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组建造在中国城市教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路易)2017.03.15

 

路易

本文原刊于《举目》81期和官网2017.03.15

 

笔者在中国一线城市家庭教会事奉8年,逐渐认识到:教会复兴与小组的建造,密不可分。

我带领过一个小组,由四、五个家庭组成。记得在最艰难的时候,连续2个星期,都没有人来参加小组聚会。最后我不得不去找教会牧师,要求把我们这个小组合并到其他小组里面。

牧师鼓励我坚持下去,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感谢上帝的怜悯,让我因此重新思考小组的功用和弟兄姊妹的需要,下定决心撇弃“属血气”的方法,转而专注于上帝的话语、圣灵的带领,鼓励信徒彼此相爱和扶持。

当“圣经、圣灵、圣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小组就又活泼、兴旺起来了,如今已经分植成3个小组。

我所在的Y教会,作为中国一线城市的新兴家庭教会,也因为重视小组的作用,稳定地增长,且经受得住外部环境的考验。因此, “小组兴,则教会旺;小组衰,则教会微”,我认为是一个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定律。

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城市教会的小组,主要有以下几项功用:

 

一、小组是接纳新人的苗圃区——圣灵带领之下,圣徒新生命得到栽培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隔阂感非常强烈。当人步入陌生环境时,自我保护的直觉也非常敏锐。

新人(通常指福音朋友)第一次来到教会时,多为旁观者,与人缺少沟通。再加上教会星期天的聚会,安排比较紧凑,会众之间只能泛泛交谈,不可能有长时间的深入沟通。

这就容易导致新人对教会产生距离感、陌生感,甚至拒绝再来教会参加主日。

一个人来到教会之后,如果要信主得救,必须有圣灵在他(她)的心里动工。“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但是魔鬼一直试图拦阻圣灵的工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属灵争战。

教会对新人的牧养责任,既要仰望圣灵的工作,也要尽到人的责任。例如借助小组,让新人得到呵护、鼓励和生命更新。这就如同把一棵细嫩的属灵生命之苗,从旧的环境中移出来,再让它在新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给其茁壮成长的机会。

小组聚会的人数,还可以成为教会聚会是否正常的“晴雨表”。

举例来说,Y教会每个星期都对参加小组聚会的人数进行统计。如果发现小组人数多于主日聚会人数,就说明不断有新人加入小组,小组的作用不断得到巩固。反之,如果小组人数明显少于主日聚会人数,则需要关注。

如果小组没有新人的加入,再加上原有信徒在信仰追求上的不冷不热,教会的总人数很可能停止增长。

二、小组是细化真理的营养师——透过圣徒相交,使圣经真理得到进一步

 

对于主日信息,弟兄姊妹常常或听不清,或带有若干疑问。主日聚会结束之后,又不见得有时间或机会与讲员沟通。

弟兄姐妹就会在小组活动的时候,把问题提出来。小组长或其他人如果能有所预备,并且对圣经的理解比较准确,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得或领受,给予辅导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小组成为了细化真理的营养师。

耶和华的言语纯净,如同银子在泥炉中炼过七次(《诗》12:6)。教会的讲道,也需要通过各个途径,不断加强和重复。Y教会特别注重弟兄姊妹对真理的咀嚼和消化。每周的小组查经内容,通常是2个星期之前主日讲道的回顾与总结。

具体方式是:每次小组查经之前,发统一的“查经指引”。这份指引由教会中负责教导的同工整理。把讲道归纳、整理之后,采取问答式,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弟兄姊妹思考。再通过有问有答的互动,帮助大家消化、理解。

小组长手上的查经指引,每个问题都有参考答案,为的是帮助小组长带领大家思考,鼓励大家开放性地思考。

经过几年的训练,我们发现借助小组的分享,可以把主日讲道的信息,成为更容易消化的灵粮。同时“查经指引”也减轻了小组长平时准备资料的负担。问答式互动则引导弟兄姊妹主动思考、勤于发问,避免了宗教化、教条化的查经模式。

 

三、小组是培养恩赐的训练场——圣徒领受圣灵恩赐之后,得到锻炼和造就

 

“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4:11-12)

使徒,先知,传福音的,牧师和教师,上述这5种职事,在教会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5种职事的培养和发掘,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小组查经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找到这5种职事服事的机会。如:介绍朋友或同事到小组参加聚会,需要有传福音的恩赐;在小组中解释圣经,需要教师的恩赐;在聚会中的安慰、医治、预言性的服事,需要有先知性的恩赐;小组牧养中的辅导、跟进、关怀,需要牧师的恩赐;小组增长之后分植,新的小组需要有使徒性恩赐的人带领。

上述岗位,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小组长一力承担。应该由小组长根据弟兄姊妹的特长来分派、承担,并且经常轮换,以便发掘每个人身上的恩赐。

笔者带领的各个小组中,经过长期观察、慢慢培养,基本上每个小组都能发现分别具备这5种恩赐的人。这些人成长后,多成为教会的中坚力量,在各个重要岗位上担当职分。

需要提醒的是,个别同工在小组服事中,因为生命根基不牢固,出现“自己跌倒”或“绊倒别人”的情况。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小组本身就是一个操练恩赐的场所。对恩赐与生命之间缺少平衡的同工,小组长要有包容、忍耐之心,不必急于求成,因为圣徒的生命不是一朝一夕建造完成的。

俗语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小组长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发掘弟兄姊妹的恩赐和特长,组员的恩赐就很有可能埋没。因此,笔者对小组是否健康提出过一个衡量指标:

以6个月为单位,小组长是否做到了“3个一”?即,至少有一个福音朋友受洗,至少举办了一次有意义的小组活动,至少发现一位有属灵恩赐的弟兄姊妹,并且鼓励他们参与服事。

假如这个小组在过去6个月之内,没有一个福音朋友受洗,说明小组比较封闭,没有主动地传福音、领人归主;假如小组没有组织过任何一次活动,说明小组气氛太沉闷,缺少活泼的氛围;假如小组没有发现任何人身上的属灵恩赐,则说明小组长这个“伯乐”不够称职,很可能埋没了“千里马”,需要及时反省。

四、小组是坚固信仰的桥头堡——在属灵争战中,圣徒生命得到保护和坚固

 

桥头堡,就是进攻的据点。当福音进入未信之人当中,就如同属灵的桥头堡攻入黑暗势力。这个据点必须加强、巩固,才能成为有效的阵地。

那年笔者决志,当晚不但未经历到基督徒常说的平安、喜乐,反倒质疑自己太快决定信耶稣,整个晚上都担心自己会不会信错了。

决志后,笔者又懒得去教会,只是上网查找各种资料,想借此认识基督信仰,结果几乎被网上各种异端邪说蒙蔽。直至4个月之后,在读圣经的时候被上帝光照,彻底认罪悔改,才开始有了教会生活。

笔者的亲身经历足以证明:基督徒决志信主之后,需要教会及时的牧养和看护,以免因无知而陷入迷惑。

另外一个例子,Y教会几乎每年举办圣诞晚会,以此作为传福音的最佳良机。从现场决志人数来看,晚会非常成功,因为有许多灵魂得救了。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决志的人,有无加入到小组中去?有无小组的持续跟进?

根据Y教会的统计资料,如果缺少了小组的跟进和牧养,流失率会高达50%。

换句话说,他们当时虽然决志,但是后来因各种原因,他们可能怀疑、拒绝甚至否定耶稣。除非他们能够进入小组,并且有稳定的教会生活,否则极有可能变成挂名的基督徒,甚至倒退成为不信者。

因此,小组这个桥头堡,在拯救灵魂、抢夺阵地、坚固阵地等方面,起到了先锋性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五、小组是牧养关怀的辅导站——在圣灵的安慰劝勉之下,圣徒同奔天路

 

“有事情,找牧师”,这句话听起来正确,但却反映了教会缺乏牧养体系。

“有事情,找牧师”的结果,常常是“有事情,怪牧师”,因为总存在各种因素,不能令当事人满意。也导致牧师面临很大的压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发挥小组的功用。小组是教会这个大家庭里面的小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教会的牧养功能。如果小组长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好牧养的工作,小组会有家的温暖。弟兄姊妹有事情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想到小组长或其他组员。

笔者在Y教会时,Y教会内部成立了3级牧养体系:牧师—区牧长—小组长。日常的辅导和关怀,由小组长承担。教会把牧养费用直接下发到小组长手中。小组长会根据日常事情的需要,探访有关组员。

当小组成员遇到较大事件时,小组长会及时通知区牧长,请区牧长出面探访或辅导。

只有在重大事情上,小组长才会先咨询区牧长,再邀请牧师出面辅导、探访、安慰,比如夫妻闹离婚、家庭遭遇重大意外等。

这种3级牧养体系,很好地化解了牧师过重的牧养负担,也巩固了基层的教会关系,使教会中多数家庭都能得到牧养和看顾。弟兄姊妹会更加委身教会,流失的情况不容易发生。

六、小组是教会增长的根据地——圣徒在教会群体生活的中心地带

 

中国城市家庭教会,近年来有所复兴。一方面是圣灵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教会牧者在内部治理上,找到了适合的方法。

以Y教会为例,近几年经历了几次大的波折,包括固定聚会场所被查封、被禁止聚会等等。然而教会人数不但未见减少,反而明显增长。主要秘诀在于:有效地发挥了小组的特点——可进可退。

也就是说,当外部环境宽松时,小组可以抓住机会扩张、分植、壮大。

比如笔者带领的小组,最初仅有 6 名组员,2年之后增长到20位组员。教会牧师及时提醒我们,要抓紧时间分植、培养新的小组长。之后不久,我们就分植成为3个小组……

而当教会受到外部打压、无法正常聚会的时候,各个小组可以改为在小组成员家中过主日。虽然场地狭窄,也缺少大聚会的那种凝聚力和感染力,但是有家的感觉,可以更多地聚餐、更自由地交通。

可见,在现有环境下,当家庭教会不断壮大、浮出水面之后,牧者一定要做好两手准备:随时准备分植倍增,也要随时准备回到家里聚会。

 

补充:负面作用

 

如果管理不善、用人不当,小组有时也会给教会带来负面作用,包括:

  1. 1.如果忽略对圣经话语的追求和生命的建造,小组很容易沦为吃吃喝喝的小团体。
  2. 2.如果小组长的生命没有被上帝破碎过,很容易产生极权主义、宗教化形式。
  3. 3.如果小组长长期不与区牧长、牧师沟通,小组很容易成为“地方山头”,与教会脱离联系。

这些问题,都在Y教会中出现过,也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最终牧者与同工倚靠上帝,借助祷告、沟通、舍己,解决了问题,化解了矛盾。

小组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如果因为害怕风险,就忽视甚至贬低小组的功用,教会无法健康成长。一些城市教会,长期以来没有增长,甚至有衰弱的迹象,很大原因是忽视了小组的建造,错失了小组发展的良机,造成教会的不冷不热和原地踏步。

最后,笔者认为,如果中国城市教会能够在小组建造中,着眼于圣经、圣灵、圣徒的平衡与结合,则可以培养出一批扎根真理、有圣灵恩赐、有圣徒生命力的基督徒。

正如《帖撒罗尼迦后书》2章13节所提到的:“主所爱的弟兄们哪,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上帝;因为祂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

当基督徒信主得救之后,首先应当在真道上扎根,随之亲历圣灵的带领,最终成为圣洁的门徒。教会的小组,正是以6大功用承载上述3个使命的最小却最有效的单位。

 

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城市家庭教会,现居美国。

2 responses to “小组建造在中国城市教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路易)2017.03.15”

  1. 余夫 Avatar
    余夫

    我相信作者是经过仔细观察和体验才能写出这样宝贵的心得,其実小组在某些方面来定位就是一种“微型教会”或是“初态教会”,因此使其健康的要求条件并不会因其小而可以打折扣,相较于一般“教会”她只是没有太多正式的组织与制度而己,这是其缺点亦是优点,端看领头羊的带领而定.
    先有组织的教会后建立小组或是先有小组再発展成组织性的教会,前者重在牧者的监督与辅导,后者首在顺服与同心; 小组并不是扩充教会的工具、乃是牧养会众的方式,土垠对了自然开花结果,这是生命圣灵的律. 有组织性的教会环境看耒不像在小组中的关系紧密温暖.但这是信徒生命提升更像基督的好学校,异中求同彼此顺服,発展更深的肢体关系. 跨越社区,族群,文化,囯度. 虽然小组的存在也同时会带给教会牧者某些方面的挑战和反省,但是无论如何,如果没有小组的存在就容易使信仰过度依赖传统朸柄、流于形式空谈、不易深根于日常生活(生命)中,相对的减少了会众的活力. 因此敞人+分同意作者所述论点.

    1. Chen HanJie Avatar
      Chen HanJie

      小编回复:小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小组如果不断发展,可能几年之后就可以建造成一个教会,不少的教会就是从查经班,或者小组成长而来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