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馬麗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6.12.21
晚間小女兒睡著以後,又到了給兒子Calvin讀書的時候。他總是很期待進入納尼亞的世界(編註:《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英國作家C·S·路易斯所著的系列奇幻名著)。
因為邪惡女巫施加的魔法,那個叫納尼亞的世界,始終都是漫天飛雪的冬天。最糟糕的是,那裡沒有聖誕節。連聖誕老人都因女巫對納尼亞的統治,而遠離了納尼亞。
小女孩露西(Lucy),無意中闖進了納尼亞,遇見了羊怪圖納斯(Tumnus)先生。羊怪邀請露西去他的家中做客,請她喝茶,吹奏動人的音樂,講述昔日納尼亞的美麗……
隨後,圖納斯帶著內心的掙扎,告訴露西,他不得不為白女巫效力,見到夏娃的女兒或者亞當的兒子(編註:即人類),就必須交給白女巫,否則白女巫會割掉他的角,並且讓他變成石頭。
如果他變成了石頭,除非有一天凱爾帕拉維爾(Cair Paravel)城堡的4位君王(兩個亞當的兒子和兩個夏娃的女兒)坐上王座,他才能夠復活……
最終,圖納斯還是送露西回家了。代價就是,他真的被白女巫變成了石像(註1)。
聽到這裡,兒子對我說:“我要打電話給警察!我要告訴警察把白女巫抓起來!”他一邊說著,一邊很認真地把手伸出來,做了一個使勁抓人的動作。他停了一下,又說,“納尼亞的小朋友太可憐了!沒有聖誕節,沒有聖誕禮物!”
我們居住的大溪城,冬天非常冷。常常近4到5個月的時間,都是漫天飛雪。孩子們必須長時間待在家裡。聖誕節就成了他們最快樂的時光。
對於3歲的Calvin來說,剝奪這樣的快樂,簡直是可惡之極。這可能是他知道的最邪惡的事了。
不平安的世界
我想,等他長大了,他會明白,其實他也生活在一個悲慘的世界裡。人墮落後,這個世界如同打碎的花瓶,每一個碎片雖然都還折射出那最本質的美善,卻殘缺,且鋒利、傷人。
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都認為自己經歷了獨特的痛苦,但其實這些痛苦和悲傷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在安徒生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平安夜裡流浪街頭。家庭的破碎、世人的冷漠,讓她只能夠靠劃火柴,在寒冷的夜裡得到一點安慰。
我曾在一個無家可歸者的救助中心,作為義工服務過3年。地點在市中心流浪者最集中的地段。
每一位到那兒尋求幫助的人,都帶著破碎的心和靈魂。有人生意破產,大起大落,妻離子散;有人從小被親人虐待,甚至性侵犯,以至於長大後,也這樣對待他人;有人酒精和藥物成癮,無法自拔;有人因為性和毒品,身患疾病,甚至皮膚潰爛。
家庭暴力、經濟危機、貧窮和欲望,交織在一個個破碎的人身上,讓靈魂無法完整。
對比強烈的是,聖誕節期間,救助中心外的皚皚白雪映照著聖誕節的閃爍彩燈,以及各種奢侈品的廣告。這些仿佛在告訴人們,擁有這些商品,節日就會變得無比美好!而在這個救助站中,人卻會因為一杯便宜的熱可可,就感到萬分滿足。
這是個分裂的世界。一方面,它向我們展示麵包、浮華、權力所掩飾的那背後的虛無;一方面,當失去這些的時候,我們獲得卻是真實的絕望。哪怕我們真的一無所缺,也不會得到滿足,反而感到空虛、無聊。
每一個人都目睹和經歷著罪給這個世界帶來的痛苦——面對不公義時,內心的憤怒;面對未來時,心裡的憂慮……“我們希望真理,在自己身上卻只能找到不確定性;我們追求幸福,自己找到的卻只是可悲與死亡。”(註2)人沒有根,在大地四處流亡,沒有安息之地,沒有平安。
“主啊,要到幾時呢?”(參《詩》13:1;《哈》1:2)在舊約時代,流亡中的先知和百姓,無數次地問上帝。我們流亡的靈魂,生命中的痛苦、悲傷,這個世界的荒誕、不公,要到幾時呢?
然而那天並不平安
平安夜,小小的耶穌誕生後,猶太的統治者希律,為了權力,將伯利恆全城及周圍兩歲以下的孩子全部殺了。
《思想錄》中,帕斯卡提到:“當奧古斯都(編註:羅馬皇帝)聽說,希律下令把兩歲以內的孩子一律處死,而其中也有希律自己的孩子在內時,奧古斯都就說,做希律的豬還比作他的兒子好一些。”(註3)
數不清的母親在那天夜裡痛哭,“在拉瑪聽見號啕痛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的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耶》31:15)都不在了!唯獨活著的人留在這個破碎的世界中,流亡在荒原上,坐在死蔭幽谷裡,等待。“主啊,要到幾時呢?”
我們在等什麼?
內心沒有盼望的人,不會等待。唯獨信心能夠讓我們持久堅忍,在黑暗死蔭中前行。
人在與上帝隔離後,想靠自我解決問題。而今的聖誕節,常常是沒有基督,卻充斥著各種消費。人成了最可憐的,因為“他們無所不知,卻無所相信”。人對於一切抱有興趣,也對一切缺乏熱情。正如德國法學家施密特所說的:
“人們渴望地上的天堂……事實上,這個天堂已經被認為是在地上,在柏林、巴黎或者紐約,配備著泳池、汽車和沙灘躺椅……他們不想要愛和恩典的上帝……公義已經變成權勢,忠誠變為算計;真理變為了眾所承認的正確;美好變成了好品味;基督教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的組織機構。”(註4)
現代人的空虛,讓我們在平安夜,只能通過消費購買虛假的盼望和平安。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退化成可以折算為貨幣的禮物——感恩節之後,是黑色星期五的狂熱購物;平安夜和聖誕節,印製在商場的打折券上。
有誰知道,在那天夜裡,多少貧窮的人在曠野牧羊?在那天夜裡,多少母親在為喪失孩子而悲傷?多少旅人在黑夜中遠行?多少人在禱告中追問上帝:“主啊,要到幾時呢?”
冰雪沒有凍住盼望
在納尼亞的世界中,冰雪沒有冰凍住盼望。獅王阿斯蘭就要來臨,4位君王就要登上寶座——這個預言一直在流傳著。就如同海狸先生說的古老詩歌一樣:
“阿斯蘭一出現,錯誤必能糾;阿斯蘭一吼叫,悲傷不再有;阿斯蘭露尖牙,嚴冬到盡頭;阿斯蘭抖鬃毛,春天復來臨。”(註5)
這是納尼亞世界裡沒有臣服於邪惡女巫的人所盼望的。預言一點點地成就:亞當的兒子和夏娃的女兒,出現在了這個世界中,冰雪開始融化,邪惡的魔法無法再阻止聖誕老人來到納尼亞的世界、提前報告那美好的消息。
儘管如此,露西和很多納尼亞的居民,都問過這樣一個問題:阿斯蘭為什麼不能一直在我們身邊?
1943年聖誕前夕,德國神學家、殉道者朋霍費爾(又譯潘霍華),在監獄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過去一兩週裡,我的腦海裡不斷浮現出這些話:讓一切痛苦和缺乏都過去吧,我親愛的弟兄們;我會將萬物都更新了。” (註6)
“我會將萬物都更新”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說,基督將按照上帝最初的意圖,更新萬物。萬物都會在基督裡改變,變得清潔,從一切自我的欲望中擺脫出來,不再因我們的罪而扭曲。
在結束中開始
上帝在人類的歷史中啟示了祂自己,歷史的中心就是基督。上帝在人類歷史中的那一刻,將豐豐滿滿的恩典傾倒在人類當中。人在有限中看見永恆,在塵世中觸摸到不朽。
上帝很多時候看似沉默,卻不意味著上帝拋棄了人類。這裡面有福音的奧秘。上帝一直在我們中間,他被稱為“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編註)。這名字表明,祂與人在一起。
那天夜裡,一聲啼哭,一位嬰兒誕生。祂生在一個奉行強權即真理、和平即戰爭、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法則的世界中,生在一個小女孩需要依靠微弱火光在黑暗寒冷中獲得溫暖的世界中,生在一個娛樂至死、消費為樂的世界中。
這也是一個母親痛哭孩子的世界,婚姻破碎的世界,被世界拋棄的世界。這就是你、我的世界。
聖嬰耶穌的誕生,將我們彼此相連,沒有人再是孤島。然而,光照進黑暗,黑暗卻不接受那光。人們仍幻想巴別塔,幻想沒有聖嬰的平安夜,幻想沒有苦難的人生,幻想沒有代價的信仰。上帝唯藉一位嬰孩,成為軟弱之軀,去承擔這個世界的苦難,給人應許和盼望。
今日仍有人爭論,究竟哪天是耶穌誕生的日子,以及當如何過聖誕節。消費社會亦不斷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過聖誕節。還有很多人反對人過聖誕節。然而,那位嬰孩卻是要我們看到更真實的一天,比真實還真實的世界,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結尾(在很多中文版中刪去了)所描繪的:
“沒有人會想到,她曾看見多麼美麗的東西,也沒有人會想到,在平安夜裡,她和她的祖母一起進入了何等美好的天國。”
在生命水邊,我們在黑暗中等待,在不平安的世界中得享平安。
“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詩》130:6)
註:
1. C.S. Lewis,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New York: Harper Trophy, 1950), 11-24.
2. 帕斯卡(何兆武譯),《思想錄》(商務印書館),第200頁。
3. 帕斯卡,《思想錄》,第85頁。
4. 見Carl Schmmit, Theodor Däublers ‚Nordlicht‘: Drei Studien über die Elemente, den Geist und die Aktualität des Werkes (多博樂,北極光:對其作品的要素、精神和現實性的三項研究)(Munich,1916.)第64-65頁。這是德國法學家施米特在一次世界大戰中所寫的。他敏銳地指出了現代的危機,遺憾的是,最終他依舊試圖用人本主義的方式去解決。
5.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第85頁。筆者翻譯,參考了毛子欣等人的譯本。
6. Dietrich Bonhoeffer,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67), 95-96.
作者李晉為加爾文神學院博士生。馬麗為加爾文大學亨利研究中心研究員,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研究碩士,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博士,牛津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