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非主教決定叛教者必須重新受洗(賀宗寧)2017.09.01

 

 

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教會歷史這一週2017.09.01

 

公元256年(中國的三國末期)91日,北非主教投票決定在迫害中教者,必須重新受洗才能回到教會。

 

迦太基的濱海廢墟

 

迦太基的地理位置位於北非,隔著海峽與西西里島對望。

 

第3世紀大部分的時期,羅馬不再將基督徒處死,而是以酷刑逼供,要基督徒放棄信仰。凡放棄信仰的,可以得到一份“證明書”。

有些基督徒雖受酷刑,仍堅持信仰,因而受到其他信徒的尊敬,被稱為“公開承認信仰者”(Confessors)。另外,也有不少基督徒因軟弱而不能堅持,後來又想回到教會,他們被稱為“曾偏離正道者”(the lapsed)。

羅馬皇帝德修(Decius,249-251)在位的兩年期間,又有全國性的迫害。羅馬下令全國拜皇帝神像,不拜者處死。因此,有許多信徒軟弱,得到羅馬的“證明書”。

在德修的迫害過後,這些曾偏離正道者當中有許多希望能回到教會。但是,教會裡對此有不同的意見。法國南部阿勒(Arles)的主教馬西安(Marcian),拒絕接納反悔的曾偏離正道者。羅馬主教司提反一世對此表示反對,譴責馬西安。司提反一世也認為無論施洗者的信仰是否正統,受洗者都不需要重新受洗。

 

北非教會的組織

 

第3世紀中葉,羅馬帝國將北非分為三個省份:巡撫直轄非洲,奴米迪亞,及毛利塔利亞(Proconsular Africa, Numidia, and Mauretania) 。但是,教會在北非卻只有一個總教區。由於政治上的重要性,迦太基就成了北非最重要的主教所在地。迦太基的主教雖然沒有正式的名義,但也自然的像是北非的主教長。

在第3、4、5世紀,北非的主教召開了多次的會議,討論許多北非教會的議題。其中公元256年的主教會議,作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

 

251年主教會議

 

251年5月,在迦太基主教居普良(Cyprian)主持下,北非主教開會考慮如何處理曾偏離正道者。會議決定,不能不分情節輕重來處理這些人,要看個別的狀況。這個決定當年秋天在羅馬召開的主教會議中得到肯定。

 

256年主教會議

 

在居普良的領導下,北非的主教在255及256年開了兩次會議。會議議決異端的洗禮無效。這個決議直接與羅馬主教司提反一世的立場不同,司提反一世發表文告反對這個決定。因此,北非的主教們在256年9月1日再次開會。全票通過肯定前兩次會議的決定。他們對司提反宣稱羅馬主教是“主教中的主教”非常反感。羅馬與北非教會的關係因此而非常緊張。

這次的投票造成羅馬與北非之間文字上的爭論。最後,居普良代表北非教會讓步。這次的讓步使羅馬教會認為,由此可證明羅馬在早期教會,就已經承認羅馬主教的超越地位。

但是,居普良的讓步並沒有促成教會的和解。另外有一派在原為羅馬教會長老諾瓦田(Novatian)的帶領下,堅持要嚴厲審核偏離正道者。

諾瓦田是位神學家,反對接納曾叛離教會者。他認為只有上帝才有赦罪的權力。教會必須保持在上帝面前的純淨,不得被那些沒有持守忠誠信心的人所玷污。他甚至認為在受洗之後,若是犯了任何嚴重的罪,包括淫亂與拜偶像,都不得赦免。

最終,在一次羅馬召開的主教會議中,諾瓦田及他的跟從者被開除教籍。由於他堅持教會要保持純潔,因此得到相當多的支持。他與支持者聯合部分北非地區的主教,成立了一個分裂的教派。這個教派在北非一直延續到第7世紀,到伊斯蘭教征服北非之後才消失。第4世紀的尼西亞公會認定他們是分裂的正統教派。因為他們始終堅持基督與父神是同質,並非異端。

諾瓦田本人在258年失踪,有傳說說他在那時殉道。

諾瓦田

 

居普良

 

居普良(Cyprian, 200-258)。他45歲受洗,4年後,在249年為迦太基主教。次年,在羅馬皇帝德修迫害期間,為了盡牧養的職責,躲到安全地區,以通信方式來指導教區會眾。因此,許多人認為他的行為是懦弱的表現。

他是位對基督教會論影響深遠的拉丁教父。他的教會合一觀念是促成拉丁教會統一在羅馬主教之下的重要思想力量。

他的名言:“不以(大公)教會為母親的,就不能以上帝為父親”和“在教會之外沒有救恩”。他極力強調大公教會在信仰上的必要性。其實,他所主張的體制卻又不是天主教的教宗制,而是主教聯盟,就是以各地主教組成的團契為全教會的最高領導中心。

居普良

 

後來,北非又再次迫害基督徒。省長帕特奴(Aspasius Paternus)將居普良放逐到一個靠海的小鎮。帕特奴在258年過世後,居普良自己回到迦太基。新任省長將他逮捕,並處死刑。在258年9月14日行刑。他在臨刑前說:“我是個基督徒,不能拜假神。我衷心感謝全能的上帝讓我能脫離這個肉體的捆綁。”

 

衍生問題

 

北非教會的分裂,並沒有解決基督徒犯了罪,教會應當如何處理的問題。犯了罪的基督徒如何能證明他真心懺悔(contrition)?

這個問題後來造成天主教告解制度(confession)的發展,教會有赦罪的權力,及贖罪卷(indulgence)的出現。

當然,在一千多年後,這也是馬丁路德改教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會歷史這一週”已經制作成3-5分鐘的視頻(蘇文峰主講),在橄欖社區網站(http://ocochome.info/)播出,《教會歷史這一周》的頁面短鏈接:http://wp.me/P5KG8P-7dW

或點擊后面網址觀看本期視頻:http://pan.baidu.com/s/1qY5CYKW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