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是人间天堂吗?(孙基立)2017.12.20

孙基立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17.12.20

 

世外桃源,一个乌托邦的梦

刚信主的弟兄姐妹常常对教会有天真的期待,以为教会是一个世外桃源,教会里的人都是地上的天使。这些弟兄姐妹有的在艰难的世界上奔波太久,来到教会,以为终于找到一个安全的、没有世事纷扰的,只有安慰、爱和彼此支撑的纯净世界。

但这样的期待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落空。

在教会时间长了,许多人会发现,教会就如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有许多问题:牧师不一定就是圣人;以爱和宽恕为标签的基督徒团体中,照样有争竞、嫉妒、彼此中伤、虚荣;在教会的管理中,也会有一般行政事务中遇到的问题……

即使在深山中的隐修院,生活内容只有祈祷、读经和有限制的交流的隐修士们,他们之间也有纷争和矛盾。这情形在许多描写修院生活的书籍中,都有提到。小德兰的著作《灵心小史》中描写的隐修生活是这样的:在同为上帝献身的人群中,有格外难相处的姐妹,有严厉的师长,有难伺候的长辈……隐修生活的真谛不是逃避这个现实的世界,而是用祈祷和克己更新自己,承载这个世界的苦难和困境。

基督教的历史也并非没有污点。欧洲政教合一的历史中有宗教战争,教会中也发生过许多争夺权力的罪行。这一切,会动摇不少初信者的信心:教会这个团体不是以宣扬爱和宽恕为己任,号称是基督耶稣的跟随者吗?

 

 

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

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顾初期教会的历史,也不难发现,耶稣的门徒们也不是圣人,他们也彼此嫉妒、争夺位分、胆怯懦弱,甚至背叛卖主。

耶稣的门徒们也是凡人,他们的本性中流露出对权力的渴望。他们曾寄希望于耶稣创立一个王国,而他们将可以贵为王侯将相。圣经上记载,王国还未创立,门徒们就开始争论谁最大。(《路》22:24)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渴望赤裸裸地暴露在耶稣面前。

但耶稣的反应总是睿智从容:你们中间谁为首,谁就要做众人的仆人。(《路》22:26)里祂用极大的忍耐教导门徒,祂怜悯他们人性中的丑陋与贪婪。

在耶稣复活后,祂和彼得有一次很感人的对话。《约翰福音》第21章详细记载了这次对话。当时彼得和其他门徒一起在提比里哩亚海捕鱼,一夜没有收获。但是耶稣出现了,告诉彼得应当在哪里下网,彼得和同伴照此行,结果收获满满,网却没有破。大家心里都意识到这个人是耶稣,但谁都不敢说话。吃完了早饭,耶稣问彼得:“西门的儿子彼得,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

“这些”是什么呢?对于当时颠沛流离,群龙无主的门徒们来说,也许是重新过上与世无争的舒适小日子。

但是耶稣的问题却直指彼得的内心:“西门的儿子彼得,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

耶稣没有斥责彼得几天前的怯懦——彼得曾在耶稣被捕以后三次不认主,但是祂却重复三次地问彼得:你爱我吗?

彼得一再地回答:主,你知道我爱你。

我无法想像当时彼得的心情。他是一个普通的渔夫,某天奇蹟般地被召唤,跟随了耶稣,他们同吃同住了3年,他见过耶稣行的许多神蹟,也和祂度过许多难忘的时刻,他甚至认出耶稣是基督,是上帝派来的拯救者,但是他无法接受他所跟随的耶稣被捕了,且在十字架上惨烈地死去了……

而如今,耶稣却“不可思议”地站在自己的面前,帮自己捕鱼,为自己准备了丰盛的早餐,然后温和地问他:“西门的儿子彼得,你爱我比这些更深么?”而且祂重复地问,以至于彼得心里惶惑忧愁。他只能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除此以外,他不敢多说,此时的彼得似乎有了自知之明。

 

爱最重要

对于不同时代的人来说,“这些” 代表不同的令人难以割舍的东西。对于一个视钱如命的人来说, 可能代表财富; 对于一个追求功名的人来说,可能是万人拥戴的满足感; 对于有极大权力欲的人来说,也许是那种能支配人的特权所带来的快感。对有些弟兄姐妹来说,“这些”可能意味着对基督教团体的过高期待或不切实际的梦想。

我们今日面对许多的“这些”, 是否可以问心无愧地回答主:“主啊, 是的, 你知道, 我爱你比这些更深。”“这些”挑战我们:我们是真的爱主吗?还是爱主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爱祂赐予的一切?爱自己功成名就的梦想?爱理想化的乌托邦幻梦……

彼得是我们中间的一个普通人,他怯懦恐惧过,失望徘徊过。在提比哩亚海边,彼得一发现来人是耶稣,就跳进海里,他不敢见主, 也不敢主动和祂说话,他的心里充满了对祂的愧疚,觉得无颜面对祂。但是耶稣依然一再地对他委以重任:你牧养我的羊。

彼得在耶稣的反复询问中改变了。他了解到,其实在主的心目中,他对主的爱是主最在意的一件事。

 

教会生活不再艰难

这一段经文,让我了解了彼得的生命成长过程,它对于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文让我看到,耶稣并不是不知道我们的弱点,他只是没有放弃。我们都是如同彼得一样的平凡人, 但是主是以如此的耐心去教导他,用生命去影响他。以至于我们也可以和彼得一样,即使一再失败,即使常常让上帝失望,但只要我们真心信靠基督,祂承诺的陪伴和爱就不会改变,祂会像在提比哩亚海边温和、忍耐、循循善诱地对待彼得那样,对待我们,陪伴我们一生的旅程。

卢云(Henri Nouwen)曾经说,我们必须习惯接受自己是上帝所爱的孩子的身份。这样我们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拥有真正的安全感。

教会是由许多不完美的人组成的, 基督教的历史也是伤痕累累的,但是耶稣并没有离弃教会。我们每一个污秽不堪的人依然是祂所爱的,是祂用生命拯救出来的,是祂无价的孩子。里只要我们用祂看待我们的眼光看待我们自己,接受祂的拯救之恩,也学会用主的眼光去看别人,甚至看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那么我们的教会生活,不仅不会很艰难,甚至我们可以预尝到天堂的味道,因为宽恕和爱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作者为语言学博士,现任教于芝加哥西北大学。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