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哥的霸气——“生产线式门徒培育”之再思(董家骅)2017.03.20

 

董家骅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7.03.20

 

17、18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人类看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后人回顾这段时期,为之起名“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与现代社会

 

“启蒙运动”这名字传达出一种进步的史观,表示在这之前,人类是无知的,没有被唤醒的,无法正确地认识这世界。而在这运动之后,人类启蒙了,不再是单纯好骗的孩子,能以理性来认识世界。

康德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充分地展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康德认为,人类可以用理性来研究整个世界。主体性原则被高举,人们开始认为,真理需要透过人的主体性才能被确立;强调自主,反对外在的权威和道德秩序。这种对主体性的强调,使人相信,每人需要为自身的生存而负责,遂与群体和其承载的传统割裂。

“我思固我在”这句由笛卡儿提出并为后人称道的名言,试图以人的主观性来重新确认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讽刺的是,启蒙运动一方面肯定了人自身的主体性,一方面却力图以人的主体性所认知的世界为客观真理。伦理学家侯活士和韦利蒙评论道:“启蒙运动导致我们和传统断裂,使我们成为理性的人,叫我们为自己打算和行动,并一直在培养这种传统。”(注1)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现代社会强调系统化、控制和效率,力图用理性和逻辑来分析世界,消除一切不确定性,建构精确控制的完美社会。20世纪初美国福特汽车的生产线——以精准的生产流程,大批制造品质稳定的汽车——正是现代社会精神的代表。在福特汽车的生产线中,人被视为生产的工具,是管理和控制的对象。

巨型教会的兴起

 

在这种生产线思维的影响下,华人教会界也兴起阵阵系统化生产门徒的浪潮。

宣教学家马盖文,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探讨教会成长的秘诀,并提出广为人知的“同质性原则”:成员同质性愈高的教会,牧养愈容易,人数增长愈可能。

我认为,马盖文是出于绝对的善意,提出了这原则。这原则也帮助宣教士有效地向某些群体传扬福音。然而,若视教会为工厂,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主导教会如何“成为教会”,我们的教会论和门徒培育就不再是建立在上帝的话语上,而是建立在社会科学上了。

美国的马鞍峰教会,是这20年来各地教会争相仿效的对象。马鞍峰系统的吸引人之处,不只是会友众多,增长明显,更因其给出简单明了的工具,供其他教会使用。许多人相信,只要正确使用这些工具,教会就会成长。

华理克牧师本人虽然未必抱有这种简化的教会增长观,但许多效法者却相信,只要使用了正确的工具,建立了完善的系统,再把人放入系统中,就会得到品质有保障的“产品”。在这种生产链中,他们力图消除个体的差异,透过系统,确保“产品”的品质一致性。

教会确实需要架构,需要组织。John Stott牧师说:“教会必须组织起来,以表达她的自我理解。”(注2)但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当教会的结构本身成为目的,变成了一个静态、呆板、自我中心的结构时,这结构就成为了异端的结构。

 

老大哥的霸气与无奈

 

教会不知不觉间,不加批判地拥抱现代主义,以福特式的生产线作为培育门徒时的仿效对象时,自然就会追求效率、品管、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尽力排除系统中的一切不确定因素。

这种系统,也许在某个环境下是有效的。然而当外在的大环境发生剧烈变革时,这样的生产系统往往抗拒改变,显得守旧和步伐沉重。吊诡的是,当年追求与时代精神结合,结果反倒与时代精神脱节、格格不入,最终陷入一种“老大哥的心态”,只能提及“当年我们怎样怎样……”,沉浸在过往的美好岁月中。

这种老大哥的心态,基本上认为问题不出在自己和自己所属的文化上,而是出在他人和他人的文化上,比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所以应当设法改变他人,却鲜少想到要改变自己。在这种心态中,人相信只要能辨识出问题,就能找到相应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同温层的社团

 

在生产线式的门徒培育思维中,教会事工渐渐按照群体的特性来区分——儿童事工、青年事工、职青事工、新婚夫妇事工、家庭事工、银发事工……把一个个独特的人,化约成一个个没有脸孔的群体,分开牧养。不同生命阶段和特性的人,彼此愈离愈远。

按照不同群体的特性来牧养,立意是好的,作为接触不同群体的起点也无可厚非。然而,为不同群体建立一个个“同温层”(编注:有共同或类似的信念、立场等的社交阶层),结果是信徒只在自己熟悉的阶层中社交和团契,舒适地忽略了其他群体的存在,这就偏离了上帝赋予教会的使命——使万物与祂和好,也彼此和好。

群体的差异,不应成为人彼此隔离的原因,而应是彼此接纳和相爱的起点 ,创造空间让信徒能演练在永恒中如何彼此团契。

耶稣所召聚的群体

 

两千年前,当上帝的儿子降生在今日的巴勒斯坦地区时,最被祂吸引的,不是道貌岸然的宗教领袖,也不是掌控社会的菁英人士,而是在社会上无权势的市井小民,被主流社会排斥的边缘人。

耶稣并不反对许多人聚集聆听上帝的话。祂应该也不会因为巨型教会人多,而反对这种教会模式。但我想,耶稣不会鼓励我们掌控和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祂会反对我们把当下习惯的实践无限绝对化。祂会提醒我们,在指出他人眼中的刺时,先正视自己眼中的梁木,并邀请我们去接待那些被主流社会所唾弃和排斥的边缘人。

耶稣没有把富有阶层的门徒与贫穷线下的门徒区分开来,把做过税吏的门徒和法利赛人背景的门徒分开。祂将所有人召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向上帝国而活的群体。上帝的国,超越了既存的各种共同体,塑造了门徒的生活与互动方式。

当圣灵在五旬节降临,几千人得救后,初代教会的领袖也没有把穷人和富人分开,把大人和小孩分开,而是使信徒在群体里学习彼此帮助、彼此成全、彼此相爱、彼此团契、凡物公用。

耶稣教导门徒,人如果要得到生命,必须先把生命给出去,而不是试图掌控自己的生命(参《太》10:39)。耶稣直率地告诉两千年前的宗教人士,不要以遵守传统代替遵行上帝的心意。要让传统在三一神持续的工作中,不断更新和塑造(参《可》7:8)。耶稣提醒跟随祂的人,在批评、纠正他人之前,要先看到自己的问题,和需要改变之处(参《路》6:42)。耶稣触摸痲疯病者(参《太》8:3),为小孩祝福(参《可》10:16),与税吏同桌吃饭(参《可》2:16),主动与井边的妇人交谈(参《约》4),还带领门徒接待被主流社会轻视甚至排拒的人……

 

上帝的艺术创作室

 

现今教会虽生长于现代主义的土壤,却不应让现代主义形塑教会。教会应当从上帝的启示中,认识自己的身份,回到自己的身份,思考如何回应现代主义。

在一个追求控制的社会,教会更需强调成全,而非控制。耶稣在讲解天国时,常用栽种的比喻(参《太》13)。教会的目的,不是消除信徒彼此间的差异,而是要创造一个环境,使人学习尊重彼此,相互成全,帮助他人回应上帝的呼召。教会的领袖不是工程师,必须控制工厂的流程,确保产品的一致性,而是像园丁,预备肥沃土壤,使不同的种子健康地生长。

教会不是工厂,而是上帝的艺术创作室。保罗以上帝的作品来形容门徒,每个门徒都是在基督里创作的艺术品(参《弗》2:10)。教会不是要机械地制造出一批批门徒,而要参与上帝的创作,雕塑出一个又一个门徒。

在上帝雕塑祂子民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信徒都当参与其中,一方面接受雕塑,另一方面也参与上帝对他人的雕塑。

 

注:

  1. 侯活士和韦利蒙(Stanley Hauerwas & William H. Willimon),《异类侨居者》(香港:基道,2012),105。
  2. 斯托得(John Stott),《心意更新的教会》(新北市:校园,2012),53。

 

作者现在洛杉矶台福基督教会牧会。

 

3 Comments

  1. 很好的文章,谢谢! 有关 “同温层的社团”这个问题,我在一间千多人的教会环境下事奉了十多年,确实觉得 “同温层的社团”形式的牧养有其短处,但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解决教牧分工的问题呢?

  2. Your article have one major thesis, you went from discrediting means and ways Christ or Church that employed “tools” or massive production means as not spiritual because they failed to address what Jesus has addressed or what Jesus may have done it in a different way; Your major contention is about what is the different ways or path you would take by referring to the original authority as it appear in Jesus lifetime;

    I like to subscribe that human life or Christian living on earth must face the reality of day to day What to do, How to do and means of achieving it, in the context of our individual country of residence, nationality, culture, relationship network as well as economic circumstance; you need a plan and means to go from your home to your church and tools ( apps) to guide your routes;

    The Jesus way or message is about taking action not sit and watch or stopping others to apply their love and Christian deed in their own life, in their circumstance or culture or net-wok, wherever and whatever they find them selfish in; doing and acting Jesus’s calling as we “Go”; If a Christian or Church use maps, apps or tools to do it great, Jesus love action and creative stewardship not conservative housekeeper who keep being carefully uncommitted to real life and real people concern; and if that means or ways or tools being shared because people find they could employ it in their own circumstance; I would share their great joy and effort, they are already blessed in their active, personal participation of the Great commission in their known, accepted circumstance or their local and community circumstance; without delay or lock-down in circular argument which keep going back to day 1 or chapter 1 of the original deed Jesus have done i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 of its time and age;

    The worst and what Jesus hated the most is keep block down in the means or how to or not to; But love simple action, doing, going, applying it; The example that you cited – Rick or otherwise;
    are exactly, the do-er and go-er and active life participants who engage in Jesus’s calling and living it out, in their own means, and tools and circumstance;

    If u find it not applicable or unhelpful, just use your own means and tools or higher and better ways, whatever you call it or name it tools or no tools; but just Do it as you GO, without further delay, you will be equally blessed; Christian life is about living in todays world and circumstance that God put each of us into as He sees pleasing and glorifying to His holy name.

    • 小编回复:作者并没有完全反对现在某些流行的做法,只是指出:对于建立门徒,现在某些做法有其弊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