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捷
本文原刊于《举目》49期
2010年我们教会的圣诞崇拜日,有17人受洗归主。您可能认为,17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您知道,我们教会中、英文两堂主日聚会不过200多人,往常每年平均才有10多个人受洗的话,您就明白这个数字不同寻常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年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受洗呢?
绿河大学的年轻学生
有一座社区大学,离我们教会约50英里,叫做“绿河大学(Green River College)”,有上百位从中国大陆来的留学生。通常,他们在这个学校学习一两年,然后就转到其他大学去了。
多年来,我们知道这个学校里有许多中国学生,教会中也有弟兄姊妹向他们传过福音。可是教会从没有以此作为福音工作的重点。
2008年2月,有几位弟兄姊妹特地开车到绿河大学,想了解是否可服事那里的学生。结果我们看到许多年轻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大多20岁左右,刚来美国。生命蓬勃,却不认识上帝。他们真好像没有牧人的羊。如果没有人向他们传福音,他们很快就会随潮流去。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对自己说,上帝把中国人带到我们家门口, 我们怎可视而不见?我们每年去中国短宣,能去的人很少,在仅有的2周时间,能做的事实在有限。为什么我们不能向这些已经来到我们家门口的年轻人传福音呢? 如果我们不向他们传福音,又有谁向他们传呢?我们想起保罗说的话“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9:16)
可是怎么传呢?绿河大学离我们确实不近,开车要40-50分钟。但是即使如此,也比中国近多了。于是我们就开始到校园发单张,过节的时候,也请他们到附近的一个教会,参加我们预备的聚会——有吃,有喝,有节目,有福音。
这样进行了两年,渐渐吸引了许多学生来,有人信主了,受洗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神的同在。若不是神的同在,许多事情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现在,我们每个周日,都有特别为这些学生预备的主日学。有10几个学生上课,大部分都信了主。已经信主的学生,还带许多新生来。我们教会租的地方,已经达到了饱和,连走廊都用上了。多么令人欣慰呀!
舍近求远,有必要吗?
为了这项福音事工,我们特别成立了一个LOV TEAM(Local Outreach and Visitation team,本地宣教探访团队),隔周开同工会,教会的牧师、长老和主要的同工,只要能参加的都参加。大家都自愿、主动、积极地参与这项事工,每次会议都是 愉快的——因为大家都能感受到神的同在。
英文堂也积极参与了这项事工。学生们每周日都参加英文崇拜,然后是为他们准备的主日学。在这里,他们有回到家的感觉。中文堂的叔叔、阿姨对他们的关爱,使他们感到温暖;英文堂有他们喜欢的敬拜方式和同龄人。
算一算,2010年这年,我们教会有47人受洗,其中23人是绿河的学生。和以前的每年11人受洗,增长了3倍多!可见学生的福音工作,也带动了教会其他层面的工作。
这期间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当我们刚开始这项事工的时候,有人提出异议:为什么舍近求远,不到离我们教会不到2英里的一个大学那里去呢??
可是当时我们就是觉得,绿河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后来才发现,原来我们附近的那所大学,根本就没有几个大陆来的留学生!神的旨意真是高于人的,祂开的门无人能关,祂关的门无人能开。这也给我们上了一课——神的工作必须由神的感动开始,要有神的同在。
困难背后皆为美意
几年来,我们这项事工中也有一些变动,现在看来都是神的美意。比如最开始接送学生,是住在绿河附近的一位弟兄一家负责,可是后来他们一家去了别的教会。这样一来,事工好像很难继续下去了。没想到却让我们经历了一次祂应许的“万事都互相效力”(《罗》8:28)
当时教会的一位长老,住在绿河附近,打算卖房子搬到加州去。没想到正赶上2008年的经济危机,房子一时很难脱手。他们就决定暂时不搬家,专心留下来做学生事工。
于是,这个接送学生的任务,就转手到这位长老夫妇那里。他们的爱心和付出,成了许多学生愿意信主的重要原因。现在,他家里每月有一次学生团契,也是有吃、有喝、有福音,不少学生因此而信了主。
在这项事工中,我们还学习到国度的观念。学生信主后,大部分在一两年后就各奔东西了。可是我们是在拯救灵魂,他们是否留在我们教会不重要,他们的灵魂得救才是我们关注的。
当然,也有好几个学生,因为舍不得我们的教会,升学转校时特意选择了西雅图的学校,好继续到我们教会来。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他们现在常常带新的同学来。
这3年的福音事工,真是让我们经历了神的同在、供应和丰富。您一定已经看出来了,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神在做工。开始神感动我们,然后神在学生中做工。神也使用那些愿意摆上的同工,用爱吸引人到祂这里来。
在这个过程中,服事的弟兄姊妹也得到了切实的锻炼,经历了神的恩典。虽然辛苦,却很有喜乐。我们真真地体验到“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诗》126:5)。
最高原则,最好的策略
有人问我,和20年前的留学生相比,现在的留学生有什么不同吗?当然有!
20 年前的学生(我就是其中之一)大多是来读研究生的。他们经历过文革的洗礼(至少是文革的影响)、六四的冲击,以及无神论的洗脑。所以那时的学生,大多很理 性,问题很多,也勤于思考。他们要过很多关卡才能信主,特别是“科学关”——信仰是不是和科学矛盾?他们上过很多当,经历过许多自欺欺人的“思想教育”, 所以他们在面对基督教的时候,非常谨慎。
现在的留学生都很年轻,20岁左右,有的甚至17、18岁就来读中学。他们的经历没有我们那么复杂,所谓的理性思维也相对少一些。因为年轻,他们的问题也不像20年前那么尖锐和富有哲理。
如果说20年前的中国留学生,可以用“理性”来形容的话,那么今天的学生,似乎可以用“感性”来代表。知道了这样的特征,就知道怎样感动他们了。我们的战略 就是一个字——“爱”。许多到我们教会的人,都说我们教会有“爱”,令人感到温暖。爱是最高的原则,也是最好的策略,难怪圣经说:“爱是永不止息。” (Love never fails,《林前》13:8)
作者来自中国东北,现在美国西雅图南区证道堂敬拜。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