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利不争,小恩不躲(姜洋)2017.06.07

姜洋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7.06.07

小利不争,小恩不躲

一日,我带儿子看了一场美国大学篮球赛。通常,在比赛暂停期间,为了活跃现场气氛,主办方都会送给观众一定数量的免费赠品。可是这天却有些特殊,而有趣的一幕就这样发生了。

第一次赠送的,是免费的pizza (比萨饼)。现场许多观众高高地举起了双手,对免费的pizza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第二次,是免费的短袖衫。同样有许多观众举手欢呼,为得到短袖衫做最大的努力。

第三次,工作人员手举开口的小盒子,走向观众席。这次,仍然有众多的观众高举双手。可是当工作人员走近时,他们才发现,这次不是发放免费物品,而是要他们从腰包掏钱,为球队捐款。

许多观众恍然大悟后,纷纷放下高举的手,仿佛那些递过来的盒子根本不存在。而此时,一些在前两次没有举手索要免费赠品的观众,却举起了手,向募捐箱中放入了自己的爱心。

这一幕所反映出来的,不难理解吧?然而,我想分享的是:有一些小利,可能对其他人来说很重要,我们不必去争;而一些小恩,或许可以给当事人很大的帮助,我们不妨欣然去做。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小利、小恩不屑,而是为彰显主耶稣对人的爱。

“小利不争,小恩不躲”,其实不难。你我都可以做到,只需常常提醒自己。

多些积极,少些消极

我看到过两篇报导,都是讲述某支中超(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球队的冬季备战情况,口气却截然不同。

其中一篇的标题是,“XX球队冬训不败战绩增加至7场”。另一篇却是,“XX球队过招,7支中超队无一战胜绩”。客观来说,这两个记者反应的都是实情——该队战绩不佳。然而这两篇文章给读者所带来的“气息”却截然不同。前者让人感到一种积极和鼓励,具有建设性。后者却使人压抑和泄气,具有破坏性。

如果说“真实性”反映的是报导者的专业水准,那么,“建设性”体现的是报导者的价值取向——怀着善意,助人为本。是的,对于我们不满意的人或事,我们有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发牢骚、说怪话。但是,这样的做法,对于正处于困难中的当事人,有何帮助呢?

何况现实中,很多问题就如“皇帝的新衣”,一目了然,无需我们再去煽风点火、添油加醋。 可惜的是,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

对于困难中的人,我们能够做的,是助人为本,且管理好自己的口舌和情绪,多些积极,少些消极。 我想,这也算把圣经教导的“爱人”落实到生活中吧。

你们怎么不听我说话

“你们怎么不听我说话呢?”儿子抱怨道。

作为父母,是不是常常听到这种抱怨啊?对此,我们的回答多半是:爸爸和妈妈正在说话!实际上,真正的理由可能是:“你所说的并不重要。听不听、回应不回应,都无所谓。”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上帝也常常问祂的子民:“你们怎么不听我说话呢?”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听到,而是有意选择“听不到”。比如我听到一些恰好点到我的痛处的话,我会选择回避。因为我害怕他人指出我的缺点、问题,至少我害怕上帝透过有形的方式显现我的问题。目睹自己的缺陷,让我害怕。所以,我选择躲避,“眼不见,心不烦”。可想而知,这样的做法根本行不通。我的内心只会更加煎熬。

当我不再躲避,选择面对和接收上帝的教导时,我的内心反而敞亮了。错误(或罪)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对错误(或罪)的敏感,认为自己是完人,不思改进。那才是最可怕的。

信仰的商业化

命名权的风波,把某小镇上的一所基督教大学,推到了风头浪尖上。

早在几年前,该学院的命名权已经出售给个某个大家族。近日,一个大银行有意用一笔可观的赞助费,购买该学院的命名权。为了得到这笔不菲的资金,该校校长亲自出面,与已拥有命名权的那个大家族商谈让出命名权。简而言之,最终该学院的命名权易主。学校如愿得到了那笔巨额赞助,但是商谈的过程却见不得光。

在这场交易中,学校得到的是赞助费,而赞助商是得名又得利,却很少有人关心在这场名与利的交易中,这所基督教大学无形却真实的损失。似乎,这并不重要。在一些决策人的眼里,政绩和生存高过信仰和诚信。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信仰的商业化,并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现今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福音机构都在绞尽脑汁让财务报表上的红字变成黑字。 何去何从,是向世俗靠近,还是坚守信仰,这的确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对此,福音机构的领导者,应该有清楚的思考和准备,设立明确的界限。否则,今天是名与利的交换,明天就可能出卖自己的信仰。

 

作者来自辽宁,现居美国北卡州,从事脑功能方面的研究工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