探。属灵领袖在上帝面前,肩负著更大的责任——若是利用教会会众对我们的信任,试图操纵、影响教会对政治的立场,我们在上帝的审判台前,要如何站立得住?
主耶稣面对地上的政治势力时,早已清楚表明祂的国不在地上!
基督徒并非不能参与、投入政治活动,而是要清楚明白教会在政治局势中的超然立场。上帝国度的建立,不该靠任何一个受造之物的崛起,也不该利用任何一个政治浪潮的锋芒!
福音的广传与教会的复兴,惟靠上帝子民的清心悔改与圣灵工作的大能。
注:
1. Sydney E. Ahlstrom, A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386.
2. St. Augustine, City of God (Image/ Doubleday, 1958), 88.
3.寇尔森,《当代基督教与政治》,陈永译(台北:校园,1992),250-251。
作者来自台湾,留学德国,现居美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