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乐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6.11.14
2016年9月,北京的马拉松创下了6万多人报名的新纪录,需要抽签才能参赛(实际容许参赛者为30,302人。编注)。而近年有关马拉松赛事的新闻,也从体育版面(版块)迅速移动、成为公众更为关心的要闻事件。
过去,作为一项高难度和挑战性的比赛,跑马拉松让不少人望之生畏。但这几年来,国内不断升温的长跑热,让各地的马拉松赛事具有了体育比赛以外更丰富的意义。甚至有不少国人万里迢迢去参加在欧美的马拉松比赛。
每一次马拉松,都更像一次整个城市的狂欢!
无疑的,长跑风靡了中国——虽然我们看到大城市里的居民,日益增长了对污染的空气的不满与焦虑,但这丝毫未减轻了“跑者”们对长跑的热情。
人们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用“跑者”定义自己的身份,晒著自己的跑步线路,用脚丈量自己的城市,发著每一次跑步的资料和点评,以及跑步中的自拍。跑友们还互相点赞支持。
围绕着跑步的各种出版物,在市面上随处可见,被长跑人士奉为圣经。各种以跑步做卖点的心灵鸡汤,更是横行各大社交媒体。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成为无数跑步者追捧的偶像,脸书(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天安门广场跑了一下,也迅速成为热议话题。(注1)
新中产阶级的身份象征与宗教
2015年秋天,一篇题为《长跑是中产阶级新宗教》的文章(注2),在一次顶着巨大雾霾举行的北京马拉松之后,迅速刷屏了各大社交媒体。在文中,作者召唤了各路大家,从鲍德里亚到齐泽克,试图给跑步做了新的属性界定——是一种“新中产阶级”文化身份的象征。
因此,跑步不再是单纯的锻炼身体,而更是显示出跑步人的社会地位与阶级属性。
然而除了“中产阶级”之外,这题目中的另一个关键字“新宗教”,才是我们了解中国近年长跑热的真正入口。
这篇文章谈到中产阶级追捧“苦修”,对身体欲望的克服,面对枯燥无聊的长跑需要的毅力与忍耐,这一切都被赋予了灵魂层面的意义:“他们相信,只要一踏上赛道,你的灵魂就被召唤”。(引自《新宗教》)
这种灵魂的召唤,其实不是仅仅面对在中国定义模糊不清的中产阶级,而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群体。
笔者曾进行一些初步的检索,发现在中文的社交媒体上(以微博、豆瓣为例,也有不少微信公众号),近年来有关跑步的内容里,大部分的跑步者其实是城市的普通上班族和学生。在网络上所见到的,多是他们自我记录与心路历程的分享。
他们记录自己每天跑步的路线、卡路里、配速……记录自己如何从一个谈体育色变的“跑步废柴”、“零基础”,变成了一个坚持跑完全马还要不断挑战自己的“跑者”。
在不少这样的故事中,跑步都被看为是一种“修行”——一种灵魂层面的修为,赛道即是道场。在一步步、一天天的积累中,对自我惰性的不断克服。在与那个“随时想要退出”的念头进行的对抗之中,跑步,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由此看来,长跑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的确具有了一种宗教性:通过自身对身体欲望的克服,达到自我境界的提升与救赎。
跑一次著名的马拉松就相当于朝圣。无论结果怎样,能超越原有的自己,挑战自身的极限,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人的蜕变。这更不用说还有无数看得见的“好处”:跑步能美容,能塑身,能治疗心理疾病,能让你摆脱懒惰,更加积极工作上进,找到人生的意义。
摆脱尘世的压力与苦恼
跑步不仅是“中产阶级”和精英群体的“新宗教”,也成了那些想要竭力摆脱“累成狗”状态的普通城市上班族和准上班族们,一个摆脱尘世压力与苦恼的解决方案。
未来并不稳固的中产阶级,无数正在挣扎着想要奔向中产阶级却“身体被掏空”(注3)的小白领,那些还在学校却即将面临社会竞争的年轻学生,无一不需要面对生存之艰难与风险。
现在的时代,再也没有包就业、终身制这些保险箱。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可收入却不如人意;房价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差;医疗越来越难,又没有一种食物安全……
比起微信上疯传、错谬百出的健康养生贴,跑步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改变,或许更加可靠。无数自嘲为“加班狗”的上班族,对着生活中不可控的无奈,唱着“感觉身体被掏空”,却在跑步的自我约束与身体重塑过程中,满足自我作主的幻觉。
跑步这个“新宗教”正在召唤:来跑吧,跑步让你快乐,跑步给你健康,跑步塑造你的性格,跑步驱走你的压力……跑步可以让你变强,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制度、机构,甚至人际关系可以完全依靠的年代,充满生存焦虑的当代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战胜自己,你就可以战胜一切。而这一切的基础和前提,是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身体。
就像一句鼓励人健身减肥的流行语所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怎么控制自己的人生?”无数人投入长跑,也是在用行动回应着类似的问题,宣示着我们对于自己身体的主权以及对命运把控的企图。要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从改变自己的身体开始。
其实,相信长跑能够带来人的蜕变和更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切的生存焦虑,是将信心放在自己的身上,以为只要能够掌控身体,不断突破自己身体的极限,我们就能够从外到内,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些人以为长跑不但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规律和更健康,且给我们带来某些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然而那经过马拉松“洗礼”的肉身,依然会累、会病、会有压力,甚至会被不适当的锻炼所伤害。
我们所追求的那个“更好”的自己,只不过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欲望投射——“梦想”的实现,是从一个普通小白领变为社会精英,变成人生赢家。
比“更好”更好的自己
狂欢式的马拉松热,终究会逐渐淡去,人们会追捧新的生活方式,寻找新的心灵寄托——这个世界总在引导我们追逐潮流;短暂的潮流制造得救的幻觉,让我们以为具有永恒的意义。
日复一日的长跑修行,无法转变成一个真正的“更好”。肉身的“更好”,并不能够真正填补我们内心深处因罪而生的大洞。若没有“重生”,更好的自己仍然是一个陷于罪中的旧人——焦虑、自怨、追求完美而不得。
我们所要的,不是一个比我们现在好一点的那个自己,而是整个生命完全地被更新。这是一个彻底的蜕变——脱去旧人,一切都是新的。只有上帝,以祂的独生爱子钉死十字架的方式,为我们的重生带来了唯一的途径,使我们得到生命根本的转变。
世上的健康和成功,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是“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的盼望。
真正的救赎不是通过苦待与约束自己的身体而换来的,像是在宗教中因着修行而达到更高的境界,而是因着耶稣基督代替我们受苦,我们才得以脱去罪身,得到永生的盼望、全新的生命和真正的不会被外界夺走的平安。
数小时的时间,在跑完42公里195米的马拉松后,即抵达终点。而我们的人生,却多数是另一场更漫长的奔跑。
使徒保罗以他的一生,给我们诠释了人生长跑的真正意义。在离世之前,他写道:“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后》4:7)
这是一个竭力向着标杆奔跑的形象,在快要到终点做最后冲刺的那个瞬间,他过去的一生在眼前清晰地展现,那即将真正见到的救赎主的荣光,正是引领他在人生赛道上前行的力量:
“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祂显现的人。”(《提后》4:8)
但愿我们在人生的终点,都拥有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真正完美不能朽坏的身体,与全然洁净的灵魂,那是无论跑多少个马拉松也无法塑造起来的。
注:
1. 纽约时报中文网一则有关扎克伯格在雾霾中的北京晨跑的新闻: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60318/c18chinazuckerberg/
2. 根据作者博客,此文刊发于2015年秋季的一期Esquire杂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8b4ee0102vx1m.html
3. 出自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2016年夏天推出的一首合唱作品《感觉身体被掏空》: http://www.sixthtone.com/news/chinas-overtime-dogs-cant-get-enough-choir-song
作者来自中国大陆,获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社交媒体文化、集体记忆与社会运动。现在密西根教书。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