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信被按立為牧師(賀宗寧)2017.09.15

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教會歷史這一週2017.09.15

公元1865年(清穆宗同治4年)9月12日,宣道會創辦人宣信(A. B. Simpson)被按立為長老會牧師。

宣道會的創始人宣信,於1865年畢業於多倫多的諾克斯學院(長老會的神學院)後,接受多倫多郊區漢密爾頓的諾克斯長老會聘請,於9月12日按牧,成為長老會的牧師。接下來的週末他與瑪格列特亨利結婚。

他的全名是阿爾伯特∙便雅憫∙辛普森(Albert Benjamin Simpson),通常簡稱為A.B. Simpson。1843年12月15日出生於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的灣景市。幼年時就感受到上帝的呼召。他18歲高中畢業後,進入長老會在多倫多的諾克斯學院學習神學。

1873年,宣信30歲。這一年他離開加拿大,到肯塔基州路易威爾,後來又轉到紐約曼哈坦的13街長老會牧會。當時有大量的移民從歐洲各國湧入紐約。宣信非常希望能去服事他們,但為多數屬上層社會的教會領袖們嚴詞拒絕,不願開放教會給新移民。

 

最後,在1882年的一個主日信息中,宣信在講台上宣告:“我沒有興趣再繼續做一個受人敬重的基督徒。”他辭去了牧師的職位,在市中心百老匯建立了一間新的教會:福音會幕堂 (Gospel Tabernacle)。這個新的教會向所有的人敞開大門,包括窮人,無家可歸的人,病人,孤單沒有人照顧的,他都歡迎。宣信的觀點受到相當廣泛的支持,包括主流教會的領袖,勞工,以及神學學者。參加這個聯盟的人日益增加。

 

福音會幕堂

 

宣信在紐約市新移民的事奉,讓他思考全世界沒有聽過福音的人。因此他發展出一個為傳福音到世界各地的強烈負擔。他召集了一些有同樣負擔的同工為這個目標作計劃。最初,他在主日下午開辦福音佈道會。後來,佈道會發展成遍佈美國東岸各地的福音營以及培靈大會。這是後來成立的宣道會的萌芽時期。宣道會的口號就是要信徒能經歷在基督裡“更深的靈命”,藉此來完成基督耶穌的大使命(《太》28:19-20)。

他成立了兩個組織:一個叫做“基督徒聯盟”(Christian Alliance),是個超宗派的團契,目的是能共同追求更深的屬靈經歷;另外一個叫做“福音差傳聯盟”(Evangelical Missionary Alliance)是個差傳的機構。1897年,這兩個機構合併成為現在的宣道會。在這段時期,為了宣教士的訓練,他又另外成立了一所訓練宣教士的學院。這個學院後來搬到紐約上州在赫德遜河畔的乃役鎮。

由於他個人親身經歷了神蹟式的醫治,宣信後來發展出宣道會四重福音的教義:

  1. 基督是拯救之主
  2. 基督是我們成聖之主
  3. 基督是醫治之主
  4. 基督是再來之主

這四方面是宣信認為“完整的福音”所必備的信仰和宗旨。

 

 

後來,在宣道會的標誌中顯出這四重福音:十字架(拯救之主),洗濯盆(成聖之主)水壺(醫治之主),及冠冕(再來之主)。

宣信是位多產的作者,他一生著有101本書,及無數的詩歌,期刊文章,福音單張等等,感動許多人獻身到世界各地傳福音。

教導

宣信自幼體弱多病,但他親身經歷了上帝的醫治。這使他認為信靠基督可以得到如此的祝福。也因此,他在四重福音中特別強調醫治的福音。他每週都有一次專門針對這個主題的教導、見證與禱告的聚會。他對這方面的強調使他與主流宗派之間的交流減少。雖然如此,他一方面堅持對神話語以及神大能的信靠,另一方面,他也從來沒有去批評那些與他有不同看法的宗派與個人。

在初創時,宣道會並不是一個宗派,而是一個向世界各國傳福音的機構。在1890年,在他的書《擴大的基督徒生活》(A Larger Christian Life)中,宣信解釋他對教會的異象:

基督讓我們看到一個教會不只是一些朋友,在每週聚在一起,聽一篇講道或享受一次音樂的娛樂,或委託人去進行一些基督教的事工。教會應該是去分享基督耶穌來要帶給失喪與勞苦的人幫助與祝福的家,是靈魂得生,人得醫治與潔淨的根源,是孤兒與貧苦人的避難所,是教導神兒女的學校,是裝備為主作戰者的軍需庫。

為了實踐向萬國傳福音的異象,宣信與他的同工在1882年在百老匯一家劇院的後台成立了北美第一所聖經書院:宣教士訓練學校 (Missionary Training Institute)。1897年,這個學院搬到紐約赫德遜河畔的南乃役鎮(South Nyack)一個有28英畝的校園,就是現在乃役大學以及宣道會神學院的所在地。

對五旬節派的影響

20世紀初,宣信積極地參與了從聖潔運動發展出來的五旬節派的運動。當時,五旬節派的牧師與宣教士,經常會到宣道會的宣教士訓練學校註冊上課。也因為如此,宣信及宣道會對五旬節派,尤其是神召會(Assemblies of God)及四方教會 (Church of the Foursquare Gospel)有相當大的影響,包括對傳福音的強調,宣道會的信念(特別在醫治與四重福音方面),甚至宣信所寫的詩歌與著作,都為五旬節派所常使用。

但最後宣信(以及宣道會)與較極端的靈恩派,因為對“初始印證”的教義有嚴重的分歧,而不得不分道揚鑣。宣信雖然全心的支持聖靈充滿以及靈恩(包括方言)的教導,但他對五旬節派中認為方言是聖靈洗禮的“初始印證”經歷,無法認同。宣信認為聖靈的洗禮主要的印證是在聖靈的果實,因此,有“結果”的事奉才是真正得到聖靈的印證。

宣道會在華人中的影響

宣道會在華人中間也有相當的影響。宣教士高樂弼醫生在義和團事變的前一年,1899年於廣西梧州創立建道書院。1949年遷到香港長洲島,1955年改名為建道神學院。1975年宣道會的西差會將學院的領導責任移交宣道會香港區聯會接管,由滕近輝牧師擔任院長(1975-1980年),後來接續的院長有張慕皚及梁家麟。

 

大多數基督教宗派均是先有堂會與會友,才建立神學院,訓練他們中間立志獻身的基督徒,但在香港的宣道會則不然。在神學院設立時,堂會與會友幾仍未具,因此,學院乃積極鼓勵神學生參與佈道工作。他們畢業後,又被差遣到各地進行開荒植堂工作。

宣道會在香港早期的主要堂會,創建者大多是建道畢業生,因此,在香港有許多宣道會的教會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在1997香港回歸之前,許多香港人移民到北美。後來有些以粵語為主的教會在北美(尤其是加拿大),都延續了宣道會的傳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