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校园事工的挑战和机遇(易之)2017.12.13

 

易之

本文原刊于《举目》84期和官网2017.12.13

 

一、引言

十多年前,中国高校经历了一波属灵复兴,许多学生听到福音,许多校园团契也被建立起来。

2003年,我在北京一所高校读书,正值非典期,我去了校园团契,听到了福音。很多同龄学生也是在这个阶段听到福音的。可以说,今天我在事工禾场上认识的80后青年同工,大部分都是在2003年之后的这波复兴中信主并成长起来的。

但2008年之后,学生事工有明显的衰落。先是在一线城市,接着在其他地方,衰落的外因是外在环境的限制,内因则是90后代际转移——90后与80后在文化和思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事工的低靡和衰落,随之引发很多问题,有些团契甚至因为无法持续运作而解散。

因此,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句话可以用来描述今天国内的校园事工状况。

 

二、国内校园事工的挑战

 

1.受限制的外在环境

就外在环境而言,国内校园事工和海外最大的不同,就是环境的不自由。海外的校园团契,可以在开学时公开招募新生中的基督徒,也可组织布道会,邀请学生参加。而在国内,很多校园团契仍然以地下、半地下的状态存在着。

受制约的外在环境是校园团契发展的瓶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事工资源的不平衡。一些开放的学校,新生会在开学的那段时间里,经历到多个团契或教会的“扫楼”(找出新生中的基督徒和慕道友);而对于那些相对封闭,管理较为严格的学校,“寻羊”海报可能很快就会被撕掉,也无法自由出入学生宿舍,无法直接“扫楼”。以至于到最后,有的学校发展出好几个团契,而有的学校却连一个团契都没有。

2.事工成本大幅提高

受国内经济通货膨胀影响,高校(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学校)周边,房租大幅上涨,同工生活成本也大大提高,但校园事工的经费却没有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工考虑到经济压力,会选择住在离校园比较远、房租相对较便宜的地方。而这种空间距离,无形中降低了同工和学生接触的频率和深度,客观上也影响到校园事工的品质。同时,经济压力也迫使一些同工选择带职服事,这导致投入在校园事工方面的精力大大减少,从而限制了校园事工的进一步展开。

3.代际更替带来校园文化变化

与海外校园事工相似,90后与80后在成长背景、思想观念上有很大不同,因此,以往那些在80后学生中较为有效的福音工具,在90后群体中却无法得到有效的运用;此外,90后群体属灵的低靡,也使校园事工缺乏内在动力。

4.官方意识形态的强化

国内高校,学生都必须接受无神论意识形态的教育,这与基督教的有神论格格不入;不仅如此,近几年,中国共产党积极吸引大学生入党,入党带来的很多现实的利益,让学生们颇受“诱惑”,这当中不乏一些信仰上并不坚定的基督徒学生。当他们一旦成了预备党员,就会被明确告知,转正(正式入党)的前提是放弃基督教信仰;此外,学校也密切关注一些信仰活跃的基督徒学生领袖,这些学生领袖经常被辅导员、导师叫去谈话,谈话中劝告他们离开家庭教会或团契,参加官方的三自教会。

5.异端的搅扰

校园事工一直受到异端的关注和搅扰。和国外异端开门见山的传教方式相比,由于国内相对不自由的环境,异端在国内大学大都采取隐秘的传教方式,这导致学生不能轻易地辨认教会的信仰背景。一旦加入某异端,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但此时,再离开此异端,要经过很多挣扎。典型的例子有北京的耶稣青年会给学生团契带来的困扰。

以上这些挑战,都给今日的校园事工带来了不少困难,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新的处境下,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的机会。

 

 

三、国内校园事工的机遇

1.“信二代”的兴起

与十几年前不同的是,如今大学团契里,出现很多“信二代”,他们来自于基督徒家庭,从小跟随父母去教会。但牧养有些“信二代”,甚至比牧养刚信主的学生,更有挑战。因为“信二代”们的信仰,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些认识上的条条框框,要突破、重整这些条条框框,会有困难。而且,他们往往虽知道很多属灵的道理,但对于服事、传福音却无兴趣。

当然,这不是“信二代”的全部,他们当中也有不少灵命成熟、预备服事的“好苗子”。据笔者观察,在来自不同信仰大省(河南、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福建等地)的学生中,来自浙江温州的学生基督徒,信仰成熟度偏高。他们有较扎实的信仰基础,也更积极参与事工。很多团契的领袖,都来自温州,其中有些是校园团契的主力同工。

如果说,十多年前的校园团契功能,更多地表现为面向非基督徒学生的布道、初信栽培,那么,今天“信二代”群体的增多,使得对他们的牧养成为校园团契更直接和紧迫的需求。这无形中更新了大学团契服事的重点。

2.校园事工理念的本土化

上一波校园复兴,主要归功于海外一些校园机构的开拓,彼时对中国教会而言,“校园事工”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感恩的是,今天很多国内教会牧者已经意识到校园事工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开拓事工的重点是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些牧者们之所以有这种意识,是因为他们大都成长于校园团契。

一些校园团契,随着学生们毕业、工作、结婚生子,逐渐转变成一个多元丰富的地方教会。而新加入的学生们,反而成了其中的“少数派”,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显然不利于栽培新的学生领袖。

在这种情况下,教会意识到需要开辟出一个空间,让学生可以在其中尝试、实践。最理想的空间便是校园团契,因为学生容易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参与感。尤其对于有些“信二代”,他们从小在传统教会长大,学生团契可以鼓励他们从原来的信仰环境中走出来,找到一种主人翁的担当和使命感,使原来“二手”的信仰变成亲身的经历。

基于此,不少本土的校园团契开始兴起。这些团契大都隶属于某间教会,教会放手让学生们主动承担团契的运作、管理和发展,因此这些校园团契有很强的独立性。而教会的遮盖,对团契也是一种保护和支持。比如,大部分团契都需要租聚会场所,但他们缺乏经济实力,通过向教会借用场地,或者在一些愿意接待学生的家庭帮助下,找到稳定的聚会场所。

 

3.网络传媒的普及和使用

近些年,社交媒体的普及给校园事工带来许多便利。首先,校园团契通过使用网络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团契理念、活动等,找到了“寻羊”的新途径。

其次,社交媒体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校园事工,得到了有效的联络和沟通。学生是一个流动率很高的群体,他们毕业、升学后,需要为其提供团契转介工作;此外,各个校园的独立事工,需要同工之间保持沟通,如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异端的影响和渗透。

再次,社交软件也能“催生”校园团契的创建。尤其在一些地处郊区、新建的封闭管理式学校,许多团契的建立,都得益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两年前,北京郊区一所高校,因周围没有合适的教会和团契,学生们找团契时,在微信群里“认识”。随着加入群里的学生增多,他们开始考虑建立一个校园团契。这是典型从线上到线下的例子。

4.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加

近些年,中国高校与国际高校交流越来越频繁。北京的每一所重点大学,留学生的数量都不少,其中很多来自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面对这些来到“家门口”的外国留学生,校园团契是否应该站起来,回应跨文化宣教的需要?感恩的是,有一些校园团契已经十分国际化,留学生人数甚至占到团契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促进了校园团契多元文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很多学生去国外高校交流,短则一个月,多则一两年。其中不少人在国外期间接触到教会或团契,听到福音,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当这些人回到国内后,需要重点跟进。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学生“海归”的流失率比较高,这需要国内校园团契加强与海外校园团契之间的联络。

 

四、小结

从上文可以看到,今天的校园事工,和十多年前校园事工面临的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笔者盼望透过这些经验心得,和大家探讨今日校园事工的模式,以此抓住上帝给我们预备的机会,迎来新一波的复兴。

 

作者为北京校园事工同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