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禮遜抵達澳門(賀宗寧)2017.09.08

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教會歷史這一週2017.09.08

 

公元1807年(清嘉慶12年)9月4日,馬禮遜抵達澳門。

第一位新教赴華的宣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是位在英格蘭出生的蘇格蘭傳教士。清嘉慶12年(1807)受倫敦傳道會派遣來華傳教,於9月4日抵達澳門。

1804年已修讀神學兩年的馬禮遜,時年22歲,加入英國海外傳教組織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被派往中國傳教。他在申請書上寫到:“求上帝將我置於困難最多、且從人類眼光看來最難成功之佈道區域中”。

他被倫敦傳道會接受后,差會還聘請旅居英國的中國人楊三德,教授馬禮遜中文。另外,他又學習一些天文及醫學知識,期望與利瑪竇一樣,以傳授西方科技的人才進入中國。因為他深知當時清朝還沒有開放,沒有傳教的自由。但當時西方的醫學和天文比較先進,他希望藉此做為切入點,進入中國。

1807年,馬禮遜自英國啟程前往中國,當時壟斷倫敦至廣州航線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為避免因運載傳教士而得罪禁教的清政府,因而拒載馬禮遜。他只好先到紐約再轉往廣州。在紐約換船並且辦理申請手續。

在辦手續的時候,紐約船塢公司職員知曉其將前往中國,便以輕視的口吻對他說:“馬禮遜,你以為靠你一個人,就可以改變中國過去5000年來的偶像崇拜嗎?”那時,馬禮遜回答了一句極為有名的話:“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是以這樣的信念與信心前往中國。1807年5月12日他離開紐約,乘坐三叉戟號商船,於9月4日抵達澳門。

3天之後,9月7日,馬禮遜進入廣州,因為不能夠進入中國其他地區,所以滯留在廣州的十三洋行,在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一位領事的庇護下隱居。

1780年油畫,描繪廣州十三洋行貿易特區的丹麥、西班牙、美國、瑞典、英國、荷蘭夷館。

 

這一年間,馬禮遜隱居在廣州和澳門苦學中文。1809年他與英軍醫官莫敦的女兒結婚,同年被銷售鴉片的東印度公司聘為高級譯員。從此馬禮遜有了一個公開的身份–東印度公司的員工,往來於廣州與澳門,並參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談判的翻譯工作。馬禮遜秘密學習中文,以了解中國文化的情形,以預備向中國人傳播福音。開始時遇到許多艱難,但后來他的中文學得相當好。

他做了大量文化工作:是第一個把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出版的人﹔獨自編撰了中國第一部《華英字典》,編寫了《中國一覽》、《廣東省土語字匯》(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他還吸收了第一個華人基督徒蔡科;按立了第一位華人宣教師梁發;和米憐等在馬六甲創辦了英華書院,是近代傳教士開辦的第一所中文學校,馬禮遜曾任該院牧師;他還出版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與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錦》。

他雖被限制只能在廣州、澳門傳道,但期間他曾到馬來亞的馬六甲,花了25年的時間將聖經翻譯為中文,並為10位信徒施洗。

他也將一些中文(廣東話)的使用法翻譯為英文,為後來的宣教士奠定良好的根基。

第一位中國牧師梁發

 

預備傳教

1812年馬禮遜就開始編《中文文法》(又名《中文法程》)。因為他深知雖無法自由傳道,但如果西方傳教士要來中國,一定要學好中文。

在刊印傳教書籍時,馬禮遜結識了一批為其服務的刻印工人,1814年9月9日,廣東香山縣人蔡科歸信基督新教,由馬禮遜施洗,他是中國第一位基督新教的信徒。

1818年,他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兼活字版印刷所。

1823年馬禮遜出版了一部重要的漢英對照字典:《華英字典》。當時大部分的歐洲人都懂英文,因此懂英文的傳教士就可以根據這部字典,來學習中文或從事翻譯工作。所以《華英字典》和基督教教義的小冊,是馬禮遜的重要貢獻。這項奠基性的工作,是得到梁發和其他一兩位中國助手的幫助。

1823年12月,梁發被馬禮遜按立為第一個基督新教的中國牧師。他協助馬禮遜做印刷工作。梁發在1832年用中文寫了一本《勸世良言》,於鄉試時派發給赴考生員。這本《勸世良言》就是日後太平天國開國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據。

馬禮遜與兩位中國同工

 

翻譯聖經

1810年他來中國才3年,就已開始翻譯《使徒行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馬禮遜在1813年將新約(《救世我主耶穌新遺詔書》)全部翻譯完畢,並在廣州秘密出版。

1819年與另一位倫敦會傳教士米憐,一同完成舊約的翻譯工作,在馬六甲出版。

1823年,新舊約聖經合並出版,名為《神天聖書》。馬禮遜所翻譯的聖經是在中國本土出版的第一本中文聖經(比在海外出版的馬士曼譯本稍晚一些),在此之后還有裨治文翻譯的中文聖經(1863年)及其他文理譯本。馬禮遜的譯本在時間上很早,翻譯嚴謹、貼切,所以他這部中文聖經對後來的譯本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馬禮遜翻譯的新約聖經,左邊是《馬太福音》的開頭

 

出版雜誌

1815年8月5日,馬禮遜在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以華人為對象的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記傳》。這本雜誌介紹西方科學、律法和一些新知識,也講述教義和聖經。他介紹一些新資料,讓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有些了解,同時也對聖經的教導有些了解。

他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內附設了一個活字版鉛字印刷的印刷廠。這是戴德生的岳父倫敦會傳教士台約爾(Samuel Dyer)創建的活字版的華文鉛字,可以大量印刷聖經和傳教雜誌。

 

辦學堂

1818年馬禮遜在馬六甲創辦英華書院,教育華人青年及兒童,及栽培後進的來華傳教士,是華人的第一所洋學堂。1843年,英華書院遷至香港,造就許多香港的基督教人才。

1828年,梁發跟古天青在廣東的高明縣也設了第一所基督徒的私塾,也就是給小孩子讀書的學校。這是初期的新式學堂,除了教文學、文化外,也教聖經,介紹西方的科學、地理知識以及英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