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宗宁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教会历史这一周2017.09.15
公元1865年(清穆宗同治4年)9月12日,宣道会创办人宣信(A. B. Simpson)被按立为长老会牧师。
宣道会的创始人宣信,于1865年毕业于多伦多的诺克斯学院(长老会的神学院)后,接受多伦多郊区汉密尔顿的诺克斯长老会聘请,于9月12日按牧,成为长老会的牧师。接下来的周末他与玛格列特亨利结婚。
他的全名是阿尔伯特∙便雅悯∙辛普森(Albert Benjamin Simpson),通常简称为A.B. Simpson。1843年12月15日出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湾景市。幼年时就感受到上帝的呼召。他18岁高中毕业后,进入长老会在多伦多的诺克斯学院学习神学。
1873年,宣信30岁。这一年他离开加拿大,到肯塔基州路易威尔,后来又转到纽约曼哈坦的13街长老会牧会。当时有大量的移民从欧洲各国涌入纽约。宣信非常希望能去服事他们,但为多数属上层社会的教会领袖们严词拒绝,不愿开放教会给新移民。
最后,在1882年的一个主日信息中,宣信在讲台上宣告:“我没有兴趣再继续做一个受人敬重的基督徒。”他辞去了牧师的职位,在市中心百老汇建立了一间新的教会:福音会幕堂 (Gospel Tabernacle)。这个新的教会向所有的人敞开大门,包括穷人,无家可归的人,病人,孤单没有人照顾的,他都欢迎。宣信的观点受到相当广泛的支持,包括主流教会的领袖,劳工,以及神学学者。参加这个联盟的人日益增加。
福音会幕堂
宣信在纽约市新移民的事奉,让他思考全世界没有听过福音的人。因此他发展出一个为传福音到世界各地的强烈负担。他召集了一些有同样负担的同工为这个目标作计划。最初,他在主日下午开办福音布道会。后来,布道会发展成遍布美国东岸各地的福音营以及培灵大会。这是后来成立的宣道会的萌芽时期。宣道会的口号就是要信徒能经历在基督里“更深的灵命”,借此来完成基督耶稣的大使命(《太》28:19-20)。
他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叫做“基督徒联盟”(Christian Alliance),是个超宗派的团契,目的是能共同追求更深的属灵经历;另外一个叫做“福音差传联盟”(Evangelical Missionary Alliance)是个差传的机构。1897年,这两个机构合并成为现在的宣道会。在这段时期,为了宣教士的训练,他又另外成立了一所训练宣教士的学院。这个学院后来搬到纽约上州在赫德逊河畔的乃役镇。
由于他个人亲身经历了神蹟式的医治,宣信后来发展出宣道会四重福音的教义:
- 基督是拯救之主
- 基督是我们成圣之主
- 基督是医治之主
- 基督是再来之主
这四方面是宣信认为“完整的福音”所必备的信仰和宗旨。
后来,在宣道会的标志中显出这四重福音:十字架(拯救之主),洗濯盆(成圣之主),水壶(医治之主),及冠冕(再来之主)。
宣信是位多产的作者,他一生著有101本书,及无数的诗歌,期刊文章,福音单张等等,感动许多人献身到世界各地传福音。
教导
宣信自幼体弱多病,但他亲身经历了上帝的医治。这使他认为信靠基督可以得到如此的祝福。也因此,他在四重福音中特别强调医治的福音。他每周都有一次专门针对这个主题的教导、见证与祷告的聚会。他对这方面的强调使他与主流宗派之间的交流减少。虽然如此,他一方面坚持对神话语以及神大能的信靠,另一方面,他也从来没有去批评那些与他有不同看法的宗派与个人。
在初创时,宣道会并不是一个宗派,而是一个向世界各国传福音的机构。在1890年,在他的书《扩大的基督徒生活》(A Larger Christian Life)中,宣信解释他对教会的异象:
基督让我们看到一个教会不只是一些朋友,在每周聚在一起,听一篇讲道或享受一次音乐的娱乐,或委托人去进行一些基督教的事工。教会应该是去分享基督耶稣来要带给失丧与劳苦的人帮助与祝福的家,是灵魂得生,人得医治与洁净的根源,是孤儿与贫苦人的避难所,是教导神儿女的学校,是装备为主作战者的军需库。
为了实践向万国传福音的异象,宣信与他的同工在1882年在百老汇一家剧院的后台成立了北美第一所圣经书院:宣教士训练学校 (Missionary Training Institute)。1897年,这个学院搬到纽约赫德逊河畔的南乃役镇(South Nyack)一个有28英亩的校园,就是现在乃役大学以及宣道会神学院的所在地。
对五旬节派的影响
20世纪初,宣信积极地参与了从圣洁运动发展出来的五旬节派的运动。当时,五旬节派的牧师与宣教士,经常会到宣道会的宣教士训练学校注册上课。也因为如此,宣信及宣道会对五旬节派,尤其是神召会(Assemblies of God)及四方教会 (Church of the Foursquare Gospel)有相当大的影响,包括对传福音的强调,宣道会的信念(特别在医治与四重福音方面),甚至宣信所写的诗歌与著作,都为五旬节派所常使用。
但最后宣信(以及宣道会)与较极端的灵恩派,因为对“初始印证”的教义有严重的分歧,而不得不分道扬镳。宣信虽然全心的支持圣灵充满以及灵恩(包括方言)的教导,但他对五旬节派中认为方言是圣灵洗礼的“初始印证”经历,无法认同。宣信认为圣灵的洗礼主要的印证是在圣灵的果实,因此,有“结果”的事奉才是真正得到圣灵的印证。
宣道会在华人中的影响
宣道会在华人中间也有相当的影响。宣教士高乐弼医生在义和团事变的前一年,1899年于广西梧州创立建道书院。1949年迁到香港长洲岛,1955年改名为建道神学院。1975年宣道会的西差会将学院的领导责任移交宣道会香港区联会接管,由滕近辉牧师担任院长(1975-1980年),后来接续的院长有张慕皑及梁家麟。
大多数基督教宗派均是先有堂会与会友,才建立神学院,训练他们中间立志献身的基督徒,但在香港的宣道会则不然。在神学院设立时,堂会与会友几仍未具,因此,学院乃积极鼓励神学生参与布道工作。他们毕业后,又被差遣到各地进行开荒植堂工作。
宣道会在香港早期的主要堂会,创建者大多是建道毕业生,因此,在香港有许多宣道会的教会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在1997香港回归之前,许多香港人移民到北美。后来有些以粤语为主的教会在北美(尤其是加拿大),都延续了宣道会的传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