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宗宁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教会历史这一周2017.06.16
西元1793年6月13日,现代宣教之父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与家人一同搭船前往印度。
威廉克里一家在6月13日出发,同年11月抵达印度加尔各答。他前后在印度一共有41年的时间,直到1834年安息主怀。他从未再回英国,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宣教的工场印度。
19世纪社会政治背景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产生了工业革命,带给整个社会巨大的改变:
- 人口分布的变迁,许多人离开了乡村进入工业集中的城市。
- 家庭结构的改变,原先农业社会的大家庭被分散。
- 教会信仰传承的中断,原先在农村以家庭为中心的教会不再存在。
- 社会贫富的差距,资本家迅速的累积了财富。
- 原料物资来源的缺乏,工业发展造成原料供应不足。
- 市场销售的扩大,生产力的增加,使原本的市场无法消化新的产品。
- 铁路与海港大量的兴建,因此可以增加原料与产品的运输。
西方国家为了原料及市场的需要,开始向海外发展,逐渐形成帝国主义,在经济与政治上侵略工业落后的地区,包括拉丁美洲、亚洲及非洲。西方列强也同时开展殖民地,占领瓜分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及东南亚。工业发展带来武器制造的更新,更使国力强盛,帮助了帝国主义的发展。
有如当年罗马帝国建造了公路系统,使保罗的宣教事工得到许多方便,19世纪的工业发展所造成的海路交通系统,也帮助了欧洲在海外宣教事工的发展。
南亚印度半岛的状况
- 南亚的印度半岛(现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及斯里兰卡)是在亚洲最先受到殖民主义影响的地区。
-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初就开始在印度运作。该公司在最初的一百年中,因怕宣教造成与当地人民的紧张关系,拒绝宣教士到印度。
- 1813年,英国国会修法,宣教士得以在东印度公司辖下的地区自由活动。
- 1858年,英国国会通过法令,将印度政府由东印度公司的手中夺去,转由英王直接为印度皇帝。
威廉克里的背景
威廉克里于1761年出生在一个圣公会的家庭,但成年后却成为浸信会的信徒。
年青时,当他听到库克船长在太平洋的探险记,就十分向往那遥远的地方,认为基督徒有责任要向遥远国度没有听过福音的人去传福音。
1789年,克里28岁,成为莱塞斯特(Leicester)浸信会的牧师。3年后,在1792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宣教宣言:《基督徒向异教徒传福音之义务的探索》(An 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s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s)。
接着他成立了“特定浸信会向异教徒传福音差传会”。(所谓特定浸信会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只为特定拣选的人代死的一支浸信会)。后来这个差会改名为浸信会差传会(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2000年更改为”BMS 世界差会:(BMS World Mission)。
第二年,克里决定身体力行,亲自去工场,他带着全家乘船往印度的加尔各答。虽然他在印度的事工并不完全顺利,但他却一直坚持,一生没有再离开印度。
在印度的事工发展
克里与家人在1793年11月抵达印度的加尔各答。他到达印度的第一年,为了维持生计,经朋友介绍,当了一间靛青染色厂的经理。孟加拉盛产靛青,是一种用来将布料染蓝的作物。他也开始学习孟加拉语文。
他后来写信回英国报告,说明虽然四处都是阻碍,但他更需要向前行。他在信中的热心感动了许多人对宣教感到兴趣。东印度公司不允许他留在加尔各答,所以他搬到附近的沙拉姆坡(Serampore),参与在当地丹麦浸信会的宣教团队。
当地的生活极为贫困,疾病流行。他的儿子彼得因为当地卫生条件差而死于痢疾。儿子的死亡,加上许多其他的压力,造成克里的妻子桃乐斯精神崩溃。
在这样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他完成了孟加拉语的新约圣经首稿,后来又将圣经翻译成五种印度语文以及阿拉伯文。
深褐色的部份是克里宣教影响的地区
当他定居于沙拉姆坡后,他的团队购买了一间足够大的房子。所有的宣教士及家属都住在一起。他们开办一间学校。这个学校成为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后来他们又买了一架旧的印刷机,一方面用来印刷孟加拉文的圣经,同时也开放为印刷厂,增加经费收入。
克里在印度所建的宣教场所与宣教士宿舍
到了1800年,也就是克里到达印度的第7年,终于有位印度教徒接受基督为救主。他的名字是克里斯纳帕尔(Krishna Pal)。当时,印度教徒信了基督后,又引起新的问题。
这些新的基督徒是否仍需保持他们原来在印度教时的阶级?1802年,帕尔的女儿原属于第四阶层,却嫁给了一位婆罗门(印度教的最高阶层)。这个婚礼成了基督教会否定印度教阶级观念的公开仪式。
克里为第一位印度信徒克里斯纳帕尔(Krishna Pal)施行浸礼
克里在印度的41年中,似乎没有带领很多人信主,但在他的晚年,终于成立了一间教会。
他努力学习印度的语文,着手将圣经翻译成印度的文字。印度当时并没有统一的语言与文字,但由于他的语文能力极强,到他逝世时,他至少将部份的圣经翻译成35种印度地方文字。
后来到印度的宣教士(其中最有名的是亚历山大达富)注重对印度人的教育。这些计划尤其在印度低阶层当中最为有效,他们大量的脱离印度教,加入基督教。许多妇女也加入基督教,因为基督教使他们能脱离印度教阶级的文化,得到自由。
除了传福音及翻译圣经外,克里也尽力推行对印度教一些陋习的改变。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在他的努力下,印度人废止了在丈夫遗体火化的同时,将活着的寡妇一起焚化殉葬的恶习。
印度教当时的恶习是要寡妇活活的与死去丈夫一起焚化
“教会历史这一周”已经制作成3-5分钟的视频(苏文峰主讲),在橄榄社区网站(http://ocochome.info/)播出,《教会历史这一周》的页面短链接:http://wp.me/P5KG8P-7dW
或点击后面网址观看本期视频:http://pan.baidu.com/s/1o8t2dQi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