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怜悯的器皿(邱清萍)2017.10.25

邱清萍

本文原刊于《举目》84期和官网2017.10.25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我们留意,温情就在四方。

在IKEA家俱店门口的儿童游乐场,一个小女孩忽然向一个蹦跳着的小男孩招手,要他停下来,然后她弯了腰,帮他把散开的鞋带绑好。两人腼腆对笑了一下,就跑开了。那女孩的祖母说小女孩才5岁,刚学会绑自己的鞋带。

大风雪中,一个女人开车回家。途中她留意到有一部车子紧跟其后,还来不及决定怎么办,她就听见爆胎的声音,她只好把车停在路边。后面的车也停下来。一个男人走了出来,帮她把后备胎换上了,然后告诉她:“我本来在两哩路之前,就要进城了。但我看到你的轮胎有问题,不放心才跟着你走了一段路,好了,现在没事了。”

充满怜悯的上帝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为创造我们的主是一位充满怜悯的上帝,祂的形像在我们里面,使我们对别人的需要生发怜恤之情。

在圣经中,“怜悯”一词常与“慈悲”、“仁慈”、“忠诚”及“恩典”等词互用或连用。耶稣在《路加福音》6章36节说:“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旧约多处也指出上帝是满有恩慈怜悯的上帝(《申》4:31;《诗》51:1、103:8)。

到了新约,怜悯常与“恩典”连在一起。保罗说:“上帝既有丰富的怜悯……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要将祂极丰富的恩典,显给后来的世代看……我们原是祂的工作,要叫我们行善。”(参《弗》2:4-10)

怜悯与恩典是一物的两面。恩典是不配得的好处却得着了,怜悯却是该得的惩罚或该承受的痛苦却免除了。我们不配得上帝的饶恕与赦罪,但在耶稣基督的救恩里却得着了,这是恩典。我们要承担人类共有的苦难,要因我们的罪承受惩罚,却因上帝的怜悯解除了。

 

蒙怜悯的器皿 

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我们怜悯人,因为上帝先怜悯我们。这是保罗在《罗马书》第9章23-24节所指出的,上帝拣选以色列人,是要他们成为万国的祝福。可是他们竟以作上帝的选民而自傲,任意犯罪,看不起外邦人。上帝就兴起教会,使凡信基督耶稣的,无论是以色列人或外邦人,都成为蒙怜悯的器皿。祂也要我们把这怜悯分享出去,白白得来的,也要白白的舍去。

我们的怜悯若出自“先蒙怜悯”的出发点,就有了丰富的资源,而且不会有“可怜”别人的杂质。我们怜恤人不是因为“我有你无”、“我强你弱”、“我优胜你劣败”、“我幸运你倒霉”,乃是因为我们曾经蒙了上帝的怜悯,也经历过从别人而来的爱心。

主耶稣“怜悯”的比喻

耶稣在《路加福音》第10章25-27节以“爱神爱人”总括上帝对人的要求,然后用比喻来阐明仁慈与怜悯是实践“爱人如己”最具体的表现。以下3个比喻都出现在《路加福音》,这3个比喻第一个特点是,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通常强调两者鲜明的差异;第二个特点是以讽刺点出问题的核心;第三个特点是比喻的结果是使我们置身别人的位置,设想假如我是他,我会有什么感受?

在好撒玛利亚人(《路》10:30-37)的故事里,耶稣要回答律法师“谁是我的邻舍”的问题。祭司和利未人在“爱邻如己”的怜悯行动上无疑很失败,他们是宗教领袖,虽然看见路人被抢夺的惨状,却故意避开,抄另一条路走了。对比之下,撒玛利亚人也看到同样的需要,“却动了慈心”,而且停下来为那人包裹伤口,甚至花钱请店主照顾他。两者的差异非常鲜明,不能不使人侧目忖思:问题出在哪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有些人会“动心”,有些人不会?很讽刺的是,祭司和利未人应是最懂仁义道德的人,但他们却行不出来;而被轻看的撒玛利亚人反而行了出来。

难怪《雅各书》说,在上帝面前,真正的虔诚是照顾在患难中的人。(参《雅》1:26)心动和行动才能发出真怜悯,宗教若只使人知道却不动心,能说却不能行,这只会引来笑柄。谁是我的邻舍?耶稣指出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是谁的邻舍?我是否是那在患难中(被打伤)之人的邻舍呢?”我们若自问也需要别人的怜悯,如饶恕、帮助、安慰等,对人有怜悯之情就不难了。

失羊、失钱与浪子的比喻(《路》15章)是耶稣在法利赛人和文士批评祂与税吏和罪人吃饭后说的。失主要别人一起为他失而复得欢喜、庆贺。但是在浪子的故事里,浪子的哥哥却不喜悦,原因是他不懂怜悯,他看见爸爸为不肖子摆设筵席,却对他这个乖儿子毫无表示,感到愤愤不平。

父亲对浪子无条件的宽容和拥抱,是怜悯的极致。这就是天父对世人宽厚的恩慈,与哥哥要靠自己的好行为来换取报酬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比也一定刺痛了法利赛人和文士自以为义的心,他们若够聪明,必然看见自己就是那心胸狭隘的哥哥,若能谦卑一点,他们也一定能看到,自己更是那需要怜悯的浪子。

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刻画了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贫富悬殊的故事,对比也很深刻。财主穿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而拉撒路连遮盖身体的衣服都没有,只见他“浑身生疮”,还有狗来舔他的疮。财主天天奢华宴乐,而拉撒路则在他门口讨饭。

财主的问题不在他对拉撒路做了什么,而是他没有做什么。他毫无怜悯之心,每天出入对拉撒路竟然不屑一顾,连剩饭都不肯给,拉撒路只能从扫出来的食物零碎捡一点充饥。他们死后的光景也是强烈的对比,不过是反过来,拉撒路得安慰,而财主却在痛苦中哀求亚伯拉罕的怜悯。

也许这比喻是要一些“财主们”设身处地站在拉撒路的位置,感受一下不蒙怜恤的苦楚,趁还有机会,怜恤身边的人。

怜悯不只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公义的问题。在旧约先知的责备中,怜悯与公义常连在一起。以赛亚先知责备以色列人企图以祭物和礼仪掩饰他们的恶行,他要他们“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寃,为寡妇辨屈”(参《赛》1:12-17)。

什么是“行善”呢?弥迦先知言简意赅地宣告:“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8)

基督徒的怜悯也要伸展到社会的层面,为受欺压的群体伸张公义,改变现状。过去十多年,柬埔寨人口贩卖的情况有很明显的改善,特别是未成年少女的受害者,从2004年30%(占被贩卖人口的比例)减到2015年的2%。柬埔寨政府也留意到这是一些基督徒机构携手合作,打击贩卖份子和组织的结果(注1)。

这些基督徒机构服务的内容包括了:改善法制、训练执法人员、抢救女孩、捸捕犯法者、辅导医治受害者、提供未成年少女教育及职训、带领她们信主及过教会生活等,通过这些事工,同工们成为“蒙怜悯的器皿”,将上帝的爱具体实际地分享给孩子们。

笔者所参予带领的“基督丰荣团契”恰好是参与事工的机构之一,在过去7年,我们一群同工透过“女儿之家”(Pleroma Home For Girls),为身心受伤的女孩们裹伤、治疗、辅导与教导、提供教育及职训,以上帝的爱及各种资源帮助她们重建尊贵蒙爱的生命。(注2)

 

培养怜恤人的生命

耶稣在八福(《太》5:3-12)里为我们勾划出一个怜恤人的生命是如何培养的。首先是“虚心”,一个深切体会到自己的贫乏与不足的人必然会谦虚,而且会为自己的罪过与软弱而“哀恸”,忧伤痛悔,自觉需要别人的体恤与谅解。这样的人对别人困难的处境能感同身受,生发“温柔”的同情。谦卑加上温柔就会产生“饥渴慕义”的动力,会去追求跨越自我局限的能力,也愿意“怜恤”陷于困境的人。生命经过这样一个转化的过程,所激发出来的怜悯才不会有优越感,或以可怜轻视的态度去施舍,更不会伤害受怜悯得帮助的人。

耶稣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也必蒙怜恤”。(《太》5:7)

注:

1.参阅Christianity Today, June 2017。

2.可上网www.ficfellowship.org点击“柬埔寨事工”有关文章。

作者是美国中国信徒布道会的事工专员,专职讲道与写作。她曾与一群女教牧创办“基督丰荣团契”,担任首届义务会长,现为董事会主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