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平安的平安夜(李晋、马丽)2016.12.21

pic1-dsc_0501-r25

李晋、马丽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6.12.21

 

晚间小女儿睡着以后,又到了给儿子Calvin读书的时候。他总是很期待进入纳尼亚的世界(编注:《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英国作家C·S·路易斯所著的系列奇幻名著)。

因为邪恶女巫施加的魔法,那个叫纳尼亚的世界,始终都是漫天飞雪的冬天。最糟糕的是,那里没有圣诞节。连圣诞老人都因女巫对纳尼亚的统治,而远离了纳尼亚。

Tumnus der Faun (JAMES MCAVOY) und Lucy (GEORGIE HENLEY)

小女孩露西(Lucy),无意中闯进了纳尼亚,遇见了羊怪图纳斯(Tumnus)先生。羊怪邀请露西去他的家中做客,请她喝茶,吹奏动人的音乐,讲述昔日纳尼亚的美丽……

随后,图纳斯带着内心的挣扎,告诉露西,他不得不为白女巫效力,见到夏娃的女儿或者亚当的儿子(编注:即人类),就必须交给白女巫,否则白女巫会割掉他的角,并且让他变成石头。

如果他变成了石头,除非有一天凯尔帕拉维尔(Cair Paravel)城堡的4位君王(两个亚当的儿子和两个夏娃的女儿)坐上王座,他才能够复活……

最终,图纳斯还是送露西回家了。代价就是,他真的被白女巫变成了石像(1)。

听到这里,儿子对我说:“我要打电话给警察!我要告诉警察把白女巫抓起来!”他一边说著,一边很认真地把手伸出来,做了一个使劲抓人的动作。他停了一下,又说,“纳尼亚的小朋友太可怜了!没有圣诞节,没有圣诞礼物!”

我们居住的大溪城,冬天非常冷。常常近4到5个月的时间,都是漫天飞雪。孩子们必须长时间待在家里。圣诞节就成了他们最快乐的时光。

对于3岁的Calvin来说,剥夺这样的快乐,简直是可恶之极。这可能是他知道的最邪恶的事了。

pic3-img_20161206_170631-r50

 

不平安的世界

我想,等他长大了,他会明白,其实他也生活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人堕落后,这个世界如同打碎的花瓶,每一个碎片虽然都还折射出那最本质的美善,却残缺,且锋利、伤人。

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经历了独特的痛苦,但其实这些痛苦和悲伤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在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平安夜里流浪街头。家庭的破碎、世人的冷漠,让她只能够靠划火柴,在寒冷的夜里得到一点安慰。

我曾在一个无家可归者的救助中心,作为义工服务过3年。地点在市中心流浪者最集中的地段。

每一位到那儿寻求帮助的人,都带着破碎的心和灵魂。有人生意破产,大起大落,妻离子散;有人从小被亲人虐待,甚至性侵犯,以至于长大后,也这样对待他人;有人酒精和药物成瘾,无法自拔;有人因为性和毒品,身患疾病,甚至皮肤溃烂。

家庭暴力、经济危机、贫穷和欲望,交织在一个个破碎的人身上,让灵魂无法完整。

对比强烈的是,圣诞节期间,救助中心外的皑皑白雪映照着圣诞节的闪烁彩灯,以及各种奢侈品的广告。这些仿佛在告诉人们,拥有这些商品,节日就会变得无比美好!而在这个救助站中,人却会因为一杯便宜的热可可,就感到万分满足。

这是个分裂的世界。一方面,它向我们展示面包、浮华、权力所掩饰的那背后的虚无;一方面,当失去这些的时候,我们获得却是真实的绝望。哪怕我们真的一无所缺,也不会得到满足,反而感到空虚、无聊。

每一个人都目睹和经历著罪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痛苦——面对不公义时,内心的愤怒;面对未来时,心里的忧虑……“我们希望真理,在自己身上却只能找到不确定性;我们追求幸福,自己找到的却只是可悲与死亡。”(2)人没有根,在大地四处流亡,没有安息之地,没有平安。

“主啊,要到几时呢?”(参《诗》13:1;《哈》1:2)在旧约时代,流亡中的先知和百姓,无数次地问上帝。我们流亡的灵魂,生命中的痛苦、悲伤,这个世界的荒诞、不公,要到几时呢?

pic4-guido_reni_-_massacre_of_the_innocents

 

然而那天并不平安

平安夜,小小的耶稣诞生后,犹太的统治者希律,为了权力,将伯利恒全城及周围两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了。

《思想录》中,帕斯卡提到:“当奥古斯都(编注:罗马皇帝)听说,希律下令把两岁以内的孩子一律处死,而其中也有希律自己的孩子在内时,奥古斯都就说,做希律的猪还比作他的儿子好一些。”(3

数不清的母亲在那天夜里痛哭,“在拉玛听见号啕痛哭的声音,是拉结哭她的儿女,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耶》31:15)都不在了!唯独活着的人留在这个破碎的世界中,流亡在荒原上,坐在死荫幽谷里,等待。“主啊,要到几时呢?”

 

pic5-dsc_0502-r25

 

我们在等什么?

内心没有盼望的人,不会等待。唯独信心能够让我们持久坚忍,在黑暗死荫中前行。

人在与上帝隔离后,想靠自我解决问题。而今的圣诞节,常常是没有基督,却充斥着各种消费。人成了最可怜的,因为“他们无所不知,却无所相信”。人对于一切抱有兴趣,也对一切缺乏热情。正如德国法学家施密特所说的:

“人们渴望地上的天堂……事实上,这个天堂已经被认为是在地上,在柏林、巴黎或者纽约,配备着泳池、汽车和沙滩躺椅……他们不想要爱和恩典的上帝……公义已经变成权势,忠诚变为算计;真理变为了众所承认的正确;美好变成了好品味;基督教变成了一个和平主义的组织机构。”(4

现代人的空虚,让我们在平安夜,只能通过消费购买虚假的盼望和平安。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退化成可以折算为货币的礼物——感恩节之后,是黑色星期五的狂热购物;平安夜和圣诞节,印制在商场的打折券上。

有谁知道,在那天夜里,多少贫穷的人在旷野牧羊?在那天夜里,多少母亲在为丧失孩子而悲伤?多少旅人在黑夜中远行?多少人在祷告中追问上帝:“主啊,要到几时呢?”

pic6-tumnus-and-lucy

 

冰雪没有冻住盼望

在纳尼亚的世界中,冰雪没有冰冻住盼望。狮王阿斯兰就要来临,4位君王就要登上宝座——这个预言一直在流传着。就如同海狸先生说的古老诗歌一样:

“阿斯兰一出现,错误必能纠;阿斯兰一吼叫,悲伤不再有;阿斯兰露尖牙,严冬到尽头;阿斯兰抖鬃毛,春天复来临。”(5

这是纳尼亚世界里没有臣服于邪恶女巫的人所盼望的。预言一点点地成就:亚当的儿子和夏娃的女儿,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中,冰雪开始融化,邪恶的魔法无法再阻止圣诞老人来到纳尼亚的世界、提前报告那美好的消息。

尽管如此,露西和很多纳尼亚的居民,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阿斯兰为什么不能一直在我们身边?

1943年圣诞前夕,德国神学家、殉道者朋霍费尔(又译潘霍华),在监狱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过去一两周里,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这些话:让一切痛苦和缺乏都过去吧,我亲爱的弟兄们;我会将万物都更新了。” (6

“我会将万物都更新”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基督将按照上帝最初的意图,更新万物。万物都会在基督里改变,变得清洁,从一切自我的欲望中摆脱出来,不再因我们的罪而扭曲。

 

pic7-img_20161206_172639-r50

 

在结束中开始

上帝在人类的历史中启示了祂自己,历史的中心就是基督。上帝在人类历史中的那一刻,将丰丰满满的恩典倾倒在人类当中。人在有限中看见永恒,在尘世中触摸到不朽。

上帝很多时候看似沉默,却不意味着上帝抛弃了人类。这里面有福音的奥秘。上帝一直在我们中间,他被称为“以马内利”(上帝与我们同在,编注)。这名字表明,祂与人在一起。

那天夜里,一声啼哭,一位婴儿诞生。祂生在一个奉行强权即真理、和平即战争、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法则的世界中,生在一个小女孩需要依靠微弱火光在黑暗寒冷中获得温暖的世界中,生在一个娱乐至死、消费为乐的世界中。

这也是一个母亲痛哭孩子的世界,婚姻破碎的世界,被世界抛弃的世界。这就是你、我的世界。

圣婴耶稣的诞生,将我们彼此相连,没有人再是孤岛。然而,光照进黑暗,黑暗却不接受那光。人们仍幻想巴别塔,幻想没有圣婴的平安夜,幻想没有苦难的人生,幻想没有代价的信仰。上帝唯藉一位婴孩,成为软弱之躯,去承担这个世界的苦难,给人应许和盼望。

今日仍有人争论,究竟哪天是耶稣诞生的日子,以及当如何过圣诞节。消费社会亦不断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过圣诞节。还有很多人反对人过圣诞节。然而,那位婴孩却是要我们看到更真实的一天,比真实还真实的世界,就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在很多中文版中删去了)所描绘的:

“没有人会想到,她曾看见多么美丽的东西,也没有人会想到,在平安夜里,她和她的祖母一起进入了何等美好的天国。”

在生命水边,我们在黑暗中等待,在不平安的世界中得享平安。

我的心等候主,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胜于守夜的,等候天亮。”(《诗》130:6)

 

注:

1. C.S. Lewis,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New York: Harper Trophy, 1950), 11-24.

2. 帕斯卡(何兆武译),《思想录》(商务印书馆),第200页。

3. 帕斯卡,《思想录》,第85页。

4. 见Carl Schmmit, Theodor Däublers ‚Nordlicht‘: Drei Studien über die Elemente, den Geist und die Aktualität des Werkes (多博乐,北极光:对其作品的要素、精神和现实性的三项研究)(Munich,1916.)第64-65页。这是德国法学家施米特在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写的。他敏锐地指出了现代的危机,遗憾的是,最终他依旧试图用人本主义的方式去解决。

5.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第85页。笔者翻译,参考了毛子欣等人的译本。

6. Dietrich Bonhoeffer,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7), 95-96.

 

作者李晋为加尔文神学院博士生。马丽为加尔文大学亨利研究中心研究员,加尔文神学院神学研究硕士,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牛津大学教育社会学硕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