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然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17.08.14
《诗篇》88篇
读《诗篇》88篇是一个特别的经历!全诗充满了自怜和对上帝的控诉,在苦境中找不到一丝安慰和盼望。
一般我们对《诗篇》的印象是:尽管“洪水泛滥(《诗》29)",尽管身陷“捕鸟人的网罗和毒害的瘟疫(《诗》91)",尽管“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诗》 73)",尽管“每夜流泪,把床榻漂起(《诗》6)",尽管……
再大的艰难,再苦的试炼,当诗人“进了上帝的圣所",都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至终发出对上帝的赞美和欢呼!
唯独《诗篇》88篇独排众议。
诗人从一开始就昼夜向上帝呼求拯救,但上帝似乎没有垂听他的祷告,诗人撕心裂肺地控诉著:“你的烈怒漫过我身;你的惊吓把我剪除。这些终日如水环绕我,一齐都来围困我",我想起C.S. Lewis在悼念亡妻时向上帝呼求,却惊讶地发现上帝离弃了他:上帝“当着面,重重地甩上了门,里面还传来上锁的声音,接着又听到祂上了第二道锁(注1)"
“黑暗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
《诗篇》88篇的结局更加令人匪夷所思,以一句“黑暗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注2)"做为总结!说好的拯救呢?说好的盼望呢?说好的怜悯和慈爱呢?
我无法想像主日敬拜的时候,诗班在台上献唱这样的一首诗!简直是亵渎!
日光之下
上个月,接到了一通电话,一对爱主夫妇两岁大的爱子,被大卡车撞死,教会上下,人心震动;然后,我看了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日光之下,人世间有些痛苦,是沉重到无法负荷的,并不是因为个性软弱或无能,而是伤口裂得太大太深,就算时过境迁仍旧无法愈合,只能被迫选择逃避或自我麻醉。在懊悔和绝望中任由痛苦不断啃蚀自己的灵魂。《海边的曼彻斯特》把这样的人生处境,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在极度压抑的情绪和深沉的绝望中,让人痛到骨髓。
故事以死亡拉开序幕,导演用极其隐讳的手法默想苦难,它没有洒狗血呼天抢地的哭闹悲情。遭逢亲人过世的悲痛,并不如外人想像有太多时间可以悲伤,必须强打精神面对亲友“轰炸般"的慰问,和律师讨论逝者的遗嘱,财产的处置,子女监护权的责任归属,联络葬仪社,安排诸般丧葬细节……电影写实地描绘了主角Lee从波士顿赶回曼彻斯特,处理哥哥Joe后事的现实处境。
《Adagio(慢板)》
当故事如洋葱般一片一片地剥开,我们慢慢地发现Joe的过世并非全剧的重心,更令人震动的悲哀被深深地埋藏在Lee的心底,在导演的文火慢炖中,虽偶而瞥见Lee节制的情绪波动,我们却以为那是因为Joe的过世,却万万没想到小小的冰山之下竟然隐藏了如此巨大的伤痛——那个Lee不愿面对,永远无法承受的痛——多年前,在曼彻斯特这个宁静的小镇里,Lee曾经无意间,亲手烧死了自己三个稚龄子女,太太因此恨他,离开他。
这一段剧情的展开,电影使用了意大利作曲家Albinoni著名的《Adagio(慢板)》,音乐史上,大概鲜少有作品比《慢板》更能深刻地表达无止尽的悲痛了!无情的大火疯狂地烧着,一手建立的家园和无辜的孩子化为飞烟……在慢板音乐中,导演刻意用慢动作,放大Lee的瘫软和崩溃,还有因绝望而自杀的企图(后被阻止),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让所有观影的人停止了呼吸。
明天会更好?
“明天会更好"、“时间能医治",“你一定会走出来的"的那种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心灵鸡汤,在深沉的苦难中,肤浅至极。面对这样的痛苦,日光之下,盼望和曙光何处能寻?
活在无神的冰冷世界里,它的温度就像电影的地理背景——新英格兰(美国东北部的几个州)的严冬,漫长而冷冽,连埋葬一具尸体也要等到春天,漫长地等待土壤从冰封中解冻。
Lee的灵魂已经伤到一个地步,他像是与外界隔离的绝缘体,漫漫长夜中,不再有欢笑的本钱,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不再有志向,一切都是那么无力无能无心,只能如行尸走肉般,苟延残喘地活着。
《弥赛亚》的安慰
电影对主人公的信仰背景未置一词,但我不觉得导演让上帝缺席,整部作品的背景大量使用古典圣乐。在Joe的追思会场景中,亲友的会面、交谈、私语全被导演消音,取而代之的是音乐——耳尖的朋友听得出来,那是G. F. Handel的神剧《弥赛亚》,而且刻意使用了一大段女高音咏叹“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歌词出自《马太福音》11:28-29。我们虽然不能确定配乐的企图是什么,但音乐的信息非常的清楚。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亲友的问候关怀被消音,因为此时只有上帝的话语才能真正安慰那被重压受伤的灵魂。
重读《诗篇》88篇
看完这部电影,重读《诗篇》88篇,似乎更能体会什么是“黑暗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人无法体会,是因未曾经历过。《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奥斯卡奖6项提名(注3)的成就,在于导演把人性中无法用言语描写清楚的痛,刻划地如此浓烈有深度!它强迫所有观影的人一同经历,并且直视自己的灵魂深处。
观看这部电影是极其虐心的,导演狠心地用手术刀挖开腐臭流脓的伤口,却无力给予医治。电影最后, Lee回到波士顿,重操旧业,继续度过他行尸走肉的余年。故事的结局,没有安慰,没有救赎。
然而,读《诗篇》88篇却让我的心大得安慰!是的,诗句中我们看不到盼望和喜乐,但是字里行间,我意识到上帝“懂"我们!祂不要我们假装灵命成熟,假装上帝已经回应祷告,假装不痛,假装没事!
苦难不是幻影,是事实!祂让我们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处境。
对信仰诚实
病人承认自己有病,因疼痛而哀嚎,是正常的;病人假装自己没病,不需要帮助,是致命的!
《诗篇》88篇存在圣经里,成为敬拜的一部份,就是上帝给我们的极大安慰!祂知道我们有可能陷入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这样的困境,祂能体会什么是痛!我们所经历的,我们的主基督在十字架上都经历过。除祂以外,别无拯救。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这首《弥赛亚》神剧里的女高音咏叹,又在耳边响起。
注:
1.出自C. S. Lewis的《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原文是“A door slammed in your face, and a sound of bolting and double bolting on the inside"。
2.第18节最后一句和合本圣经译为“使我所认识的人进入黑暗里",原文直译“我所熟识的是黑暗",我喜欢新国际版圣经(NIV)的英文翻译"The darkness is my closest friend"(黑暗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
3.《海边的曼彻斯特》获2017年奥斯卡奖6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获奖),最佳男配角,女配角,以及最佳原著剧本(获奖)。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